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岳斌
楊岳斌(1822年-1890年),原名載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今湖南長沙)人,晚清名將,湘軍水師統帥。
- 楊岳斌行伍出身,曾參與鎮壓新寧李沅發起義。咸豐三年(1853年),隨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任右營營官,此後多次與太平軍交戰,屢立戰功,累升至福建水師提督,賜號彪勇巴圖魯。
- 同治年間,與曾國藩、曾國荃定計合圍南京,圍剿長江兩岸,鎮壓太平天國,授陝甘總督,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 光緒元年(1875年),楊岳斌受命與彭玉麟整頓長江水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率軍赴援台灣,協同劉銘傳共御法軍。
- 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岳斌病逝,贈太子太保,諡勇愨。
- 楊岳斌能詩文,尤善書法,有《楊勇愨公遺集》傳世。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楊岳斌
|
字號 字厚庵
|
別稱 楊載福
|
官職 陝甘總督、太子太保
|
爵位 一等輕車都尉
|
追贈 開府儀同三司(魏)
|
諡號 勇愨
|
出生地 湖南善化
|
出生時間 1822年
|
去世時間 1890年
|
所處時代 清朝
|
主要成就 統領湘軍水師,鎮壓太平天國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楊岳斌本籍乾州(今湖南吉首),生於善化(今湖南長沙)。他出身行伍,精於騎射,累功至湘陰外委,曾在新寧一帶鎮壓李沅發起義。[1]
統領水師
-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攻入湖南,進逼湘陰。楊岳斌在湘陰長官外逃之時,毅然率營兵抵抗,保住了湘陰城,被授為宜章營千總。
- 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楊岳斌被曾國藩招至軍中,與彭玉麟一同輔佐其弟曾國葆。後來,楊岳斌因得到曾國葆的盛讚,被曾國藩委以重任,統領水師右營。
- 咸豐四年(1854年),楊岳斌擊敗太平軍,焚毀戰船數百,收復湘潭,被擢升為守備,賜花翎。不久,曾國藩率湘軍東下。楊岳斌作為前鋒,在雷公湖、擂鼓台、城陵磯、嘉魚黃蓋湖等地大戰太平軍,收復岳州、武昌、漢陽,由都司一直擢升至參將,授湖南常德營副將,賜號彪勇巴圖魯。後來,湘軍進逼田家鎮(今湖北武穴西北),楊岳斌克復黃州、武昌,擊敗蘄州援軍,又與彭玉麟砍斷太平軍的橫江鐵鎖,焚毀戰船四千餘只,奪取田家鎮。當時,楊岳斌因晝夜作戰,積勞嘔血,被加為總兵銜。
- 咸豐五年(1855年),湘軍水師在湖口被太平軍堵截在鄱陽湖內,留守九江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武昌、漢口再次陷落。楊岳斌奉曾國藩之命返回岳州,重招兵勇,並駐軍新堤,修理戰船。當時,武漢陷落,長江商旅斷絕。楊岳斌駐軍新堤,使得武漢重新發展為重鎮,升任鄖陽鎮總兵,兼署湖北提督。
- 咸豐六年(1856年),楊岳斌進軍沙口,招募勇士三百,在晚上駕船直逼太平軍,並縱火焚燒敵船,又在十日之內轉戰數百里,擊毀敵船六百餘,奪取敵軍糧草、火藥,一直打到巴河、蘄州,在九江城下炫耀軍威。十一月,楊岳斌配合陸路李續賓部,攻占武昌、漢陽,加提督銜。[2]
