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
帕金森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其症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其它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知覺、睡眠、情緒問題,帕金森病帶來的主要運動症狀合稱為帕金森綜合徵。
目錄
基本信息
西醫學名 :帕金森綜合徵
中醫學名 :帕金森病
英文名稱 :Parkinson's Disease
所屬科室 :內科 - 神經內科
發病部位 :頭部
主要症狀 :震顫,麻痹,運動障礙
主要病因 :神經細胞的退行性變,腦動脈硬化
多發群體 :中老年人
傳染性 :無傳染性
是否進入醫保 :是
相關公益組織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
流行病學
患病率存在種族差異,白人最高,黃種人次之,黑人最低。白人的患病率為(106~307)/10萬,發病率(12~20)/10萬;黃種人患病率(44~82)/10萬,發病率10/10萬;黑人的患病率(31~58)/10萬,發病率4.5/10萬。中國PD的患病率在55歲以上人群為1%,65歲以上人群為1.7%。年齡越大,患PD的風險越高。絕大多數的研究認為男性的患病率較女性稍高。多數研究證實,吸煙與PD呈負相關,即吸煙者患PD的風險顯著減少。其機制可能與吸煙可降低人腦中MAO-B的活力相關。飲食與PD發生風險有一定關聯,富含-tocopherol的食物,咖啡、綠茶、煙酸、堅果類和土豆可減少患PD的風險,高嘌呤食物可以增加血尿酸水平,可減低PD風險及進展;動物脂肪可能會增加患PD的風險。
臨床表現
1.一般資料 帕金森病多見於中老年,呈隱襲性發病,50歲以上的患者占總患病人數的90%以上,慢性進展性病程,5~8年後約半數患者需要幫助。震顫、強直、運動不能(或運動減少)與姿勢和平衡障礙為其主要表現。
2.首發症狀 存在着個體差異,以多動為主要表現者易於早期診斷。首發症狀依次為震顫(70.5%)、強直或動作緩慢(19.7%)、失靈巧和(或)寫字障礙(12.6%)、步態障礙(11.5%)、肌痛痙攣和疼痛(8.2%)、精神障礙如抑鬱和緊張等(4.4%)、語言障礙(3.8%)、全身乏力和肌無力(2.7%)、流口水和面具臉(各1.6%)。通常認為,從發病至診斷時間平均2.5年。
(1)震顫:震顫是因肢體的促動肌與拮抗肌節律性(4~6Hz)交替收縮而引起,多自一側上肢遠端開始,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下頜、口唇、舌及頭部一般均最後受累。上肢的震顫常比下肢重。手指的節律性震顫形成所謂「搓丸樣動作」。在本病早期,震顫僅於肢體處於靜止狀態時出現,做隨意運動時可減輕或暫時停止,情緒激動使之加重,睡眠時完全停止。強烈的意志和主觀努力可暫時抑制震顫,但過後有加劇趨勢。
(2)強直:促動肌和拮抗肌的肌張力都增高。當關節做被動運動時,增高的肌張力始終保持一致,而感均勻的阻力,稱為「鉛管樣強直[1]」。如病人合併有震顫,則在伸屈肢體時感到在均勻的阻力上出現斷續的停頓,如齒輪在轉動一樣,稱為「齒輪樣強直」。以頸肌、肘、腕、肩和膝、踝關節活動時肌強直更顯著。注意讓患者放鬆,克服其不自覺的「協助」。由於肌肉強直,病人出現特殊姿勢。頭部前傾,軀幹俯屈,上臂內收,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手指內收,拇指對掌,指間關節伸直,髖、膝關節均略為彎曲。疾病進展時,這些姿勢障礙逐漸加重。嚴重者腰部前彎幾乎可成為直角;頭部前傾嚴重時,下頜幾乎可觸胸。肌強直嚴重者可引起肢體的疼痛。
(3)運動障礙(運動不能或運動減少):是帕金森病致殘的主要原因。既往認為運動不能系肌強直所致。自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後發現,手術可減輕甚至消除肌強直,但對運動減少或少動影響不大。臨床上肌強直、少動之間表現程度也不平行。目前認為運動減少與DA缺乏有關。運動障礙表現為:
①運動啟動困難和速度減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坐下後不能起立,臥床時不能自行翻身,解繫鞋帶和紐扣、穿脫鞋襪或褲子、剃鬚、洗臉及刷牙等動作都有困難。重複運動易疲勞。
②多樣性運動缺陷:表情缺乏、瞬目少、「面具臉[2]」為特有面貌,嚴重者構音、咀嚼、咽下困難,大量流涎是由口、舌、齶及咽部等肌肉運動障礙所引起,而唾液分泌並無增加,僅因病人不能把唾液自然咽下所致。嚴重病人可發生吞咽困難,步行中上肢伴隨動作減少、消失。
