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纽约苏荷区

纽约苏荷区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社区    Manhattan

面积    0.9 平方公里(0.336 平方英里)

时区    Eastern(UTC−5)

电话号码  212, 332, 646, and 917

苏豪区英语:SoHo 或 Soho[1] 是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一个街区。自 20 世纪起是许多纽约艺术家的阁楼和艺术画廊的所在地,以各种商店而闻名,有许多时尚高档精品店以及国内和国际连锁店。该地区是市中心再生和提升的成功典型案例,在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筑发展等面向,都同步得到推升发展。[2]

“SoHo”源自于“休斯顿街以南”的地区代称,是城市规划师Chester Rapkin 于 1962 年创造,[3] 他撰写出版“南休斯顿工业区研究”[4],也称为《Rapkin 报告》。

整个苏荷区大致包含在1973 年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所指定的“苏荷铸铁历史区”(SoHo –Cast Iron Historic District)。该区于 2010 年受指定延长,并于 1978 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并受宣布为国家历史地标。 [5] SoHo 区由 26 个街区和大约 500 座建筑物组成, [6] 区内建筑融合有许多铸铁的元素,在街区人行道上多铺排有比利时铺地石。 [7]

苏荷区是以北面的休斯敦街、东面的拉斐特街、南面的运河街与西面的瓦瑞克街为界。该地地名“SoHo”是“South”和“Houston”的开头融合而成,意为“south of Houston Street”(休斯顿街以南),也用来向英国伦敦苏豪区(Soho)致敬。苏荷区是曼哈顿行政区 2 区的一部分,其主要邮政编码为 10012 和 10013。[8]分由纽约市警察局的第一和第五分局负责巡逻。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SoHo 是一个工业区,被许多人称为地狱的百英亩。

在 70 年代,由于建筑物租金低廉,这些建筑物被改造成阁楼,年轻的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在该地区定居。当附近变得流行时,艺术家们搬到了翠贝卡,后来也遭受了类似的结果。

随著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的禁酒令,SoHo 充满了看起来完全正常的地方(理发店、餐馆或杂货店),这些地方隐藏著秘密房间或伪装成真正酒吧的小隔间。今天,这些隐藏的酒吧保留了它们的精髓,是纽约 SoHo 的又一景点。

目录

地理位置

纽约市具有文化多样性,依其不同的来源,会定义出不同的社区边界。就苏荷区而言,各界都同意该区的北界是休斯顿街,南界是运河街,但对于东、西界的位置就一直有所争议。

1974 年,苏荷区名称首次出现后不久,《纽约时报》描述其区界为“从休斯顿街延伸到西百老汇和拉斐特街之间的运河街[9]但《纽约市百科全书》报导说,苏荷区东界是克罗斯比街,西界是第六大道[10]此定义与谷歌地图显示的边界相同。 [11]然而,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市指南中,将布鲁姆街以北的苏荷区西部,定义为西百老汇,[12]而纽约杂志将东界定义为拉斐特街,将西界定义为哈德逊河[13]纽约市官方网的地图就“苏荷区”写到:在百老汇附近的休斯顿街和运河街之间大致等距的空间。 [14] [15]

在 1990 年代,房地产经纪人试图就西休斯顿街下方的邻近社区,试图给予新称谓,但就是否称之为“西苏荷区”、“哈德逊广场”或“南村”,各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16]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市指南仅笼统称呼该社区为“砖块和玻璃的交汇处”,并将其西部区域称为“玻璃屋区”。

早年发展

在殖民时期,该土地是荷兰西印度公司提供奴隶解放所用的农田,也是曼哈顿岛上第一个自由黑人定居点。[17]土地在 1660 年代被私人收购,中间曾被州政府没收,但之后又判定归还。由于曼哈顿岛上的溪流和丘陵等自然屏障,迟滞当时纽约市向北发展延伸的速度;以致在 18 世纪,该地区仍可保有其乡村郊区的特色。 [1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该地区是众多防御工事的所在地;战后部分土地释出并切割成多个区块,但仍无助于发展,只有在百老汇运河街一带有些制造业。[18]

