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教育史教育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史,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史,中國近代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外國近現代教育史,德育理論與實踐等。是以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歷史為研究對象。任務是研究各歷史時期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實際狀況和進程,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客觀規律,為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鑑,並預示其發展方向。作為一門學科,形成並發展於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19世紀20世紀初,為適應發展師範教育、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促進本學科發展,成為歐美各國師範院校的必修課程。

目錄

研究方向

1、中國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國教育史

2、外國教育史方向:研究外國教育史

3、比較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比較史

開設院校

一級學科:0401教育學

二級學科:040103教育史

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學,包含教育史):北京師範大學[1]華東師範大學

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史):浙江大學

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去中、高等師範院校、教育機關、教育科研院所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各級教育出版社任編輯工作,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和企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作。

現實意義

指導意義

教育史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現實性。滿足於描述純粹「客觀事實」的教育史學家已不多見,而相信教育史學研究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已占多數。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史學服務於現實是一個複雜過程,例如,研究歐美國家的近現代教育史可為我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並且這種利用不應是簡單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只有在利用有效時,教育史學的現實目的才算得上是實現了。儘管如此,人們過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們的課題,卻很少考慮其成果獲得現實意義的途徑。許多教育史學家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構想,但很難邁出從抽象到具體的關鍵一步,致使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因為無法採用有效的途徑使其成果結合併作用於現實而流產,最終完不成教育史學的任務,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另一方面,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要能夠科學、健康地運行,離不開對於教育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充分借鑑,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有重要作用。但這種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除了教育史研究者盡力提高對於教育遺產及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水平外,還有賴於教育史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關注和參與[2]

科學意義

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着繼承的關係。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

視頻

教育史 相關視頻

中國教育史第一章—西周
教育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