③運動變換困難:從一種運動狀態轉換為另一種運動困難,出現運動中止或重複。如行走中不能敬禮、回答問題時不能扣鈕扣、繫鞋帶等精細動作困難,連續輪替動作常有停頓,病人上肢不能作精細動作,書寫困難,所寫的字彎曲不正,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症」等。
(4)姿勢保持與平衡障礙:最初帕金森報道時就提出姿勢與步態異常為本病的主要表現。Martin(1967)認為姿勢與步態的異常是由於伴隨主動運動的反射性姿勢調節障礙所致,可出現於帕金森病的早期。起步困難、步行慢、前沖步態、步距小,行走時,啟步困難,但一邁步後,即以極小的步伐向前衝去,越走越快,不能即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轉彎困難,因軀幹僵硬加上平衡障礙,故當病人企圖轉彎時,乃採取連續小步使軀幹和頭部一起轉向,由於姿勢反射調節障礙,患者行走常發生不穩、跌倒,尤其在轉彎,上下樓梯更易發生,立位時輕推(拉)患者有明顯不穩。因平衡與姿勢調節障礙患者頭前屈、前傾,軀幹前曲、屈膝、屈肘,雙手置於軀幹前,手指彎曲,構成本病特有的姿態。
(5)其他:病人可出現頑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等。出汗可只限于震顫一側,因此有人認為出汗是由於肌肉活動增加所引起。皮脂溢出增多在腦炎後病人尤為顯著。少數病人可有排尿不暢。動眼危象是一種發作性兩眼向上竄動的不自主眼肌痙攣運動,多見於腦炎後震顫麻痹病人。病人也可有言語障礙,語音變低,發音呈暴發性,咬音不準,使旁人難於聽懂。相當一部分病人有認知障礙。晚期可有痴呆、憂鬱症。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分級方法還是採用1967年Margaret hoehn和Melvin Yahr發表量表,稱為hoehn-Yahr分級:hoehn和Yahr給各階段的定義是:
Ⅰ期:單側身體受影響,功能減退很小或沒有減退。
Ⅱ期:身體雙側或中線受影響,但沒有平衡功能障礙。
Ⅲ期:受損害的第一個症狀是直立位反射,當轉動身體時出現明顯的站立不穩或當患者於兩腳並立,身體被推動時不能保持平衡。功能方面,患者的活動稍受影響,有某些工作能力的損害,但患者能完全過獨立生活。
Ⅳ期:嚴重的無活動能力,但患者仍可自己走路和站立。
Ⅴ期:除非得到幫助外,只能臥床或坐輪椅。
診斷
帕金森病 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根據隱襲起病、逐漸進展的特點,單側受累進而發展至對側,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和行動遲緩,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樣症狀即可作出臨床診斷。對左旋多巴製劑治療有效則更加支持診斷。常規血、腦脊液檢查多無異常。頭CT、MRI也無特徵性改變。嗅覺檢查多可發現PD患者存在嗅覺減退。以18F-多巴作為示蹤劑行多巴攝取功能PET顯像可顯示多巴胺遞質合成減少。以125I-β-CIT、99mTc-TRODAT-1作為示蹤劑行多巴胺轉運體(DAT)功能顯像可顯示DAT數量減少,在疾病早期甚至亞臨床期即可顯示降低,可支持診斷。但此項檢查費用較貴,尚未常規開展。
第一步:診斷帕金森綜合徵
運動減少:隨意運動在始動時緩慢,重複性動作的運動速度及幅度逐漸降低
同時至少具有以下一個症狀:
A 肌肉強直
B.靜止性震顫(4-6Hz)
C.直立不穩(非原發性視覺,前庭功能,小腦及本體感覺功能障礙造成)
第二步:帕金森病排除標準
反覆的腦卒中病史,伴階梯式進展的帕金森症狀
反覆的腦損傷史
確切的腦炎病史
動眼危象
在症狀出現時,正在接受神經安定劑治療
1個以上的親屬患病
病情持續性緩解
發病三年後,仍是嚴格的單側受累
核上性凝視麻痹
小腦征
早期即有嚴重的自主神經受累
早期即有嚴重的痴呆,伴有記憶力,語言和行為障礙
錐體束征陽性(Babinski征+)
CT掃描可見顱內腫瘤或交通性腦積水
用大劑量左旋多巴治療無效(除外吸收障礙)
MPTP接觸史一種阿片類鎮痛劑的衍生物
第三步:帕金森病的支持診斷標準。具有三個或以上者可確診帕金森病
單側起病
存在靜止性震顫
疾病逐漸進展
症狀持續的不對稱,首發側較重
對左旋多巴的治療反應非常好(70-100%)
應用左旋多巴導致的嚴重異動症
左旋多巴的治療效果持續5年以上(含5年)
臨床病程10年以上(含10年)
符合第一步帕金森綜合徵診斷標準的患者,若不具備第二步中的任何一項,同時滿足第三步中三項及以上者即可臨床確診為帕金森病。