直到该地区土地持有者的集体反应后,该地区终于开始进行开发,建造运河以将雨水收集池的污水排入哈德逊河,再以附近山丘的泥土将其填满。在百老汇和运河街陆续铺设人行道后,逐渐有人迁入在该地安家立业。[18]

产业崛起

该地区早期建筑是联邦风格和希腊复兴式建筑风格,到 19 世纪中叶,坚固的砖石和铸铁结构开始取代原有的地区风格。沿著百老汇,大理石外观的商场、酒店逐一开始营业,[19]剧院也紧随其后。运河街和休斯顿街之间的百老汇,成为纽约热闹的购物区、剧院和娱乐中心;百老汇附近的小街成为红灯区,开始有妓院开设[20]。这些风格的转变,赶走了原有的中产阶级,由小型制造业进驻取代,逐渐出现橱柜制造商、木材厂、黄铜产品企业、瓷器和玻璃器皿制造商、锁匠、鼻烟制造商和图书出版商。[21]

美国内战期间,该区的人口外移,包括苏荷区在内的第八区共计失去25%人口。[21] 1873年恐慌之后,产业形态再次转变,大型制造商开始进驻,尤其是纺织业,该地区成为纽约市的商业批发、干货贸易中心,并引发房地产的投机热潮。[21]直到19 世纪末结束,城市中心继续向上城区移动,该地区的整体品质开始低落。[22]

二战后,纺织业大量转移到美国南方,以致该区许多大型建筑空置,转变成为仓库、印刷厂所,也有部分拆建转换成为加油站、汽车维修店和停车场。[23]到 1950 年代,该地区已成为工业荒地,白天是血汗工厂,晚上则空无一人,被戏称为“地狱百亩”(英语:Hell's Hundred Acres[23]。直到 1960 年代,当许多艺术家开始对空荡建筑内的天花板挑高和许多艺术窗户感兴趣时,社区才开始进入再次的转型。 [22]

铸铁建筑的年代

纽约市约有 250 座铸铁建筑,其中大部分位于苏荷区,是世界上最多的铸铁建筑收藏[24]。铸铁最初被用作现有建筑物的装饰正面外墙,以增加现代装饰性,让旧工业建筑更新后能够吸引新商业客户。大部分外墙是在 1840 年至 1880 年间建造,[10]成为苏荷区的建筑特色。

外墙使用铸铁比石材或砖材便宜,装饰模具在许多建筑物可互换使用,且可以轻松补强重新铸造;而且建筑物可以短时间内建成,甚至少于4个月。尽管建造周期很短,但品质并没有受到影响。在过去,青铜是常用的建筑金属,建筑师后来发现,铸铁便宜并可提供精细复杂的图案。经典的法国意大利建筑设计经常被用为外墙模型,且用米色铸铁以模拟石材色泽。

由于铁质柔韧且易于成型,因此可以产生华丽有弧形的窗框,并且金属的强度使这些框架具有高度。过去工业区建筑内部阴暗,室内须使用灯火照明,后来透过大型铸铁窗户可以充分采光。铸铁的强度可撑起室内高天花板,让建筑内部变得宽敞且实用。许多建筑师认为铸铁在结构上比钢更为坚固而且耐火,当受热时铸铁会弯曲,在在灭火水柱下自动破裂。 1899 年,建筑法令强制要求用砖石支撑铸铁正面,因此结束了铸铁时代。

抗拒公路建设

1960 年代,苏荷区被规划为两条大型高架公路的所在地,属于城市规划大师罗伯·摩斯 的曼哈顿全盘规划,旨在创建一条东西连结的运输干道,连接曼哈顿东侧的曼哈顿大桥威廉斯堡大桥,以及西侧的荷兰隧道[10][25]

但许多历史建筑的民间保护者受到激怒,因为之前1963年宾夕法尼亚车站的改造计画曾造成破坏,也危及其他历史建筑。他们知道下城区的高架公路建设将会使得大量 19 世纪铸铁建筑面临威胁,对该计画提出挑战。[26]

