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黑斑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芒果黑斑病
别 名: 细菌性黑斑病、溃荡病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
病原拉丁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 indicae (Patel,Moniz et Kulkarni) Robbs, Ribeiro et Kimura
病原类型: 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 芒果
主要为害部位: 害梢、叶及果实。
分布为害
芒果性黑斑病主要分布巴西、南非、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等许多国家和我国台湾省。广东、海南等地也有报道。为害芒果、腰果、巴西胡椒、加椰芒果、槟榔青等漆树科植物;人工接种可侵染野芒果和紫藏科植物。发病较重的品种有:紫花芒、串芒、十号芒、四号芒和本地芒。
症状
由细菌侵染引起,可危害叶片、枝梢、叶柄、果、果柄等部位,以热带风暴后发病严重。各部位受害后均表现为黑褐色病斑,带有黄晕,表面隆起,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果受害后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裂开,胶液自果实流出,最终导致烂果。
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病菌靠风雨或接触传播,台风雨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气候因素,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该病多发生多在雨季,暴风雨后病害发生严重;若阴雨连绵时间较长,病害就迅速发展。[1]
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1、细菌性黑斑病病菌在病叶、病枝条、病果内越冬,在第二年借风雨、流水或接触进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等,病菌一般从伤口和水孔口侵入,潜育期一般在5~15天。
2、由于芒果品种抗病的差异,如广西10号芒易感染,紫花、桂香、患芒和粤西1号则较抗病,红芒、红象牙则抗病。
3、由于气候引起,温度高于25℃,湿度大于90%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 indicae (Patel,Moniz et Kulkarni) Robbs, Ribeiro et Kimura 称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属细菌。
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来自带病种苗及田间越冬的病残体和带病老叶,翌春条件适宜时从叶片或果实的自然孔口或机械伤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一带芒果挂果后期至秋梢生长期遇有台风暴雨频繁袭击,造成大量机械伤,病原细菌常乘机侵入引起发病。向风地带或低洼果园发病重。避风、地势高的果园发病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广东本地芒、广西10号芒果易染病。[3]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良种。芒果的抗病虫性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叶片较短直的品种其抗性相对较强。目前,田东县推广的抗性主栽良种有台农一号、桂七等。
加强土肥管理。为保证芒果树营养均衡,促进树体健壮生长,需根据其需肥特点,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也可选用有机物商品肥),控氮增磷钾,同时还要注意补充硫、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
剪除病虫残枝和处理剪口。芒果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等,都可以在树体过冬,病枝虫枝是次年病虫发生的主要来源。因此,结合果树的修剪,把有病虫的枝条剪除,注意及时用伤口保护剂处理剪锯口,以防树体养分及水分的流失,预防病菌的入侵,并且利于伤口的愈合。伤口处理剂的配方为柔水通1 500倍液+菲范600倍液+斯德考普1 000倍液。但要注意的是,剪锯口要当日处理,不可拖延;不要在伤口直接涂抹保护剂,而应先用利刀削平再做处理,否则容易因伤口毛茬导致保护剂架空,起不到保护作用。
清理果园残枝枯叶。一些落果、烂果、果核、枝干粗皮、遗落土中的残枝枯叶一般都会带有各种病源菌和害虫的某些虫态,这些病源菌和害虫可以在这些病残体上过冬,成为来年初侵病源和虫源。因此,经过修剪和对自然落叶以及枯枝等进行全面清除,把带有病菌和害虫的果树残体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减少来年各种病虫直接或间接的中间体,降低或减少各种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发病概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严控乱采枝条接穗。对新种的果园,严格选择无病苗圃,种植无病健康的果苗;对换冠、换种的果园,严格选用无病园的无病枝条、接穗,并做好消毒,避免人为传播造成的不良后果。
实施果实套袋防感染。推行和应用符合标准的优质纸袋,禁用劣质纸袋和塑膜袋,并切实做到“五选、两抓、一适时”。五选:一是选符合标准的双层三色木浆纸袋,也可选用符合要求的单层双色或2层两色木浆纸袋;二是选优果套袋。因优果套袋后商品性好,市场需求量大,增值高;三是选远离污染源、园貌整齐、群体结构良好、综合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四是选无病毒和缺素症、树势健壮偏旺、树体结构良好的盛果树;五是选发育良好、个大、形正、容易下垂的中心果或第3序位果。两抓是抓套袋园尤其要抓好套袋前补钙及套袋前后病虫害防治。一适时是指适时套袋。
药物防治
从果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适时用药防治。选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荐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并严格遵守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规定。
修剪后的药物处理。每修剪1次都要用药防治1次,防止病菌从剪口感染。
做好花、果期的预防。在开花前1周和谢花结束各施药预防1次,但幼果期容易产生药害,对铜制剂很敏感,通常用 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液剂400倍液防治,以后注意观察。根据田间病情,在病害发生初期用药防治,但挂果期还是以预防为主,特别是下雨后,应该立即用药防治。
药物的选择。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幼果期除外),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2%春雷霉素液剂400倍液、77%可杀得3 000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量式(1∶1∶200)波尔多液等进行交替防治,下雨过后和施药后遇雨,应在雨晴后立即喷药防治;防治芒果炭疽病,可在开花期和幼果期每7~10 d喷1次药。主要药物有1∶1∶100波尔多液、30%氧氯化铜、12%绿乳铜、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或80%炭疽福尖500~600倍液、65%代森锌、或40%灭病威400倍液、施保克500~1 000倍液。
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要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标明的定额操作,以达到合理的稀释倍数。为防止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可根据病虫的发生情况,合理轮换或混合使用农药,选用2~3种农药混配使用或轮换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农药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提高防治效果,扩大对象范围,减少用药量。同时,还可以延缓防治对象的抗药性。[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