鑑別診斷
1.與繼發性震顫麻痹綜合徵相鑑別
(1)腦血管性震顫麻痹綜合徵:多發生在腔隙梗死或急性腦卒中之後,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表現以及錐體束征、假性球麻痹等,顱腦CT檢查有助診斷。
(2)腦炎後震顫麻痹綜合徵:病前有腦炎歷史,見於任何年齡,常見動眼危象(發作性雙眼向上的不自主眼肌痙攣),皮脂溢出,流涎增多。
(3)藥源性震顫麻痹綜合徵:有服用吩噻嗪類等抗精神病藥或蘿芙木類降壓藥等病史,在不同環節干擾了兒茶酚胺的代謝而引起的,停藥後症狀消失。
(4)中毒性震顫麻痹綜合徵:主要依據中毒病診斷,如病前有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史。
2.與各種原因引起的震顫相鑑別
(1)特發性震顫:震顫雖與本病相似,但無肌強直與運動徐緩症狀,可有家族遺傳史,病程良性,少數或可演變成震顫麻痹。
(2)老年性震顫:見於老年人,震顫細而快,於隨意運動時出現,無肌強直。
(3)癔症性震顫:病前有精神因素,震顫的形式、幅度及速度多變,注意力集中時加重,並有癔症的其他表現。
(4)腦炎後震顫麻痹綜合徵過去有腦炎病史,常見動眼危象,皮脂溢出及流涎增多。
(5)見於腔隙狀態的血管性震顫麻痹綜合徵是由紋狀體內的腔隙中風所引起。以步態障礙為突出,可有痴呆和錐體束征,而震顫、運動徐緩少見,可由MRI或CT掃描得以確診。
(6)由顱腦損傷、腫瘤和中毒引起者,可根據有關病史及檢查發現而做出診斷。
(7)有基底節鈣化者須查明引起鈣化的原因。基底節鈣化者未必都出現震顫麻痹症狀。
(8)酒精中毒、焦慮症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震顫,根據病史,不難識別。
3.與伴有震顫麻痹症狀的某些中樞神經多系統變性病相鑑別 如肝豆狀核變性,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小腦腦橋橄欖萎縮症等。這些疾病除有震顫麻痹症狀外,還具有各種疾病相應的其他神經症狀,如小腦症狀、錐體束征、眼肌麻痹、不自主動作、直立性低血壓、運動神經元病及痴呆等。
治療
一、綜合治療: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後或同時表現出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但在整個病程中都會伴有這兩類症狀,有時會產生多種非運動症狀。 不僅運動症狀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運動症狀也明顯干擾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我們應該對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採取全面綜合的治療。 治療方法和手段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運動療法、心理疏導及照料護理等。 藥物治療為首選,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治療則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 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無論是藥物或手術治療,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狀,並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更無法治癒。 因此,治療不僅要立足當前,並且需要長期管理,以達到長期獲益。
二、用藥原則:
疾病的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都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藥原則應該以達到有效改善症狀、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為目標。 我們提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狀,而且可能會達到延緩疾病進展的效果。 