1966 年约翰•林赛成为纽约市市长,其立场是推动高架公路通过下城,强调城市干线的重要性。尽管如此,珍·雅各、Tony D'Apolito、Margot Gayle 等人极力反对,结合当地公民领袖,以及苏荷区艺术家居民共同对抗,导致下城高架公路的建设计画最终出局。[26]

艺术家进驻

高架公路计画遭废止后,城市留下大量的历史建筑。在1970 年代,该等建筑对于曼哈顿的制造业和商业的业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许多建筑物上层有大面积无障碍的空间,而且大窗户有自然光,加上低租金,因此吸引艺术家租用渐渐搬走的工厂,变成工作室及摄影楼,其邻近区域也在其后的数十年内急速发展[12]但该区本非住宅用途无相关的配备,但有许多建筑被非法用作生活空间。[10]这些违规行受到普遍的忽视,因为当时城市经济不景气,艺术家进驻也是一种需求,否则建筑会成为空置。[24]

纽约市政府担心不符建筑使用规范的空间占用,尝试阻止艺术家人数持续增长,以保留制造业重返纽约市的机会。但在“艺术家租户协会”和“苏荷区艺术家协会”的抗争下,[27]市政府放弃原有的工业空间限制,于 1971 年修订分区决议,允许艺术家工作区结合居住功能。另获得文化事务部的认证,建立M1-5a 和 M-5b 分区,允许视觉艺术家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1973 年该地区受指定为 苏荷—铸铁历史街区[24]

苏荷铸铁历史区(SoHo–Cast Iron Historic District)是苏荷区内的小区,原本西至西百老汇(West Broadway)的东端,东至克罗斯比街(Crosby Street)的西端[28][29],于2010年扩展至幅盖大部分的西百老汇,东面亦包含拉斐特和中心街[30]。现占地73英亩(30公顷),由26个街区和大约500座建筑物组成。

区域转型

2005年,市政府开始允许历史街区空地上建设住宅。但该市从 1980 年代开始就没有执行新的分区法,该社区开始吸引大量的富裕居民进驻。由于 1982 年《阁楼法》提供的租金稳定保护,除了许多艺术家拥有合资企业外,早期进驻的艺术家仍仍有在该地生活。但许多艺术家陆续搬走,馀下艺术馆精品店、特色餐厅及年轻专业人士留守。在 1990 年代中期,大部分画廊搬到了切尔西,仅有有几家画廊保留在该区。

苏荷区的连锁店集中在附近的北部地区,沿著百老汇、王子街和春天街。该地区的人行道上经常挤满了游客和小贩,在路中出售珠宝、T 恤和其他作品。 苏荷区以其商业化和不拘一格的精品购物风格而闻名。 [31]

回顾1970 年代,苏荷区曾经是贫穷艺术家和小工厂的死水区域,转眼成为寻求时尚服装和精美建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还有极其昂贵的房地产。[32]其历史转变来自于其位置、建筑、生活空间吸引力,以及艺术工作者的资源。这种城市向上转型的模式通常被称为“苏荷效应”,在美国许多城市也都有类似的发展经验。 [33] [34]

尽管该街区在过去几十年有重大转变,但该区仍然反映纽约市的工业遗产,因此任何新的住宅开发都需要特别许可。 [35]纽约市在 2019 年开始了一项名为“Envision SoHo/NoHo”的公众谘询,以规划未来的成长与变化,使土地使用能符合该社区的利用现况。[36]

