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東興堤防

東興堤防現址史稱東興庄,位於中港溪中下游,為頭份最早開墾及人口聚集地區。在清朝道光年間,台灣僅有三座堤防,中港溪東興堤防為台灣北部第一座興築之堤防,已有近200年歷史。因古老的東興堤防面臨堤防老舊、文化沒落及外來物種入侵,第二河川局提出三大對策來進行改善—第1、採科技探測修舊如舊;第2、串聯故事喚醒記憶;第3、生態檢核保留原生種並清除外來物種

目录

楊人傑局長表示

第二河川局在工程規劃設計時,透過公私協力合作與頭份市公所、幼兒園、新興國小及當地里民面對面溝通了解地方需求,使堤防改善對策更明確且妥適;除施工時利用透地雷達確保堤防無孔洞、強調堤防安全性外,藉由乾砌石古老工法修舊如舊達傳承之功效,並融入在地客家智慧一字屋建築,及重現早期先民義渡的歷史,且將既有生態棲地榕樹區整理作為後續環境教育使用。

苗栗縣頭份市東興大橋下游堤坊環境營造工程,保留180多年前石頭堤防,「一字屋」磁磚拼貼上堤坊,還融入義渡的元素,見證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連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工程人員都讚嘆,打造東興河濱公園親亮點,爭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金質獎榮譽。 中港溪東興堤防環境改善工程以更安全、重歷史、顧生態為主軸,與原有的東興河濱公園結合,將空間活化、打造大樹教室,並可串連周邊觀光景點,獲得在地居民大力支持及肯定。完工後由頭份市公所接手維護管理,期盼地方與中央攜手合作,促進東興堤防永續發展,讓客家精神與水文化教育向下扎根![1]

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

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推動中港溪東興堤防環境改善工程之中,特別將在地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向下扎根水文化教育,期待再現百年東興古堤風華,促進堤防永續發展。第二河川局局長楊人傑指出,該局這項環境改善工程代表經濟部水利署獲得經濟部110年度公共工程優質獎第一名,並代表經濟部參選今年行政院第21屆公共工程金質獎,更獲得水利類特優的殊榮,創下連續兩年獲得水利類特優的佳績。

二河局指出,工程保留東興堤防一段清朝道光17年建造的石頭堤防,也是北台灣歷史最古老,採乾砌石工法,就地取材石塊,相互交錯緊密連鎖疊嵌,完全不使用水泥黏結,堤頂挑選較大堤心石鋪於中間,供巡查行走,並將石塊堆疊成堆成「土牛石」,以備防汛搶險之需。 二河局許多學習現代工法的工程人員到場都不禁讚嘆,乾砌石工法因石塊間有孔隙,提供動植物生長空間,符合生態、透水、美學概念,環境營造特意留下堤防老榕樹,拔除銀合歡等外來植物,坡面設計植生,景色古色古香,提供環境永續的自然生態工法,見證先民的智慧。

二河局人員並津津樂道,堤防坡面磁磚拼貼的一字屋意象,一字屋是客家人早期為方便取水,選擇在河邊開墾,又擔心房舍遭洪水沖走,因此興建長條形、構造簡單,且與水流方向平行的建築,一字屋散見在中港溪畔,但幾乎拆除殆盡。

羅雪珠表示

東興堤防環境營造工程經縣府與市公所積極爭取,展現「中央地方社區協力、共興頭份百年舊堤新亮點」,並融入客家「義渡善行」等地景特色設計,成為河川生態、客家文化教室,期待東興堤防、周邊河岸好環境,更多人可以看見。[2]

老東興堤防

位在頭份市中港溪東岸,堤防全長綿延數公里,由東興大橋下方開始,至北橫公路相交,是清代道光年間就築成的老堤防,堤防是以石塊疊建而成,寬約5米,堤上植滿老榕樹,至今仍有防洪功能,守護著頭份市下興里等河背地區的安全。

過去,頭份市公所將東興堤防沿線修建籃球場及寵物公園等設施,訂名為東興河濱公園,負責管理維護中港溪的第2河川局,要在維護歷史老堤防下,也希望透過更新景觀等方式,讓民眾更能親近老堤防,重現當年客家先民胼手胝足精神。

清代時期,因造橋技術不發達,所以當時來往頭份市區及河背地區甚至是三灣、南庄進入頭份市區,都依賴中港溪上的渡船,當時的渡船都以竹筏為主,當地官民為了公共利益,設立義渡,因此,新景觀特別設置義渡碑,以提醒當年先民為公無私的胸懷。

義渡

由二河局負責建置新的堤防景觀,並以義渡為景觀設計重心,以傳統的累石技術重修其中一段堤防。 而老堤防沿岸密生的老榕樹,也被稱為「會走路的樹」,是歷經數代留下來的自然生態工法,讓老樹成為老堤防最重要的守護者之一。 苗栗縣長徐耀昌、羅雪珠等先後偕同楊人傑前往視察工程進度,希望將客家精神及歷史文化相接合並向下扎根,讓老堤防擁有新生命,代代相傳。[3]

視頻

東興堤防環境營造 一字屋.義渡口文化重現【客家新聞20210824】

東興堤防3D模擬及完工航拍

107年中港溪東興堤防視覺化建模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新浪新聞
  2. [2]聯合新聞網
  3. [3]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