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腺癌
定義
結腸腺癌是結腸腺上皮來源的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屬於結腸癌多種病理類型中的一種,是結腸癌中類型最常見的一種,其餘分類有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可呈息肉狀、潰瘍型等。
病因
其病因尚未明確,但本病的發生與多脂肪少纖維的飲食有關,腺瘤狀息肉、結腸血吸蟲、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腺癌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亦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約 40%的結腸癌分布於直腸及直腸乙狀結腸曲,其餘分布於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及肝、脾曲等處。[2]
臨床表現
結腸癌起病隱匿,早期僅見糞便隱血陽性,逐步為血便、痢疾樣膿血便,里急後重,有時呈 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或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這些改變成為結腸癌的突出表現。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常有糜爛、壞死和繼發性感染,如發生在右側則會產生右腹部鈍痛,有時出現餐後腹痛。
左側結腸癌常並發腸梗阻,時有腹部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等。腹部腫塊多見於右腹部,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到中晚期,腫塊表面可有結節感 ,一般可以推動,但到腫瘤晚期時則固定,合併感染時可有壓痛。結腸癌的患者可出現進行性貧血,低熱,進行性消瘦,惡液質,肝腫大、浮腫、結腸腺癌黃疸和腹水等。
檢查
大便隱血(FOBT)試驗
是結腸癌早期發現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將FOBT用作無症狀人群結腸癌檢查,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實用的篩檢手段,FOBT有化學法和免疫法,化學法包括聯苯胺試驗和愈創木酚試驗等,但特異性不夠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單擴法(SRID),乳膠凝集法(LA),對流免疫電泳(CIE),免疫酶標法(ELISA)及反向間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較適合於大批量篩檢用,RPHA敏感性63.6%,低於聯苯胺法的72.7%,而特異度RPHA為81.9%,高於聯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為初篩可明顯減少復篩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飲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3] 近年報道的免疫斑點法(dot-ELISA)為未來發展的一種免疫新技術,相對操作較簡便,敏感性高,重複性較好,確具臨床應用的前景。
細胞學診斷
結腸癌脫落細胞學檢查方法有:直腸沖洗,腸鏡直視下刷取,線網氣囊擦取以及病灶處指檢塗片法等,但以腸鏡下明視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檢塗片較為實用,如發現惡性細胞有診斷意義,如屬可疑惡性或核略大,染色質增多的核異質細胞者,不足以作最終診斷,但提示應作複查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儘管脫落細胞找到惡性腫瘤細胞,但確定治療方案,仍應依據組織病理學診斷。
組織病理學檢查
活組織標本病理檢查是擬訂治療方案所必需的依據,活組織取材要點:
- 息肉樣腫物:如腫瘤較小,應將腫物全部切取送檢,並應包括蒂部,如無明顯瘤蒂,則應將腫物基底黏膜同時切下送檢。
- 對較大的腫物進行活檢時,應注意避免鉗取腫物表面的壞死組織,如有可能應儘量鉗取腫瘤基底部與正常黏膜交界處的組織,必要時特別是疑有腺瘤癌變時,宜多處取材。
