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黎外方傳教會

巴黎外方傳教會

圖片來自ncafroc

巴黎外方傳教會(法語: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拉丁語Societas Parisiensis missionum ad exteras gentes法國天主教的男性使徒生活團,1659年成立於巴黎,1664年得到教宗的批准。總部設在巴黎。它與傳統的天主教修會不同,是歷史上最早的全力從事海外傳教的天主教組織。

巴黎外方傳教會主要在亞洲從事傳教工作,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國、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地。

歷史上,中國西南地區、兩廣東北,乃至西藏的邊緣地帶,都是巴黎外方傳教會重要的傳教區。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680年到達中國福建省,禁教時期在四川省堅持秘密傳教,此後在中國陸續開闢的教區有:成都教區奉天教區(1840年)、康定教區(1846年)、重慶教區(1856年)、廣州教區(1858年)、寧遠教區(西昌)、敘府教區(宜賓)、貴陽教區昆明教區南寧教區(1875年)、吉林教區(1898年)、汕頭教區(1914年)、北海教區(1920年)、安龍教區等14個。

在中國殉道而死的傳教士有徐德新主教(Gabriele Taurin Dufresse)、馬賴神父(Augusto Chapdelaine)、文乃爾神父(Giovanni Pietro Neel)等多人。

目錄

台灣

1953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接受傳教使命,派遣修會傳教士至台灣服務,起始的服務區域就在1952年8月7日教廷甫成立的花蓮教區

秉持著當年教宗對修會的指引,來台服務的會士深入花東區域的各個村莊,改善地方生活、提供生活協助。而花東族群文化多元,為台灣原住民族居住地(多為阿美族布農族)。倚著地理環境近似傳教士故鄉的心境,以及融入族群文化的精神,初代來台的傳教士們集資協助原住民修築房屋、農具,更有傳教士成立儲蓄互助社,協助原住民族建立儲蓄觀念,改善生活。[1]
另外,傳教士意識到語言和傳教間的關係,為使更能貼近居民,傳教士致力學習原住民語,在傳教上編纂各族語經本,編纂阿美族語字典等,為原住民族文化與族語保留做出貢獻。[2]
而初期傳教士為花東地區居民做出的服務與貢獻,不僅在生活上給予奉獻,其精神與實質改變皆影響深遠至今。
代表人物

  • 費聲遠主教(Bishop André-Jean Vérineux, 1897-1983 ),1952年來台。時任台灣花蓮教區監牧,花蓮教區署理主教。
  • 馬優神父(Rev. Fr. Michel Maillot, 1927-2013),1955來台
  • 博利亞神父(Rev. Fr. Louis Pourias, 1930-2012),1956年來台。編纂「阿美族語-法語字典」、「阿美族語字典」、「阿美族語聖經」。[3]
  • 潘世光神父(Rev. Fr. Maurice Poinsot, 1932-2018),1959來台。合力與博利亞神父編纂「阿美族語-法語字典」、「阿美族語字典」、「阿美族語聖經」,成立花蓮第一間儲蓄互助社[4]
  • 劉一峰神父(Rev. Fr.Yves Moal),1966來台。接手顧超前神父成立的安德啟智中心工作,致力於照顧花蓮玉里地區身心受限者。[5]
  • 賈士林神父(1927-2011),1969來台。布農族彌撒經本編纂者。
  • 杜愛民(Rev. Fr. Antoine Duris,1909年-1995年)

香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