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養秋
生平簡介
1886年8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
1904 年在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成為秀才, 1910 年就讀於南京的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1914 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17 年夏赴美國深造,成為金壇縣第一位出國留學者。開始就學於伊利諾大學研究院,獲史學碩士學位。1918-1920 年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學,又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徐養秋 1920 年回國後,受聘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講授教育史課程。南高師後改為國立東南大學,繼續擔任教育系教授兼主任。與他同事有陶行知、陳鶴琴、陸志韋等。
1922 年前後,陶行知倡導設立平民讀書處,徐養秋即在自己家中設點試驗,陶創辦曉莊師範, " 曉莊 " 二字乃他所取,陳鶴琴創辦鼓樓實驗幼稚園,他也是主要支持者。
徐養秋擔任東大教育系主任期間,親自主持創辦了國立東南大學附中。附中當時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負責,在教育系直接領導下從事教育科學實驗、推行新學制 ( 即六、三、三制 ) 的實驗場所。
徐養秋1922年便是由蔡元培領導於1921年12月成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成員。
1927年4月國立東南大學改組,徐養秋遭受排斥,被迫於同年秋離開東大。
1928 年受聘為金陵大學教授,並擔任金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聘請了商承祚、李小緣、呂叔湘等來所從事研究工作。同時他還擔任了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專門委員,從事中國外交史的研究。
1937 年抗戰爆發,他脫離外交部,攜全家 11 口隨金大中國文化研究所轉移至皖南屯溪、江西婺源、南昌、武漢而於 1938 年秋到達成都,繼續擔任所長。
不久,應聘赴重慶南溫泉政治大學外交系任教授,講授 " 條約論 " 、 " 中國外交史 " 等課程。
1945 年抗戰勝利。翌年返回南京,再任中央大學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1947 年晉升為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講授 " 教育史 " 課程,直到南京解放。
1947 年 " 五 · 二零" 學運後,國民黨迫害進步學生。當時中央音樂專科學校廖一鳴被開除,無處安身,徐養秋介紹他到中大附中任音樂教員,廖一鳴後來成為上海著名的歌唱演員。
南京解放後,他辭去院長職,並推薦陳鶴琴繼任,以後專任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擔任 " 世界教育史 " 等課程。從事中國漢代教育史的研究,從漢代史書及其他古籍中積累了大量資料,所寫卡片數以千計。直到 " 文革 " 前夕,終於勉力完成了《漢代教育史》一書,該書內容充實,系統地闡述了漢代教育設施的三個階段:書館、縣校郡學、太學教育,對每個階段的教育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根據史料作了科學的說明。這部遺著篇幅不大,卻花費了整整 10 年時間,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1]
"文革 " 期間,家中存書盪劫一空,停發工資數年,身邊唯一的女兒魯還也被下放離開了南京,他只有靠借貸度日。
1972 年 8 月 10 日徐養秋病逝南京,享年86歲。
個人履歷
徐養秋,1886年8月19日出生於金壇河頭。他幼時隨父母遷居金壇縣城,1890年入私塾,1901年進入武昌方言學堂學英語、算術等新文化課;1904年,返鄉參加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得中末科秀才;1906年與本城吳潄芳女士結婚。吳出身名門,是清廷武昌駐軍將領吳愷之的侄女,聰穎賢淑,知書達理,全心支持丈夫求學上進。從這年起,徐先生先後在漢口博習書院和南京匯文書院讀書;1910年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獲文學士學位;1917年赴美留學深造,先在伊利諾大學研究院獲史學碩士學位,後又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教育學、教育史等課程,1920年學成回國。
1920年夏天,徐養秋剛剛接過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即啟程返回祖國,受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 徐養秋執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改名國立東南大學)後,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陸志韋等一道,共同探索中國教育改造之路。他是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會員,陶行知倡導設立平民讀書處,他就在家中設點試驗;陳鶴琴創辦鼓樓實驗幼稚園,他是主要支持者。徐養秋在擔任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期間,曾與著名教育家廖世承等在其附中推行「六、三、三」新學制,作為教育系直接領導下從事教育科學實驗的基地,從而開創了中國中等教育的新局面。作為中國二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活動家,徐養秋經手培養的大批教育骨幹,後來很多都成了教育界著名專家和教授。
1925年,東大發生易長風潮,歷時一年多。後來,事態的發展漸漸超出易長範圍,轉為師生與權貴勢力的抗爭。徐養秋仗義執言,結果遭到排斥,於1927年秋,憤然離開了東南大學。