- 潰瘍型病灶應鉗取潰瘍邊緣部的組織,不宜取潰瘍面的變性,壞死組織。小塊活組織,在製作過程中,應儘量注意黏膜的包埋方向,以確保切片中能觀察到腺管的縱切面。
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
最初於1965年Gold自人結腸癌與胰腺癌組織中提取到r細胞膜糖蛋白,並發現也存在於內胚層衍生的消化道腺癌及2~6個月胚胎肝,腸及胰腺組織中,故而命名為CEA,且認為屬於可特異地測定結腸癌,亦被後繼的工作證實,在結直腸癌組織中CEA含量明確高於正常組織,顯示其作為診斷的依據,但經日漸廣泛應用及進一步分析,發現在胃癌(49%~60%),肺癌(52%~77%),乳癌(30%~50%),胰腺(64%),甲狀腺(60%)及膀胱等腫瘤亦存在CEA,故CEA實為一種惡性腫瘤相關性抗原,以結腸癌陽性的比例最大,尤在肝轉移者陽性率更高,有報道在20例結直腸癌中對比門靜脈及周圍靜脈CEA水平,門靜脈者明顯高於周圍血中的CEA水平,說明肝臟有清除CEA作用,但其機制仍未清楚,近些年來臨床已廣泛應用CEA測定,其臨床意義歸納為2方面:
- 預測預後:術前CEA可預測預後,CEA升高者復發率高,預後較正常CEA值者為差,術前增高者術後復發率為50%,CEA正常者為25%,CEA的正常值標準,根據不同標準的敏感度,特異度及其預測值所得的正確指數看,以>5µg/L正確指數最高(0.43),較其他水平為更合適,故以酶標法≤5µg/L為正常值標準更為恰當。
- 術後隨訪預測復發或轉移:術前CEA增高者,根治術應在6周內或1~4個月內恢復正常,仍持高不下者可能有殘留,有認為在表現復發症狀前10周到13個月,CEA已升高,故根治術後對CEA值增高者要嚴密檢查與追蹤隨訪,必要時有主張作第2次手術探查,Moertal等(1993)報道417例復發者,血清CEA測定59%增高,而在無復發的600例中16A增高,顯示假陽性,CEA對肝與腹膜後轉移者較敏感,而在淋巴結與肺轉移者相對不敏感,作者統計了115例CEA增高而行剖腹探查者,47例復發(40.1%),Martin報道,60例根據CEA升高再手術者,93.3%證實復發,95%肝轉移者CEA升高,一般有轉移或復發者17%~25% CEA水平正常,CEA主導的第2次剖腹探查術為當前最佳提高復發性結直腸癌生存率的方法。[4]
基因檢測
隨着腫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體外基因擴增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發展與應用,為腫瘤基因診斷提供了可能,目前已開展的有以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片段長度多態分析(PCR-RFLP)方法,可檢測到單分子DNA或每10萬個細胞中僅含1個靶DNA分子的樣品,在結腸癌已有以下2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 測定結直腸癌及癌旁組織Ki-ras基因的突變率:有助於了解腫瘤惡性程度,為預測其預後提供參加,ras基因存在不少人類腫瘤,為一潛在的腫瘤標誌,單個點突變可使ras基因變成癌基因,干月波等在我國35例結直腸癌中檢得第12位密碼子突變者11例(31.4%),61位突變者l例(2.9%),1例僅癌旁組織12位密碼子突變,而未發現本文結腸癌中較為常見的第13位密碼子Gly→AsD突變(表4),該法可進一步研究與推廣應用,對鑑別小塊組織癌變與否有幫助。
- 糞便中檢測突變Ki-ras基因:干月波等從糞便中分離大分子DNA進行Ki-ras基因第1外顯子的PCR擴增,用RFLP方法檢測該基因12位密碼子的有無突變,在18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發現6例具Ki-ras基因突變(33.3%),其中4例同時發現癌組織亦有相應的突變,Volgelstein等對24例可疑結腸癌大便檢查,9例存在ras基因,8例有突變,該檢測方法可用於高度可疑而一般方法未能發現人群的監測,對早期發現結直腸癌具有實際應用前景。
纖維結腸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的應用是結腸腫瘤診斷的一項重要進展,從而也提高了早診率,短的纖維乙狀結腸鏡的應用漸漸代替了30cm硬乙狀直腸鏡的檢查,從2種鏡型效果看纖維鏡較硬鏡發現癌的病變率高2倍,腺瘤發現率高6倍,由於纖維乙狀鏡檢查易於掌握應用,故已廣泛用於普查高危人群,內鏡檢查,除肉眼觀察及活檢做病理診斷外,並能對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進行摘除手術治療,對X線檢查難以確定者,鏡檢獲進一步確診,除可證實有症狀病人,亦用於對高危人群無症狀者篩查。