應堅持「劑量滴定」以避免產生藥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實現「儘可能以小劑量達到滿意臨床效果」 的用藥原則,避免或降低運動併發症尤其是異動症的發生率,事實證明我國帕金森病患者的異動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國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治療應遵循循證醫學的證據,也應強調個體化特點,不同患者的用藥選擇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疾病特點(是以震顫為主,還是以強直少動為主)和疾病嚴重程度、有無認知障礙、發病年齡、就業狀況、有無共病、藥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願、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儘可能避免、推遲或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和運動併發症。 進行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時,特別是使用左旋多巴時不能突然停藥,以免發生撤藥惡性綜合徵。
藥物治療
根據臨床症狀嚴重度的不同,可以將帕金森病的病程分為早期和中晚期,即將Hoehn-Yahr 1-2.5級定義為早期,Hoehn-Yahr 3-5級定義為中晚期。 以下我們分別對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體的治療意見。
一、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療
疾病一旦發生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漸進性加重,有證據提示在疾病早期階段的病程進展較後期階段要快。 因此,一旦早期診斷,即應儘早開始治療,爭取掌握疾病的修飾時機,對今後帕金森病的整個治療成敗起關鍵性作用。 早期治療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包括認識和了解疾病、補充營養、加強鍛煉、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及社會和家人對患者的理解、關心與支持)和藥物治療。 一般疾病初期多予單藥治療,但也可採用優化的小劑量多種藥物(體現多靶點) 的聯合應用,力求達到療效最佳、維持時間更長而運動併發症發生率最低的目標。
藥物治療包括疾病修飾治療藥物和症狀性治療藥物。疾病修飾治療藥物除了可能的疾病修飾作用外,也具有改善症狀的作用;症狀性治療藥物除了能夠明顯改善疾病症狀外,部分也兼有一定的疾病修飾作用。疾病修飾治療的目的是延緩疾病的進展。 目前,臨床上可能有疾病修飾作用的藥物主要包括單胺氧化酶 B型(MAO-B)抑制劑和多巴胺受體(DR)激動劑等。 MAO-B 抑制劑中的司來吉蘭 +維生素 E( DATATOP) 和雷沙吉蘭(ADAGIO)臨床試驗可能具有延緩疾病進展的作用;DR激動劑中的普拉克索 CALM-PD研究和羅匹尼羅REAL-PET 研究提示其可能具有疾病修飾的作用。 大劑量(1200 mg/d)輔酶Q10的臨床試驗也提示其可能具有疾病修飾的作 用 。
(一)首選藥物原則 1.早髮型患者,在不伴有智能減退的情況下,可有如下 選擇:①非麥角類 DR 激動劑;②MAO-B抑制劑;③金剛烷 胺;④複方左旋多巴;⑤複方左旋多巴 +兒茶酚-O-甲基轉移 酶(COMT)抑制劑。 首選藥物並非按照以上順序,需根據不 同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不同方案。 若遵照美國、歐洲的治 療指南應首選方案①、②或⑤;若患者由於經濟原因不能承 受高價格的藥物,則可首選方案③;若因特殊工作之需,力求 顯著改善運動症狀,或出現認知功能減退,則可首選方案④ 或⑤;也可在小劑量應用方案①、②或③時,同時小劑量聯合 應用方案④。 對于震顫明顯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藥物療效欠 佳的情況下,可選用抗膽鹼能藥,如苯海索(benzhexol)。
2.晚髮型或有伴智能減退的患者,一般首選複方左旋 多巴治療。 隨着症狀的加重,療效減退時可添加 DR 激動 劑、MAO-B 抑制劑或 COMT 抑制劑治療。 儘量不應用抗膽 鹼能藥物,尤其針對老年男性患者,因其具有較多的副作用。
(二)治療藥物