- 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回鄉丁憂,讓楊岳斌總領水軍。楊岳斌與彭玉麟內外夾攻湖口,使得原被隔於鄱陽湖的內湖水師與外江水師匯合,又趁勝奪取小孤山、彭澤、望江、銅陵等地。清廷認為楊岳斌「轉戰千里,謀略過人」,任命他為福建陸路提督,並允許他「專摺奏事」。
平定天國
- 咸豐八年(1858年),楊岳斌與李續賓攻占九江,生擒太平軍將領林啟榮,獲賜黃馬褂。不久,楊岳斌上奏朝廷,表示要肅清湖北。他移屯黃石磯,奪取安慶、樅陽、大通、建德,調任福建水師提督。後來,李續賓戰死三河,太平軍又欲進犯湖北。楊岳斌派兵扼守龍坪、鄔穴、田家鎮。
- 咸豐九年(1859年),楊岳斌督剿長江兩岸的太平軍,收降池州韋志俊,並讓他攻打蕪湖。當時,韋志俊部下有將領叛去,奪回池州。楊岳斌見韋志俊沒有異心,便讓他率兵助戰,自己移屯觀音洲,防備逃入湖北、安徽的陳玉成、李侍賢。
- 咸豐十年(1860年),楊岳斌在蟂磯擊敗太平軍,奪取樅陽、青溪關。李秀成兵敗而逃,在三山、光穴、子橋、白茅嘴、運漕鎮多次被擊敗。楊岳斌又攻打神廟山、鎮山,切斷松林口浮橋。後來,楊岳斌解南陵之圍,救出總兵陳大富及難民十餘萬。
- 咸豐十一年(1861年),楊岳斌配合陸路攻占安慶,又派總兵王明山、黃翼升攻克池州、桐城,被授予雲騎尉世職。
- 同治元年(1862年),楊岳斌移駐烏江,進攻金柱關、龍山橋,斬殺賊酋陳緒賓,大破太平軍在護駕墩、石垝的營壘,鞏固江寧大營後路。
- 同治二年(1863年),楊岳斌隨曾國藩到天京前線大勝關、雨花台察視,並與曾國荃一同制定合圍天京之策。後來,楊岳斌率軍掃清長江各處關隘,完全控制長江水面。同年十月,湘軍各部圍困天京。
- 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命楊岳斌督辦江西、皖南軍務,節制各路援軍。不久,楊岳斌被授為陝甘總督,並特命可在平定太平軍後再赴任。天京城破後,楊岳斌加太子太保、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後來,楊岳斌先後攻克南昌、贛州,收降太平軍殘軍十餘萬,肅清防境。 [3]
總督甘肅
- 同治四年(1865年),楊岳斌率新軍十營抵達西安。就在這時,僧格林沁戰死,清廷命楊岳斌拱衛京畿。楊岳斌便上表朝廷,請解陝甘總督職,專司清剿捻軍,沒有得到批准,只得到甘肅蘭州府赴任。當時,甘肅因回民起義,軍政糜爛,雷正綰、曹克忠兵敗金積堡,都興阿、穆圖善圍攻寧夏,難有進取,甘肅省兵疲弱,各省援軍不至,而且糧道堵塞,府庫空虛。楊岳斌到任後,屢次上疏朝廷,請求從別省調撥錢糧,又打算進軍靈州。不久,陶茂林、雷正綰部相繼潰變。
- 同治五年(1866年),楊岳斌到涇州、慶陽視察軍隊。當時,蘭州發生兵變,逼迫布政使林之望上疏朝廷,彈劾楊岳斌分派糧餉不公。楊岳斌命曹克忠回軍平亂,然後誅殺首犯百餘人,但最終卻因私下拆閱林之望奏摺,被革職留任,降為三品頂戴。後來,清廷以左宗棠接替楊岳斌為陝甘總督。
- 同治六年(1867年),楊岳斌再次上疏朝廷,稱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鄉。當時,左宗棠尚未到達甘肅。清廷便命穆圖善暫時署任總督,准許楊岳斌解任回籍。[4]
晚年復出
- 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建立長江水師,轄制江防,因提督以下將領都是楊岳斌舊部,便命楊岳斌與彭玉麟巡閱長江,整頓水師。此後,楊岳斌屢次上疏,請求辭去差使,回鄉奉養父母,但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方得到朝廷批准。
-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楊岳斌被起復為會辦福建軍務,但他卻上疏朝廷,以母親年邁病重為由請辭。清廷遂讓他待母親病勢稍愈,再赴福建。