影像學診斷
影像檢查的目的在檢測浸潤與轉移,浸潤深度的估計極為重要,腫瘤僅限於黏膜下者淋巴結轉移率為6%~11%,超越黏膜下者為10%~20%,全層浸潤者則可達33%~50%。
結腸氣鋇雙重造影
是結腸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但不宜作為人群普查,雙重氣鋇對比造影明顯優於單一鋇劑對比檢查的結果,前者檢出率可達96%,與結腸鏡檢相似,Thoeri及Menuk報道雙重造影者其對小的結腸息肉錯誤率為11.7%,而單一鋇劑造影則為45.2%;對息肉檢出率各為87%及59%,在有經驗者,雙重造影檢出率可達96%,接近結腸鏡檢結果,但X線造影也有不足之處,可因糞便或乙狀結腸盤轉而致假陰性,其假陰性率可達8.4%。
檢查要點
- 腸道準備忌用清潔洗腸,以無渣飲食加口服緩瀉劑,排盡糞便後才能進行。
- 灌入70%~80%硫酸鋇前以藥物(654-2)靜注,使結腸呈低張狀態,透視下灌鋇劑直至能顯示出肝曲,隨即注氣達腹脹感。
- 受檢者變換體位,採取仰臥和左,右斜位,立位及仰臥位,右前斜位等以充分顯示左半,右半,盲腸等部位,注意觀察有無充盈缺損,腸壁僵硬和狹窄,龕影,診斷中尤應注意有無惡變徵象,諸如:息肉頭部有無僵硬,潰爛,基底部腸壁皺縮等徵象(圖4);在有癌腫者觀察有無結腸其他部位小息肉;40歲以下者中有多發息肉應考慮家族性腺瘤病可能。
CT掃描
對結腸腔內形態變化的觀察,一般氣鋇灌腸檢查優於CT,然CT有助於了解癌腫侵犯程度,CT可觀察到腸壁的局限增厚,突出,但有時較早期者難鑑別良性與惡性,CT最大優勢在於顯示鄰近組織受累情況,淋巴結或遠處臟器有無轉移,因此有助於臨床分期,Moss等提出的CT分期法:
- 第1期:消化道管壁厚度正常(一般為5mm),息肉樣病變向腔內突出。
- 第2期:管壁局部增厚,呈均勻的斑塊或結節狀表現,無壁外擴展。
- 第3期:管壁局部增厚,周圍組織已有直接侵犯;可有局限或區域性淋巴結受累,但無遠處轉移。
- 第4期:有遠處轉移(如肝,肺,遠處淋巴結)。
因之CT檢查有助於了解腫瘤範圍,有助於術前分期,估計範圍和擬訂治療方案,也是估計預後的指標之一,故CT檢查已作為常規檢查方法之一,但有材料提出CT術前分期正確率為48%~72%,估計淋巴結轉移正確率為25%~73%,似難作為分期的常規檢查,但對肝臟或轉移結節檢出率較有意義。
- MRI:對腸道腫瘤的診斷仍未能明確者,MRI可彌補CT診斷的不足,MRI對直腸周圍脂肪內浸潤情況易於了解,故有助於發現或鑑別第3期患者。
- 超聲切面顯像診斷:結腸腫瘤的超聲檢查,可用於以下2個方面,即經腹壁或經腸腔內檢查。
- 經腹壁檢查:直接檢查腸道原發腫塊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關係等;檢查轉移灶:包括腹膜後,腸繫膜根部淋巴結,轉移結節或腫塊,盆腔有無轉移結節;肝臟有無占位性實質性腫塊。
- 經腸腔檢查:應用特製的纖維超聲內鏡,於超聲傳感器與腸壁間充以水,在超聲傳感器外包一特製水囊,或包被一氣囊進入腸腔後注水,使傳感器隔水測定,從測定的圖像顯示腸壁5個層次,即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層,肌層均為低回聲,餘3層顯強回聲,清晰觀察各層次的形態,厚薄及均勻與否,腫瘤的大小及浸潤範圍估計正確率可達76%~88.8%,而對腸外淋巴結轉移正確率僅38%,對比各種方法對浸潤範圍的估計正確性依次為:腔內B超,內鏡及CT掃描。
核素診斷
核素用於腸癌的診斷者包括:
- 血清學測定腫瘤相關物如CEA,AFP,CA-50,CA19-9等。
- 用作定位的核素診斷,從某特定核素物質集聚狀況在原發或轉移腫瘤部位,大小等,常用的有67Ga-檸檬酸鹽,2~5cm(74~165mEq,靜脈注射),24~96h後,以γ照相機進行病灶部位攝像或斷層像(ECT),癌腫部位有放射性積聚,但在骨,肝臟,大關節周圍正常區域亦可積聚67Ga而呈假陽性表現,131I也常用以標記CEA注入體內以檢測病變部位。
併發症
當腫瘤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已經引起梗阻時才會引發一系列症狀。包括:虛弱、乏力、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痛、黑便或鮮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直腸癌可局部侵犯膀胱、陰道壁或周圍神經,導致會陰或骶骨疼痛,但這些症狀在晚期發生。貧血、結腸內瘺、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和腸穿孔等是結腸癌常見併發症,亦為病人就診的主要原因。
