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龍
葡萄園龍是一種恐龍。葡萄園龍(屬名Ampel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歐洲。與大部分蜥腳下目恐龍相似,它有着長頸及長尾巴。葡萄園龍的背部有皮內成骨形成的鱗甲。它由鼻端至尾巴可達15米長。葡萄園龍長長的脖子使它們可以吃到高處植物的葉子,這和現今的長頸鹿很相似,葡萄園龍可以稱得上是中生代的「長頸鹿」。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恐龍已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各種玩具的題材,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3]。
目錄
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葡萄園龍的重建模型法國古生物學家Jean Le Loeuff於1995年首先描述及命名這種恐龍。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ampelos」而來,意即「葡萄樹」,因為原先的化石是在法國南部近利穆·布朗克特的葡萄園發現的。當中只有一個種,學名為「A. atacis」,是以奧德河來命名,因奧德河的拉丁文是「Atax」。
物種學史
葡萄園龍首先在法國奧德省的Campagne-sur-Aude附近被發現。它是在Marnes Rouges Inférieures地層的底層被發現,被認為是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距今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這些沉積層過去是有着數條河流的泛濫平原。
化石首先於1989年在屍骨層中被發現,當中有着數條肋骨、由背部至尾巴的脊椎及四肢的骨頭,沒有發現頭顱骨,只有發現一顆牙齒。在屍骨層中,也發現四個不同大小及形狀的鱗甲。這些化石是來自幾個不同的個體。之後,同一地區就發掘出更多的化石,包括一較完整的骨骼,包括部份頭顱骨及下頜。
分類
葡萄園龍的尾椎特徵、及皮內成骨形成的鱗甲,顯示它是屬於泰坦巨龍類的岩盔龍類(Lithostrotia)演化支,當中也包括了阿拉摩龍及薩爾塔龍。但是由於葡萄園龍從未進行分支系統學的分析,故此這些分類都不能成為結論 。
生物地理學
葡萄園龍是非常聞名的歐洲蜥腳下目恐龍。其他聞名的歐洲蜥腳類恐龍包括:匈牙利的馬扎爾龍、及一種發現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未命名恐龍。很多其他化石碎片及獨立的骨頭,可能未必是屬於這些恐龍。當大部份泰坦巨龍類在南部的岡瓦那大陸被發現,幾個衍化的物種則是在北半球的麥斯特里希特階被發現,包括北美洲的阿拉摩龍及亞洲的後凹尾龍,這顯示在北方各大陸、南方各大陸之間至少有着斷續的連接。在歐洲發現的塔哈斯克龍亦確實了這個說法,它是一種上白堊紀的獸腳亞目恐龍,屬於只曾在南半球被發現的阿貝力龍科。
視頻
葡萄園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007_地球的壯年時代——中生代時期 ,豆丁網,2010-11-29
- ↑ 世界最大恐龍骨架亮相自然博物館,人民網,2014-12-03
- ↑ 雲陽恐龍發掘最神秘的區域有了新發現!很可能填補恐龍演化序列空白 ,搜狐,201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