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作品名称;礼记正义

作者;孔颖达

创作年代;唐

作品出处;十三经

类型;儒学

'''礼记正义'''》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

礼记正义》今存全者仅一部,有宋元补版。[1]

目录

版本情况

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礼记正义》是《礼记》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共七十卷,半叶 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卷后有黄唐刻书跋文8行并校正官衔名11行,跋文题“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年),因亦称黄唐本。

黄唐任职浙东茶盐司之前,茶盐司先有旧刻《》《》《周礼》三经,将经文、注、疏合刻于一本,读者以为方便。黄唐又取《毛诗》《礼记》二经刻之,是为各经文、注、疏合刻之第一版,因刻于绍兴,世称越州本,又称八行注疏本。《毛诗》一种久佚,余四种俱存。《礼记正义》今存全者仅一部,有宋元补版。原刊字体方严端重,刻工有马祖、马松、马春、毛端、方伯、 王恭、 李宪等多人,补版刻工有茅文龙、蒋佛老、何、张阿狗、俞声、何庆、陈等,皆元代杭州地区刻工,可知补版到元代。

此本有惠栋、李盛铎跋,惠栋曾据此本校汲古阁本。书中有季印振宜、沧苇、 御史之章、 北平孙氏、惠栋、定宇、孔、 继、 涵、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秘笈、袁克文等印。清中叶后,此书为孔继涵所藏,由孔氏归宗室盛昱,以后归完颜景贤,景贤之后又归袁克文,由袁售与南海潘宗周。

潘氏得书之时,适所构新居落成,因名曰宝礼堂。潘氏既得此书,于1927年影刻行世。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经部著录。此书另有残本一部传世,存二十八卷,两部补版之叶,间有不同,残本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所藏,《涵芬楼烬余书录》经部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宝礼堂藏书由潘宗周之子潘世兹捐赠国家,涵芬楼书亦捐献国家,两部今均藏北京图书馆。

内容简介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藏,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今归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由吕友仁先生拟影印宋绍熙刻本《礼记正义》校以品本,并将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礼记音义》,分别插入经、注各条之下,以方便读者。

序言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实为本,纵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彰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么十三经则臼疋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立于学官之后,直至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依据,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春秋断狱」,「礼」成为礼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学、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目不识丁之人在内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总有人视其为障碍,为糟粕,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也有人尊之为圣典,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国。时至今日,似依然如坆。

文摘

又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于天下。」但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郑作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郑知然者,礼器云:「礼者,体也。」祭义云:「礼者,履此者也。」礼记既有此释,故郑依而用之。虽合训体、履,则周官为体.(占仪礼为履。故郑序又云然则三百三干,虽混同为礼,至于并立俱陈,则曰此经礼也,此曲礼也,或云此经文也,此威仪也。公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洽之本,统之心体,以齐正于物,故为体。贺场云:「其体有二。一是物体,言万物贵贱二局下、小大、文质各有其体。二日礼体,言圣人制法,体此万物,使高下、贵贱各得其宜也。」其仪礼但明体之昕行,践履之事。物虽万体,同一履,履无两义也。于周之礼,其文大备,故论语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

然周既礼道大用,何以老子气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故先师准纬候之文,以为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若失义而后礼,岂周之成康在五霸之后?所以不同者,老子盛言道德质素之事,无为静默之教,故云此也。礼为浮薄而施,昕以抑浮薄,故云「忠信之薄气且圣人之王天下,德仁义及礼并蕴于心,但量时设教,道德仁义及礼,须用则行。岂可三皇五帝之时全无仁义礼也?殷周之时全无道德也?老子意有所主,不可据之以难经也。周礼为体,其周礼见于经籍,其名异者见有七处。

案孝经说云礼经三百气一也;礼器云「经礼三百二一也;中庸云「礼仪三百」三也;春秋说云「礼经三百气]四也;礼说云「有正经三百气五也;周官外题谓「为周礼二八也;汉书艺文志云周官经六篇」,七也。七者皆云三百气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举其大数西云三百伍。其仪礼之别,亦有七处,而有五名。一则孝经说、春秋及中庸普威仪三千气二则礼器云「曲礼三干气三则礼说云「动仪三干气四则谓为仪礼,五则汉书艺文志谓仪礼为古礼经。凡此七处五名,称谓并承三百之下,知即仪礼也。所以三干者,其履行周官,五礼之别,其事委曲,条数繁广,故有三干也。非谓篇有三干,但事之殊别有三千条耳。

后记

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熙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彻正,用镘诸木,庶广前人之所未备。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末,姑以贻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进士傅作膺

进士陈克己

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庄

修职郎、绍兴府会稽县主簿高似孙修职郎、监绍兴府三江、钱清、曹娥盐场管押袋盐李日严

迪功郎、充绍兴府府学教授陈自

文林郎、前台州州学教授张泽

从事郎、两浙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留

宣教郎、两浙东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李深

参考来源

礼记 第四集分段版本 朗诵

参考资料

  1. 国学导航-礼记正义-礼记正义,国学导航,2022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