视频

10 Reasons To Love SOHO NYC

参考

  1. As in, for example, "Soho, New York, guide: The best of the neighborhood". Time Out New York.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3. Sweeney, Sean (October 17, 2013). "Secret vote on the Soho BID was some tricky business". The Villager. Greenwich Village, New York City.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3. Strickland, Julie (October 18, 2013). "Soho BID gets green light amid community opposition". New York City: TheRealDeal.com.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3.
  2. SoHo, New York – Mixed Use, Density and the Power of Myth Archived July 8, 200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arr, Alistair – Architect
  3. Hevesi, Dennis. "Obituary:Chester Rapkin, 82, Urban Planning Theorist"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3, 2001)
  4. Rapkin, Chester. The South Houston Industrial Area (Prepared for the City of New York, City Planning Commission,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1963)
  5. Soho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Archived June 5,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National Park Service, n.d. Accessed March 26, 2011.
  6. Karen Graham Wade; Marjorie Pearson; James T. Dillon; et al. (n.d.).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Nomination: SoHo–Cast Iron Historic District"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Accompanying photos, various dates (6.49 MB)
  7. Koppel, Niko. "Restoring New York Streets to Their Bumpier Past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8, 2010)
  8. "NYC Planning | Community Profiles". communityprofiles.planning.nyc.gov.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Retrieved March 18, 2019.
  9. Shulman, Wendy (November 24, 1974) "SoHo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The New York Times
  10. 10.0 10.1 10.2 10.3 Gold, Joyce. "SoHo" in Jackson, Kenneth T., ed. (2010).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York City (2nd 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1465-2., pp.1202-03
  11. "Soho, Manhattan" Google Maps". Accessed: April 15, 2017
  12. 12.0 12.1 White, Norval; Willensky, Elliot & Leadon, Fran (2010). AIA Guide to New York City (5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11. ISBN 978-0-19538-386-7.
  13. Staff "Neighborhood Profile: SoHo" New York. Accessed: April 15, 2017
  14. "Community Portal: Manhattan Community District 2" nyc.gov. Accessed: April 18, 2017
  15. Community Board No. 2,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2014. Accessed April 5, 2019.
  16. Wilson, Clare. "Living in: West SoHo; Eschewing a Name and Becoming an Address".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5, 2004)
  17.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Report"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ugust 14, 1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March 15, 2017., p. 4.
  18. 18.0 18.1 18.2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Report"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ugust 14, 1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March 15, 2017., p. 5.
  19.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Report"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ugust 14, 1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March 15, 2017., p. 6.
  20. "West Broadway: once a slum called 'Rotten Row'". Ephemeral New York. March 16, 2011.
  21. 21.0 21.1 21.2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Report"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ugust 14, 1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March 15, 2017., p. 7.
  22. 22.0 22.1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Report"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ugust 14, 19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March 15, 2017., p. 8.
  23. 23.0 23.1 Betts, Mary Beth (ed.) "SoHo – Cast-Iron Historic District Extension Designation Report",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May 11, 2010) pp.5–6
  24. 24.0 24.1 24.2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Dolkart, Andrew S.; Postal, Matthew A. (2009). Postal, Matthew A. (ed.). Guide to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p. 39–41. ISBN 978-0-470-28963-1.
  25. Anderson, Steve.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 (I-78 and I-478, unbuilt)". NYCRoads. Retrieved April 29, 2013.
  26. 26.0 26.1 Dunlap, David W. (September 29, 2008). "Remembering a Pioneer of the Preservation Mov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7.
  27. "Zoning Resolutions: The Soho Artists and the Making of Urban Policy, 1961-1971 (2017)"
  28. A Co-Working Space in SoHo, 15 Years in the Mak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9-19 [2021-03-19]. 
  29. Italian fashion brand gets a bargain on Soho retail space. Real Estate Weekly. 2021-03-18 [2021-03-19]. 
  30. Designation Report, p.1
  31. Powell, Michael (February 21, 2010). "A Contrarian's Lament in a Blitz of Gentrific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32. "America's Most Expensive ZIP Codes". Forbes. Retrieved April 5, 2013.
  33. Zezima, Katie (August 10, 2004). "Artistic Enclave Gets Its Footing In Rhode Island".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3.
  34. Miller, Sara B. (September 28, 2004). "In New England, a city revival built on creativit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p. 2.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3.
  35. Schuerman, Matthew (April 4, 2021). "7 Things You Ought To Know About The SoHo/NoHo Rezoning". Gothamist.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1.
  36. "About the SoHo/NoHo Planning Process". Envision SoHo/NoHo.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