1.抗膽鹼能藥:目前國內主要應用苯海索,劑量為 1-2mg,3次/d。 主要適用於伴有震顫的患者,而對無震顫的患 者不推薦應用。 對 <60 歲的患者,要告知長期應用本類藥 物可能會導致其認知功能下降,所以要定期複查認知功能, 一旦發現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則應立即停用;對≥60 歲的 患者最好不應用抗膽鹼能藥。 狹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 患者禁用。
2.金剛烷胺:劑量為 50-100 mg,2-3次/d,末次應在 下午4 時前服用。 對少動、強直、震顫均有改善作用,並且對 改善異動症有幫助(C 級證據)。 腎功能不全、癲癇、嚴重胃 潰瘍、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婦女禁用。
3.複方左旋多巴(苄絲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 巴):初始用量為 62.5 ~125.0mg,2-3次/d,根據病情而逐 漸增加劑量至療效滿意和不出現副作用 的適宜劑量維持,餐前 1h 或餐後 1.5h服藥。 以往多主張儘可能推遲應用,因為 早期應用會誘發異動症;現有證據提示早 期應用小劑量(≤400mg/d)並不增加異 動症的發生 。 複方左旋多巴常釋劑 具有起效快的特點,而控釋劑具有維持時 間相對長,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在使 用時,尤其是2 種不同劑型轉換時需加以 注意。 活動性消化道潰瘍者慎用,狹角型 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
4.DR激動劑:目前大多推崇非麥角類 DR激動劑為首選藥物 ,尤其適用 於早髮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初期。 因 為,這類長半衰期製劑能避免對紋狀體突觸後膜的 DR產生「脈衝」樣刺激,從而預防或減少運動併發症的發生。 激動劑均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至獲得滿意療效而不出現副作用為止。DR激動劑的副作用與複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處是它的症狀波動和異動症發生率低,而體位性低血壓、腳踝水腫和精神異常(幻覺、食慾亢進、性慾亢進等)的發生率較高。 DR激動劑有 2 種類型,麥角類包括溴隱亭(bromocriptne)、培高利特(pergolide)、α-二氫麥角隱亭( dihydroergocryptine)、卡麥角林( cabergoline)和麥角乙脲(lisuride);非麥角類包括普拉克索(pramipexole)、羅匹尼 羅 ( ropinirole )、 吡 貝 地 爾 ( piribedil)、 羅 替 戈 汀(rotigotine)和阿朴嗎啡( apomorphine)。 麥角類 DR激動劑可導致心臟瓣膜病變和肺胸膜纖維化,因此,目前已不主張使用,其中培高利特在國內已停用。 目前國內上市多年的非麥角類 DR 激動劑有:①吡貝地爾緩釋劑:初始劑量為 50mg,每日 1次,易產生副反應患者可改為 25mg,每日 2 次,第 2 周增至 50mg,每日 2 次,有效劑量為 150mg/d,分 3次口服,最大劑量不超過 250mg/d;②普拉克索:有 2 種劑型:常釋劑和緩釋劑。 常釋劑的用法:初始劑量為 0.125mg,每日 3 次(個別易產生副反應患者則為 1-2次),每周增加0.125mg,每日3次,一般有效劑量為0.50~0.75mg,每日3次,最大劑量不超過 4.5mg/d。 緩釋劑的用法:每日的劑量與常釋劑相同,但為每日 1 次服用。 即將上市的非麥角類DR 激動劑有:①羅匹尼羅:初始劑量為 0.25mg,每日3 次,每周增加 0.75mg至每日3mg,一般有效劑量為每日3-9mg,分 3次服用,最大日劑量為 24mg;②羅替戈汀:初始劑量 2mg,每日1 次,每周增加2mg,一般有效劑量早期患者為每日 6-8mg,中晚期患者為 8-16mg。 國內上市多年的麥角類 DR 激動劑有:①溴隱亭:0.625mg,每日 1 次,每隔 5天增加0.625mg,有效劑量 3.75 ~15.oo mg/d,分 3 次口服;②α-二氫麥角隱亭:2.5mg,每日 2 次,每隔5 天增加2.5mg,有效劑量30-50mg/d,分3次口服。 上述5種藥物之間的劑量轉換為:吡貝地爾∶普拉克索∶羅匹尼羅∶溴隱亭∶α-二氫麥角隱亭 =100:1:5:10:60),因個體差異僅作為參考.