1928年,徐養秋受聘為南京金陵大學教授,並擔任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職務。至此,他着力研究中國古代史,同時擔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從事中國外交史的研究。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養秋攜眷避難,輾轉數月,於1938年春抵達四川成都,仍執教於金陵大學。1939年赴重慶南溫泉政治大學外交系任教授,講授中國外交史、條約論等課程。戰亂年代,生活困苦,徐養秋經常帶領孩子開荒種菜,拾柴事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徐養秋仍然堅持學術研究,晚上小燈如豆,耕耘不輟,清晨還要步行七、八里,再趕乘木船到學校講課。
抗戰勝利後,徐養秋舉家遷居南京,任中央大學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後又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徐養秋經歷過苦難,深知人民企求和平猶如久旱之望雲霓。但當時政府卻置人民於水火而不顧,悍然發動內戰。1947年,國民黨對黨員重新登記,徐養秋拒絕登記,主動退出國民黨。他內心贊成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並且做了不少有利於革命的工作。「五·二O」學生運動發生後,學校當局開除進步學生,徐養秋在校務委員會上堅決反對。他一面支持自己的子女參加革命鬥爭,一面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為被開除的學生尋職業,提供繼續活動的場所。還把被國民黨當局列入黑名單的幾名學生,掩護在金壇老家,供給食宿,推薦到中學教書。
南京解放後,徐養秋主動向上級領導推薦陳鶴琴擔任南京師範學院院長,自己則專任教育系教授,講授世界教育史課程,並致力於教育史學科的建設。1950年代,他被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
1956年,徐養秋的夫人病故,他自己也因年老多病,遂終止執教,但仍堅持中國漢代教育史的研究。徐養秋每天伏案工作幾小時,查閱大量歷史資料,製作數千張卡片,經過十年努力,終於寫出了著作《漢代教育史》。此書內容豐富,史料詳盡,為中國古代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72年8月10日,徐養秋因病在寧謝世,享年86歲。他胸懷坦蕩,品格高尚,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勤勉躬耕,惠澤桃李,造福桑梓,當為後人銘記。
懷念文章
徐養秋先生是我進入大學學習以後最早認識的一位老師。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系裡召開的迎新會上,當時他是我們的系主任,代表學校對我們表示歡迎,並勉勵我們努力學習。他在講話時的那種至誠懇切的態度,從一開始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時我對他的了解畢竟不是很多的,以後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才逐漸地增多了一些對他的了解。
徐養秋先生原名徐則陵,是我國三十年代比較知名的教育家之一。他1887年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從1902年起先後在武昌方言學堂、南京匯文書院和金陵大學學習。1914年與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時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17年赴美國留學深造,開始就學於伊黎洛大學研究院,獲史學碩士學位;以後又入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習教育理論,是我國較早系統地研究美國教育理論的學者之一。1920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教授,並曾兼任科主任和系主任職務。在任職期間,他與陶行知、陳鶴琴、陸志韋、廖茂如等密切配合,共同探索中國教育改造之路。1923年前後,陶行知倡導設立平民讀書處,他當即在自己家中設點試驗;陳鶴琴創辦鼓樓實驗幼稚園,他也是主要支持者和倡辦人之一。此後,他又主持創辦了東南大學實驗學校,積極進行新教育的實驗研究;同時熱情地支持陶行知在曉莊師範的辦學活動。最近徐養秋先生的家屬曾提到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即當初陶行知辦曉莊師範時,曉莊師範的校名就是徐養秋先生提出來的。早年曾出版《五十年世界進化概論》《中學本國史測驗》等著作。
徐養秋先生作為一個熱心教育事業的教育家,不但在教育事業方面志在革新,勇於探索;而且十分關心愛護青年學生。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曾有較長一段時間擔任中央大學的教育系主任,以後又擔任了師範學院院長。在1947年的五·二〇學生運動發生後,學校當局準備開除進步學生,當時在校務委員會上明確提出反對意見的只有他一個人,並且後來還曾把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的三名學生藏在自己金壇家中,供給膳宿,加以保護,充分表現了他高尚的師德和鮮明的政治態度。
新中國成立後,徐養秋先生一直擔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在工作過程中,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積極致力於教育史學的教學任務外,還對中國漢代的教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曾撰寫了《漢代的太學》等論文。他對工作的極端負責和治學態度的嚴謹都深為我們所敬佩。
1972年8月徐養秋先生因病去世,可以說他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人民教育事業,今天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有三十年了,但是他的事業精神和人格作風卻深深地銘刻在我們心裡,它將永遠激勵我們在發展人民教育事業、實現祖國「四化」的道路上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