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文瓘(606年-678年9月30日),字稚圭,張文瓘出身於清河張氏,祖上是貝州武城人,但大業末年搬家到,隋末遷居魏州昌樂縣(今河南南樂縣) 。唐朝官員唐高宗年間為宰相。因在大理卿任上處事公正而受到稱讚。

目錄

家世

早孤,事母兄以孝友聞名。唐太宗貞觀(626年—649年)初年,中明經,補並州長史李世勣參軍。李世勣很重視他,曾說:「稚圭是當今的管仲蕭何,我比不上他。」一次李世勣去京城長安入朝面聖時,張文瓘和兩位屬僚設宴為他餞行。李世勣分別把佩刀和玉帶送給那兩個屬僚,卻沒給張文瓘任何東西。張文瓘生疑,問及緣由,李世勣答:「你沒有過錯。某人猶豫不決,我給他佩刀鼓勵他果斷;某人放誕不檢點,所以我給他玉帶希望他約束自己。若說你的才能,你將來什麼都不會缺,還用我送你嗎?」李世勣後來舉薦張文瓘之才,張文瓘累遷水部員外郎。

經歷

唐朝貞觀年間,張文瓘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補任并州參軍,深受長史李勣的器重。他在高宗年間,升任水部員外郎,但因與其兄張文琮時任戶部侍郎,兄弟倆都在尚書省,違背了封建舊制,於是張文瓘不久就被出為雲陽令。

唐高宗年間

龍朔年間,張文瓘累授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顯慶年間,張文瓘在東台舍人任上曾奉詔校勘四部群書[1][2]

乾封二年(667年)四月[3],在東台舍人任上被授同東西台三品,為實質宰相,兼知左史事。當時,唐高宗建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國庫空虛,還養了一萬匹廄馬以為征討四夷之軍用。張文瓘因而以隋煬帝的類似行為招致民怨和亡國之事警告高宗,高宗因而減少了數千廄馬,賜張文瓘繒錦百段。

總章二年(669年)二月,遷東台侍郎。[4][5]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銜,從張文瓘開始。[6][7]

咸亨二年(671年)正月,高宗幸東都洛陽,留皇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張文瓘、李敬玄等侍臣輔佐之。

咸亨三年(672年),官名復舊,改授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因李弘多病,事務多由同為兼太子左庶子的戴至德、張文瓘和右庶子蕭德昭決斷[8]。十月,檢校大理卿(等同最高法院法官),依舊為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政事。張文瓘有效且公平地複查案卷,不到十天就決斷疑案四百餘條,即使被他判處有罪的人也無怨言,他還能為無罪之人翻案。他曾患病,等待他複查案卷的囚犯都為他祈禱,希望他立即好起來恢復工作。當時人稱他執法公平寬大,堪比唐太宗年間著名的大理卿戴胄

上元二年(675年)八月,拜侍中[5],九月,兼太子賓客[4]囚犯們得知他升遷不再擔任大理卿,都悲傷地哭了。有時他臥病在家,宰相們對高宗奏事,高宗便問他們是否已和張文瓘商議過,若答未曾,則派他們去張文瓘府上共同商議,若答已商議過,則都准奏。

儀鳳年間,張文瓘與左僕射劉仁軌、右僕射戴至德、中書令李敬玄、右庶子郝處俊黃門侍郎來恆、左庶子高智周、右庶子李義琰、吏部侍郎裴行儉馬載、兵部侍郎蕭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義琛、刑部侍郎張楚、金部郎中盧律師等奉敕刪緝刑法格式,

儀鳳二年(677年)二月九日撰定《永徽留本司格後》十一卷奏上[9][10]

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張文瓘病重,得知高宗準備討伐新羅,乘輿入見,對高宗說:「現在我們正在防禦吐蕃入侵。新羅雖然不順,卻沒有犯境。若分兵東征,臣擔心政府和百姓都承受不住。」高宗聽從了,取消討伐新羅。同月,張文瓘病故[4][5],諡。因他曾侍奉先於675年就去世並被追封為孝敬皇帝的李弘唐高宗敕他陪葬李弘陵墓恭陵

唐德宗年間,張文瓘得續圖淩煙閣[11]

軼聞

高宗唐高宗在位期間,建造蓬萊宮上陽宮合璧宮等宮室,又征討四夷諸國,飼養廄馬萬餘匹,以致國庫空虛。張文瓘進諫道:「秦漢征討四夷,建造宮室,致使國家覆滅,百姓減半。百姓不堪勞累,必會造成禍患,隋朝殷鑑不遠,陛下不可不進行反思。」唐高宗便裁減廄馬數千匹,並厚賞張文瓘。

獄囚禱疾張文瓘擔任大理寺卿時,執法公平,即使有人被判處有罪,也毫無怨言。他患病之時,大理獄中的很多囚犯都齋戒祈禱,希望他早日病癒。後來,張文瓘被調離大理寺。獄囚聞知消息,皆慟哭不止。

不節堂饌唐朝時期,政事堂的公膳非常豐盛。曾有宰相想要降低公膳的標準,張文瓘反對道:「這是皇帝重視樞務,厚待賢才的表現。我們如果不能勝任宰相職務,就應自行引退辭職,沒必要減削公膳,以此來邀取虛名。」

萬石張家張文瓘擔任宰相,四個兒子張潛張沛張洽張涉也都官至三品,因而其家被時人稱為「萬石張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