診斷
結腸癌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
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
鑑別診斷
治療
化學治療在結腸腺癌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可於術後進行。手術後的病人化療一般一年~一年半內可使用2~3個療程,常用藥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聯合應用絲裂黴素、環磷酰胺等,5-FU每個療程總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靜脈給藥,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結腸腺癌如果反應較大如噁心、 食慾減退、無力、白細胞和 血小板計數下降等,可減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間隔期。骨髓抑制明顯時可及時停藥。口服法胃腸道反應比靜脈給藥大,但骨髓抑制反應輕。用藥期間必須注意支持治療,並用減少副作用的藥物。癌腫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療,有一定減輕症狀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效果較差,維持時間短,如病人一般情況差時,副作用顯着,反而加重病情,不宜應用。
護理
結腸癌術後護理若病人有消瘦、骶骨部疼痛、會陰部硬塊、腹塊、腹水、肝臟腫大,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早期發現轉移等情況因手術而作肛門再造的病人,由於人工肛門沒有括約肌,而且渾身上下都有異常的味道,病人常常產生思想負擔,因此要多解釋和鼓勵,並幫助和指導病人作好人工肛門護理。
結腸癌術後護理手術後早期睡眠宜採取側臥位,使人工肛門的一側在上,這樣可避免糞便污染傷口而引起感染。人工肛門周圍的皮膚應保持清潔,每次排便後,用溫水擦洗乾淨,並塗以凡士林軟膏,以保護皮膚。定時用手指帶上指套擴張人工肛門,當大便變細時,擴張更為需要。
飲食禁忌
結腸癌食療方
(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諮詢醫生)
- 菱粥:帶殼菱角20個,蜂蜜1匙,糯米適量。將菱角洗淨搗碎,放瓦罐內加水先煮成半糊狀。再放入適量糯米煮粥,粥熟時加蜂蜜調味服食。經常服食,具有益胃潤腸作用。
- 藕汁郁李仁蛋:郁李仁8克,雞蛋1隻,藕汁適量。將郁李仁與藕汁調勻,裝入雞蛋內,濕紙封口,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劑,具有活血止血,涼血,大便有出血者可選用。
- 瞿麥根湯:鮮瞿麥根60克或干根30克。先用米泔水洗淨,加水適量煎成湯。每日1劑,具有清熱利濕作用。
- 茯苓蛋殼散:茯苓30克,雞蛋殼9克。將茯苓和雞蛋殼熔干研成末即成。每日2次,每次1劑,用開水送下,此藥膳具有蔬肝理氣,腹痛、腹脹明顯者可選用,另外還可選用萊服粥。
- 桑椹豬肉湯:桑椹50克,大棗10枚,豬瘦肉適量。桑椹加大棗,豬肉和鹽適量一起熬湯至熟。經常服食,具有補中益氣,下腹墜脹者可用此方。
- 荷蒂湯:鮮荷蒂5個,如無鮮荷蒂可用干者替代,冰糖少許。先將荷蒂洗淨,剪碎、加適量水,煎者1小時後取湯,加冰糖後即成。每日3次,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大便出血不止者可用此膳。
- 魚腥草蓮子湯:魚腥草10克,蓮子肉30克,以上藥用水煎湯即成。每日2次,早晚服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里急後重者宜用。
- 木瓜燉大腸:木瓜10克,肥豬大腸30cm。將木瓜裝入洗淨的大腸內,兩頭紮緊,燉至熟爛,即成。飲湯食腸,此膳具有清熱和胃、行氣止痛。
- 水蛭海藻散:水蛭15克,海藻30克。將水蛭和海藻干研細末,分成10包即成。每日2包,用黃酒沖服,此膳具有逐淤破血、清熱解毒的作用。
- 菱薏藤湯:菱角10個,薏苡米12克,鮮紫蘇12克。將紫蘇撕成片,再與菱角、薏苡仁用水煎湯即成。每日3克,具有清熱解毒,健脾滲濕。
- 肉桂芝麻煲豬大腸:肉桂50克,黑芝麻60克,豬大腸約30厘米。豬大腸洗淨後將肉桂和芝麻裝入大腸內,兩頭紮緊,加清水適量煮熟,去肉桂和黑芝麻,調味後即成。飲湯吃腸,此膳外提中氣,下腹墜脹,大便頻者可選用。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