- 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以「戰局已開,軍情萬緊」,要求楊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為幫辦江南軍務。後來,法軍占據台灣基隆,清廷又以楊岳斌為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駐軍於漳州、泉州一帶,聯絡當地縉紳,準備渡海赴援台灣。
- 光緒十一年(1885年),楊岳斌率十二營赴援台灣,台灣軍民歡躍不已。他在中法和議達成後,又回鄉奉養雙親。後來,楊岳斌被繪像紫光閣。
病逝家中
- 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岳斌病逝於乾州家中,終年六十九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勇愨。清廷依總督之例賜恤,並修建專祠祭祀。[5]
人物軼事
- 中法戰爭時,清軍認為電報快捷,便用電報奏事,但常被法軍截獲。楊岳斌故意將戰船停在泉州海口,並電奏朝廷,請求延遲出兵,以此迷惑法軍,而後在夜晚乘民船渡海。等到法軍反應過來時,楊岳斌早已登陸台灣。[6]
人物評價
- 曾國葆:是二君(指楊岳斌、彭玉麟)者,吾觀其部分諸事,皆大將才,非從人俯仰者也。
- 王先謙:公與人恂恂,一接以和敬,終身不見武怒之色。在軍論功,退若無與;雖病劇,未嘗自言勞。及臨戰陣,踔厲飆發,不測若鬼神。咸豐五年,城陵磯之役,以三日平賊巢二百餘里。六年九江之役,十日內往返千里。七年巢縣之役,月余轉戰,亦千餘里。論老謂赴機之速,古名將未有也。
- 趙爾巽:彭玉麟、楊岳斌佐曾國藩創立水師,為滅賊根本。兩人勳績,頡頏相併。岳斌後為朝旨強促西征,用違其才,僨事損望。
- 陳三立:昔年攻復九江諸郡縣,楊公岳斌功最多。
- 蔡東藩:楊載福之屢獲勝仗,迭據要害,雖非盡出一人之力,然同寅協恭,和衷共濟,卒能出奇制敵,非智者不及此。
史籍記載
參考資料
- ↑ 《清史稿·楊岳斌傳》:楊岳斌,原名載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人,原籍乾州。岳斌幼嫻騎射,補湘陰外委,從剿新寧匪。
- ↑ 《清史稿·楊岳斌傳》:六年,進屯沙口,距武昌三十里。岳斌念賊舟往來長江,停則依壘,行皆乘風,恆避戰,難得大創,乃謀襲燒之。募壯士駕千石大船,實硝黃蘆荻,施火線。約曰:「近賊而發,急登舢板退。」應募者三百人,懸重賞。夜逼賊舟,於南岸嘴縱火,於是賊舟能戰者多燼。前軍直至黃州,旬日間轉戰數百里,擊毀賊舟六百餘,奪其資糧火藥,哨船掠巴河、蘄州、耀兵九江城下而還。武、漢水路援絕,乃益困。十一月,與李續賓陸師合攻。值大風揚沙,波濤洶湧,水師上下環擊,賊大潰敗走。二城同日克復,捷聞,加提督銜。
- ↑ 《清史稿·楊岳斌傳》:三年,命督辦江西、皖南軍務,援軍悉歸節制。尋授陝甘總督,命俟江、皖賊氛淨盡後赴任。江寧平,加太子少保,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六月,岳斌抵南昌,遣諸將克崇仁、東鄉、金谿、宜黃、南豐,解寧都圍。秋,赴贛州,克瀘溪、新城、雩都,先後收降賊十餘萬,防境肅清。
- ↑ 《清史稿·楊岳斌傳》:未至,六年春,復陳病劇,乃命穆圖善暫署總督,許岳斌回籍。
- ↑ 《清史稿·楊岳斌傳》:十六年,卒於家,贈太子太保,照總督例賜恤,建專祠,諡勇愨。
- ↑ 《楊勇愨公神道碑銘》:奉命渡台,法人以巨艦阻海,時用西法電報奏事,取迅達,紓朝廷憂。然動靜輒為敵詗知。公密備輪船於泉州海口,以請緩師期,電奏,即於其夜乘民船趣海口,徑渡、逮奉旨督責,則渡台已久。
- ↑ 國史本傳 .騰訊讀書.2019-03-03
- ↑ 清史稿: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國學導航.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