5.MAO-B 抑制劑:主要有司來吉蘭(selegiline) 和雷沙 吉蘭(rasagiline),其中司來吉蘭有常釋劑和口腔黏膜崩解 劑。 司來吉蘭(常釋劑)的用法為2.5~5.0 mg,每日 2 次, 在早晨、中午服用,勿在傍晚或晚上應用,以免引起失眠,或 與維生素 E 2000U 合用(DATATOP方案) ;口腔黏膜崩 解劑的吸收、作用、安全性均好於司來吉蘭常釋劑,用量為 1.25 ~2.50mg/d。 雷沙吉蘭的用量為1mg,每日 1次, 早晨服用 。 胃潰瘍者慎用,禁與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合用。
6.COMT 抑制劑:在疾病早期首選複方左旋多巴 + COMT 抑制劑如恩他卡朋雙多巴片(為恩他卡朋/左旋多巴/ 卡比多巴複合製劑,按左旋多巴劑量不同分成 4種劑型)治 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症狀,而且有可能預防或延遲運動並 發症的發生 ,但 FIRST-STEP及 STRIDE-PD研究提示恩 他卡朋雙多巴早期應用並不能推遲運動併發症且增加異動 症發生的幾率,目前尚存爭議,有待進一步來驗證;在疾 病中晚期,應用複方左旋多巴療效減退時可以添加恩托卡朋 (entacapone)或托卡朋(tolcapone)治療而達到進一步改善症 狀的作用 。 恩托卡朋用量為每次 1100 ~200mg,服用次數 與複方左旋多巴相同,若每日服用複方左旋多巴次數較多, 也可少於複方左旋多巴次數,需與複方左旋多巴同服,單用 無效。 托卡朋每次用量為 100mg,每日3次,第一劑與複方 左旋多巴同服,此後間隔 6h 服用,可以單用,每日最大劑量 為600mg。 其藥物副作用有腹瀉、頭痛、多汗、口乾、轉氨酶 升高、腹痛、尿色變黃等。 托卡朋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害,需 嚴密監測肝功能,尤其在用藥之後的前 3 個月。
二、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療
中晚期帕金森病,尤其是晚期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極其 複雜,其中有疾病本身的進展,也有藥物副作用或運動並發 症的因素參與其中。 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一方面 要繼續力求改善患者的運動症狀;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一些 運動併發症和非運動症狀。
(一)運動併發症的治療:
運動併發症(症狀波動和異動症)是 帕金森病中晚期常見的症狀,調整藥物 種類、劑量及服藥次數可以改善症狀,手術治療如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亦有療 效。
1.波動症的治療:症狀波動 主 要 包 括 劑 末 惡 化 (endofdosedeterioration )、 開-關 現 象 ( on-off phenomenon)。 對劑末惡化的處理方法 為:①不增加服用複方左旋多巴的每日 總劑量,而適當增加每日服藥次數,減少 每次服藥劑量(以仍能有效改善運動症 狀為前提),或適當增加每日總劑量(原 有劑量不大的情況下),每次服藥劑量不變,而增加服藥次數;②由常釋劑換用控釋劑以延長左旋多巴的作用時間,更適宜在早期出現劑末惡化,尤其發生在夜間時為較佳選擇,劑量需增加20% ~30%(美國指南認為不能縮短「關」期,為 C 級證據,而英國 NICE指南推薦可在晚期患者中應用,但不作為首選,為 B 級證據) ;③加用長半衰期的 DR 激動劑,其中普拉克索、羅匹尼羅為 B級證據,卡麥角林、阿朴嗎啡為 C 級證據,溴隱亭不能縮短「關」期,為C 級證據,若已用DR 激動劑而療效減退可嘗試換用另一種 DR激動劑;④加用對紋狀體產生持續性 DA 能刺激(continuous dopaminergicstimulation)的 COMT抑制劑,其中恩托卡朋為 A 級證據,托卡朋為B 級證據;⑤加用MAO-B 抑制劑,其中雷沙吉蘭為 A級證據,司來吉蘭為 C 級證據;⑥避免飲食(含蛋白質)對左旋多巴吸收及通過血腦屏障的影響,宜在餐前 1h 或餐後 1.5 服藥,調整蛋白飲食可能有效;⑦手術治療主要為丘腦底核(STN)行 DBS可獲裨益,為C 級證據。 對開-關現象的處理較為困難,可以選用口服 DR激動劑,或可採用微泵持續輸注左旋多巴甲酯或乙酯或 DR 激動劑(如麥角乙脲等)。
