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
生平
滿洲生活
1912年秋,生於瀋陽城裡小西關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家道殷實。1929年,與姨表兄羅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結婚後,到哈爾濱。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瀋陽,身在哈爾濱的白朗與丈夫羅烽一同參加了楊靖宇擔任會長的反日大同盟,將自己家變成中國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及反日大同盟的會址。已懷孕的白朗仍然拚命工作。
1933年4月,哈爾濱的《國際協報》公開招聘,白朗考入報社,起初擔任記者,後來主編每日半版的副刊《國際公園》及《兒童》、《婦女》、《體育》等周刊。
1933年夏,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楊靖宇指派羅烽、金劍嘯,與青年作家蕭軍、蕭紅等人一起在滿洲國官辦的《大同報》創辦副刊,蕭紅為該副刊取名為《夜哨》,喻意為警惕敵人。白朗為《夜哨》撰寫許多文章,包括《袛是一條路》、《驚慄的光圈》、《叛逆的兒子》等等,受到讀者喜愛。自此,白朗成為滿洲文壇上的知名作家。
1933年末,《夜哨》因為發表日軍在農村的暴行,遭到滿洲國官方注意而被強令停刊。一個月之後,白朗等人在《國際協報》上又創辦《文藝》周刊,白朗擔任主編。《文藝》周刊發表散文、詩歌、譯文等等。《文藝》周刊獲得蕭軍、蕭紅、舒群、金人、林珏等作家支持。
1934年6月,因叛徒出賣,日本憲兵在哈爾濱逮捕羅烽。流產後的白朗變賣家產,籌措資金,買通日本領事館某位官員,從而使羅烽被關押將近一年後無罪釋放。
輾轉各地
1935年7月,白朗、羅烽在朋友幫助下逃離哈爾濱,途經瀋陽時見了親人一面,隨後從大連乘輪船抵達上海。起初寄居蕭軍、蕭紅處。其間,白朗發表《女人的懲罰》、《淪陷前後》等散文及詩歌。
1936年,白朗加入上海文藝家協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白朗等十多位文藝界人士從上海轉到武漢,後又到達重慶。
1939年夏,白朗丟下母親及剛出生的孩子,同羅烽、楊朔、宋之的、楊騷、葛一虹、方殷、袁勃等14個作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的「作家戰地訪問團」,先後到華山、中條山、太行山等地慰問抗日將士。回到重慶後,白朗以日記體報告文學《我們十四個》記述了這次訪問歷程,後來由上海雜誌公司出版。
1940年初,白朗創作的中篇小說《老夫妻》,作為作家戰地訪問團叢書中的一部出版。同時期,白朗又寫下以東北淪陷為題材的《憶故鄉》等短篇小說及文章。
1941年皖南事變後,白朗到延安《解放日報》擔任副刊部文藝編輯。1942年,在延安的搶救運動中,白朗患精神分裂症。1945年,白朗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日本投降後,白朗、羅烽在1945年9月離開延安到東北工作,白朗擔任軍區《前進報》副刊編輯、記者,並參與前進文工團建團工作,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
1946年,白朗來到哈爾濱,當選為哈爾濱臨時參議會參議員,並任《東北日報》副刊部部長,《東北文藝》月刊副主編,東北文藝家協會常委、出版部副部長、部長,東北作家協會輪值主席。
1948年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占瀋陽後,白朗回到闊別十多年的家鄉瀋陽。
共和國時期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白朗在北京參加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工作者代表大會(即第一次文代會)。1949年12月,白朗參加了東北文聯、東北文藝工作者協會的成立大會。東北作家協會成立後,白朗作為該會專業作家,投身專業寫作。
1950年,白朗用30天完成了中篇小說《為了幸福的明天》。該小說先後印行14版,20多萬冊,還被譯為日文、朝鮮文,又出版了其縮寫本《真正的老師》。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排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她歷任新華社總社特約記者,旅大文協常委、編輯部副部長。先後擔任東北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二屆委員。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白朗還是全國婦聯委員。[1]1954年,白朗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
1951年,白朗代表蔡暢、鄧穎超到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參加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執委會工作。抗美援朝期間,白朗6次赴朝鮮訪問並慰問傷員、搶救傷病員;還受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委託陪英國工黨領袖費爾頓夫人到朝鮮,協助國際婦女朋友調查美軍在朝鮮的暴行,並且執筆起草《國際婦女對朝鮮美李軍暴行調查報告書》。1953年7月,白朗以記者身份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同年,白朗參加世界婦女大會,會後應邀到芬蘭赫爾辛基參加芬蘭「婦女文化日」活動。
1955年,胡風反革命集團案發生,肅反運動開始。[3]同年,中國作家協會批判了「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聯繫批了「舒、羅、白反黨小集團」,白朗被打成「舒、羅、白反黨小集團」成員。後因舒群、羅烽、白朗相繼提出申訴,1957年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總支發出《關於一九五五年肅反運動中批判舒群、羅烽、白朗三同志某些思想問題的處理情況的通知》,作出了「舒、羅、白不是反黨集團」的決定。[3][4]
1956年,白朗出席亞非作家代表大會,會後,白朗擬寫一部長篇傳記小說。反右運動發生後,羅烽、白朗夫婦被劃為右派分子。白朗被遣送到阜新煤礦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中,羅烽、白朗夫婦被關進牛棚,受到精神及肉體折磨。1969年,白朗1942年在延安搶救運動中得的精神分裂症復發。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羅烽、白朗獲得徹底平反,白朗的精神分裂症也好轉。但因腦神經嚴重受損,白朗已再不能提筆寫作。1979年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羅烽拄手杖、白朗坐輪椅進會場。
1994年2月7日,白朗逝世,享年82歲。
著作
- 長篇小說《在軌道上前進》
- 中篇小說《為了幸福的明天》
- 短篇小說集《犧牲》、《伊瓦魯河畔》、《北斗》、《牛四的故事》、《老夫妻》
- 散文集《西行散記》、《月夜到黎明》、《斯大林——世界曙明》
- 特寫集《鍛煉》、《一面光榮的旗幟》、《真人真事》
- 《白朗文集》[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白朗 (1912~1994),中國作家網,於2015-02-18查閱
-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1955年.
- ↑ 3.0 3.1 王彬,獨守千秋紙上塵——舒群先生在本溪,2014-01-02
- ↑ 趙郁秀,沒有祖國的孩子 沒有黨籍的黨員——憶念滿族老作家舒群,兒童文學大本營,於2015-03-18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