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南四大名園

江南四大名園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四大名園

地區: 江南地區

分類: 園林建築

四大名園包括江蘇南京瞻園蘇州留園拙政園無錫寄暢園 。這四處古典園林建築,不僅代表着江南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也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蘇州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園林善於把有限空間巧妙地組成變幻多端的景致,結構上以小巧玲瓏取勝。體現出了古代生活在江南地區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江南氣候溫和,水量充沛,物產豐盛,自然景色優美。晉室南遷後,渡江中原人士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園林的營建創造了條件。東晉士大夫崇尚清高,景慕自然,或在城市建造宅園,或在鄉野經營園圃。前者如士族顧辟疆營園於吳郡(今蘇州),後者如詩人陶淵明辟三徑於柴桑(今九江附近)。皇家苑囿則追求豪華富麗。建康(今南京)為六朝都城,宋有樂游苑,齊有新林苑。唐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首次發現太湖石的抽象美,用於裝點園池,導後世假山洞壑之漸。南宋偏安江左,在江南地區營造了不少園林,臨安、吳興是當時園林的集聚點,蔚為江南巨觀。明清時代,江南園林續有發展,尤以蘇州、揚州兩地為盛。儘管江南園林極盛時期早已過去,剩餘名跡數量仍居全國之冠,其中頗多為太平天國戰爭之後以迄清末所建。[1]

目錄

園林特點

第一,疊石理水。江南水鄉,以水景擅長,水石相映,構成園林主景。太湖產奇石,玲瓏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賞玩。宋徽宗營艮岳,設花石綱專供搬運太湖石峰,散落遺物尚有存者。又發展疊石為山,除太湖石外,並用黃石宣石等。明清兩代,疊石名家輩出,如周秉忠計成張南垣石濤戈裕良等,活動於江南地區,對園林藝術貢獻甚大。

第二,花木種類眾多,布局有法。江南氣候土壤適合花木生長。園林堪稱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園中的山茶和明畫家文徵明手植藤。揚州歷來以蒔花而聞名。清初揚州芍藥甲天下,新種奇品迭出,號稱花瑞。江南園林得天獨厚和園藝匠師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斷。江南園林按中國園林的傳統,雖以自然為宗,絕非叢莽一片,漫無章法。其安排原則大體如下:樹高大喬木以蔭蔽烈日,植古樸或秀麗樹形樹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賞,再輔以花、果、葉的顏色和香味(如丹桂、紅楓金橘蠟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類亦繁,終年翠綠以為園林襯色,或多植蔓草、藤蘿,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賞其聲音的,如雨中荷葉、芭蕉,枝頭鳥囀、蟬鳴等,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特色,是古典園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具體體現。

第三,建築風格淡雅、樸素。江南園林沿文人園軌轍,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築樸素,廳堂隨宜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榭廊檻,宛轉其間,一反宮殿、廟堂、住宅之拘泥對稱,而以清新灑脫見稱。這種文人園風格,後來為衙署、寺廟、會館、書院所附庭園,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築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營建北京的三山五園(見圓明園)和熱河的避暑山莊,有意仿效江南園林意境。如清漪園的諧趣園仿寄暢園,圓明園的四宜書屋仿海寧安瀾園;避暑山莊的小金山、煙雨樓都是以江南園林建築為範本。這些足以說明以蘊含詩情畫意的文人園為特色的江南園林,已成為宋以後中國園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營第建園,也往往延請江浙名師為之擘畫主持。

瞻園

夫子廟瞻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乾隆皇帝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於南京城南瞻園路。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總面積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瞻園也是南京僅存的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與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和留園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

瞻園原系明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之西圃,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曆年間已初具規模。清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並御題"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瞻園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友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奪取天京,該園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九年(1903),瞻園兩度重修,但已非原園景況。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瞻園歷經侵削,範圍日狹,花木凋零,峰石徙散,雖曾幾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彭沖指示重修瞻園。同年修繕工作開始,一期工程為修建瞻園西部。歷時6年,用太湖石1800噸,使瞻園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馬,1987年竣工。共增園林面積近4000平方米,修建樓台亭閣13間,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擴建後的瞻園,東西二園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園林風格,又汲取現代南北方造園藝術精華,形成兼容並蓄之特色。園內有喬灌木810株,竹類面積400平方米。東瞻園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展區、水院、草坪區、古建區,西瞻園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靜妙堂等景點。瞻園已經成為南京夫子廟風景區一刻耀眼奪目的閃亮明珠。

寄暢園

寄暢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毗鄰惠山寺。此園元朝時曾為僧舍,名"風谷行窩",明朝時擴建。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錫惠名勝區對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毀壞的寄暢園東南部進行了修復,先後修復了凌虛閣、先月榭、臥雲堂等建築,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使整個古園氣機貫通,充滿雅致。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於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後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留園

留園在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瑞雲峰"妍巧甲於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法書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並撰文多篇,記尋石經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咸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倖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築,於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台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後,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30年代以後,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並廷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經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光彩。90年代,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留園為我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共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遊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

拙政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