2.異動症的治療:異動症( abnormalinvoluntarymovements,AIMs)又稱為運動障礙(dyskinesia),包括劑峰異動 症 ( peak-dose dyskinesia )、 雙 相 異 動 症 ( biphasicdyskinesia)和肌張力障礙(dystonia )。 對劑峰異動症的處理方法為:①減少每次複方左旋多巴的劑量;②若患者是單用複方左旋多巴,可適當減少劑量,同時加用 DR 激動劑,或加用COMT抑制劑;③加用金剛烷胺(C 級證據);④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氯氮平;⑤若使用複方左旋多巴控釋劑,則應換用常釋劑,避免控釋劑的累積效應。 對雙相異動症(包括劑初異動症和劑末異動症)的處理方法為:①若在使用複方左旋多巴控釋劑應換用常釋劑,最好換用水溶劑,可以有效緩解劑初異動症;②加用長半衰期的 DR 激動劑或延長左旋多巴血漿清除半衰期的 COMT 抑制劑,可以緩解劑末異動症,也可能有助於改善劑初異動症。 微泵持續輸注DR 激動劑或左旋多巴甲酯或乙酯可以同時改善異動症和症狀波動,目前正在試驗口服製劑是否能達到同樣效果。 其他治療異動症的藥物如作用於基底節非 DA能的腺苷 A2A 受體拮抗劑等治療效果的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開展。 對晨起肌張力障礙的處理方法為:睡前加用複方左旋多巴控釋片或長效 DR激動劑,或在起床前服用複方左旋多巴常釋劑或水溶劑;對「開」期肌張力障礙的處理方法同劑峰異動症。 手術治療方式主要為DBS,可獲裨益。
(二)姿勢平衡障礙的治療:
姿勢平衡障礙是帕金森病患者摔跤的最常見原因,易在變換體位如轉身、起身和彎腰時發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調整藥物劑量或添加藥物偶爾奏效。 主動調整身體重心、踏步走、大步走、聽口令、聽音樂或拍拍子行走或跨越物體(真實的或假想的)等可能有益。 必要時使用助行器甚至輪椅,做好防護。
(三)非運動症狀的治療:
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症狀涉及許多類型,主要包括感覺障礙、精神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睡眠障礙, 需給予積極、相應的治療 。
1.精神障礙的治療: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鬱和(或)焦慮、幻覺、認知障礙或痴呆等。 首先需要甄別患者的精神障礙是由抗帕金森病藥物誘發,還是由疾病本身導致。若為前者則需根據易誘發患者精神障礙的幾率而依次逐減或停用如下抗帕金森病藥物:抗膽鹼能藥、金剛烷胺、MAO-B抑制劑、DR激動劑;若採取以上措施患者的症狀仍然存在,在不明顯加重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的前提下,可將複方左旋多巴逐步減量。 如果藥物調整效果不理想,則提示患者的精神障礙可能為疾病本身導致,就要考慮對症用藥。 針對幻覺和妄想 的 治 療, 推 薦 選 用 氯 氮 平 ( clozapine ) 或 喹 硫 平(quetiapine),前者的作用稍強於後者, 但是氯氮平會有1% ~2%的幾率導致粒細胞缺乏症,故需監測血細胞計數。對於抑鬱和(或)焦慮的治療,可應用選擇性 SSRI,也可應用DR 激動劑,尤其是普拉克索既可以改善運動症狀,同時也可改善抑鬱症狀。 勞拉西泮(lorazepam)和地西泮緩解易激惹狀態十分有效。 針對認知障礙和痴呆的治療,可應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如利伐斯明(rivastigmine)、多奈哌齊( donepezil)等,以及美金剛(mementine),其中利伐斯明的證據較為充分。
2.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最常見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便秘、泌尿障礙和位置性低血壓等。 對於便秘,攝入足夠的液體、水果、蔬菜、纖維素和乳果糖(10-20g/d)或其他溫和的導瀉藥物能改善便秘症狀,如乳果糖(lactulose)、龍薈丸、大黃片、番瀉葉等;也可加用胃蠕動藥,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需要停用抗膽鹼能藥並增加運動。 對泌尿障礙中的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療,可採用外周抗膽鹼能藥,如奧昔布寧(oxybutynin)、溴丙胺太林(propantheline)、托特羅定(tolterodine)和莨菪鹼(hyoscyamine)等;而對逼尿肌無反射者則給予膽鹼能製劑(但需慎用,因會加重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若出現尿瀦留,應採取間歇性清潔導尿,若由前列腺增生肥大引起,嚴重者必要時可行手術治療。 位置性低血壓患者應增加鹽和水的攝入量;睡眠時抬高頭位,不要平躺;可穿彈力褲;不要快速地從臥位或坐位起立;首選α-腎上腺素能激動劑米多君(midodrine)治療,且療效最佳;也可使用選擇性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多潘立酮。
3.睡眠障礙的治療:睡眠障礙主要包括失眠、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異常(RBD)、白天過度嗜睡(EDS)。 失眠最常見的問題是睡眠維持困難(又稱睡眠破碎)。 頻繁覺醒可能使得震顫在淺睡眠期再次出現,或者由於白天服用的多巴胺能藥物濃度在夜間已耗盡,患者夜間運動不能而導致翻身困難,或者夜尿增多。 如果與夜間的帕金森病症狀相關,加用左旋多巴控釋劑、DR 激動劑或 COMT 抑制劑則會有效。 如果正在服用司來吉蘭或金剛烷胺,尤其在傍晚服用者,首先需糾正服藥時間,司來吉蘭需在早晨、中午服用,金剛烷胺需在下午 4 點前服用;若無明顯改善,則需減量甚至停藥,或選用短效的鎮靜安眠藥。 對 RBD 患者可睡前給予氯硝西泮,一般 0.5mg 就能奏效。 EDS 可能與帕金森病的嚴重程度和認知功能減退有關,也可與抗帕金森病藥物DR 激動劑或左旋多巴應用有關。 如果患者在每次服藥後出現嗜睡,則提示藥物過量,將用藥減量會有助於改善EDS;也可予左旋多巴控釋劑代替常釋劑,可能會有助於避免或減輕服藥後嗜睡。
4.感覺障礙的治療:最常見的感覺障礙主要包括嗅覺減退、疼痛或麻木、不寧腿綜合徵(RLS)。 嗅覺減退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相當常見,且多發生在運動症狀出現之前多年,但是目前尚無明確措施能夠改善嗅覺障礙。 疼痛或麻木在帕金森病尤其在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中比較常見,可以由其疾病引起,也可以是伴隨骨關節病變所致,如果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開期」疼痛或麻木減輕或消失,「關期」復現,則提示由帕金森病所致,可以調整治療以延長「開期」。 反之,則由其他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可以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 對伴有RLS 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入睡前 2h 內選用 DR 激動劑如普拉克索治療十分有效,或給予複方左旋多巴也可奏效。
手術治療
早期藥物治療顯效明顯,而長期治療的療效明顯減退,或出現嚴重的運動波動及異動症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詳見中國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專家共識。 需要強調的是手術可以明顯改善運動症狀,但不能根治疾病,術後仍需應用藥物治療,但可相應減少劑量。 手術需嚴格掌握其適應證,非原發性帕金森病的帕金森疊加綜合徵患者是手術的禁忌證。 手術對肢體震顫和(或)肌強直有較好的療效,但對軀體性中軸症狀如姿勢平衡障礙則無明顯療效。 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神經核毀損術和 DBS,DBS 因其相對無創、安全和可調控性而作為主要選擇 。 手術靶點包括蒼白球內側部(GPi)、丘腦腹中間核(VIM)和丘腦底核(STN),其中在 STN行 DBS 對改善震顫、強直、運動遲緩和異動症的療效最為顯著。 術前對左旋多巴敏感可作為 STNDBS 治療估計預後的指標(B級證據),年齡和病程可作為 STNDBS估計預後的指標,病程短的年輕患者可能較病程長且年齡大的患者術後改善更為明顯(C 級證據),然而尚無足夠證據就 GPi和 VIMDBS 的預後因素做出任何建議(U 級證據)。
康復與運動療法
康復與運動療法對帕金森病症狀的改善乃至對延緩病程的進展可能都有一定的幫助 。 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步態障礙、姿勢平衡障礙、語言和(或)吞咽障礙等,可以根據不同的行動障礙進行相應的康復或運動訓練。 如健身操、太極拳、慢跑等運動;進行語言障礙訓練、步態訓練、姿勢平衡訓練等。 若能每日堅持,則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運動功能,並能延長藥物的有效期。
併發症
可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易汗、皮脂腺分泌多而油膩,唾液多而黏稠,懼熱怕冷,小便淋漓、大便乾結,少數病例可有下肢水腫。大部分患者還伴有高級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痴呆、抑鬱、性慾減退、睡眠障礙、納差、周身乏力疼痛等。
預後
帕金森病 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具有高度異質性。不同病人疾病進展的速度不同。目前尚不能治癒。早期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多可很好的控制症狀,至疾病中期雖然藥物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常因運動併發症的出現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疾病晚期由於患者對藥物反應差,症狀不能得到控制,患者可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長期臥床,最終多死於肺炎等併發症。
視頻
帕金森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帕金森病患者有哪些運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