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
簡介
羊肉泡饃是回民清真食物,葫蘆頭泡饃則回民不吃,因為葫蘆頭泡饃是用豬大腸做的。
由來
葫蘆頭,來源於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的傳說。也有一說,是因為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像葫蘆,因此叫葫蘆頭。
- 與藥王孫思邈有關,據傳他在長安一家專賣豬大腸的小店裡吃「雜碎」,吃後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方知製作不得法。於是孫思邈告之竅門,並留藥葫蘆及其中的中藥材贈與並指導、改進了店家「煎白腸」的製作工藝,供店家調味。此後「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每天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葫蘆頭」由此得名。。[4]
- 也有說其主要原料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象葫蘆,因此叫葫蘆頭。
主要特色
葫蘆頭其特點是:饃塊潔白晶亮、軟綿滑韌,肉嫩湯鮮,肥而不膩,醇香撲鼻。吃時配以泡菜更是爽口。
葫蘆頭特點:湯濃味醇,油香適口,老幼皆宜,即是佳肴,又是上乘補品。
現代風味
1929年以前,西安市有兩家「雜羔攤」(即用豬內臟製作的食品),其中何樂義經營的雜羔以豬大腸為主最出名。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象葫蘆,因此叫葫蘆頭。
到了20世紀30年代,葫蘆頭已由肉類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豬肉類葫蘆頭在用料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湯中增加了骨頭和雞,使湯味更加濃醇,質量提高,成為秋冬時節的風味小吃。
材料與作法
葫蘆頭,是以手工將烙餅撕成小塊後盛於碗中,配以切片的豬大腸、粉絲、泡發木耳、豆腐乾等,用大鍋沸騰的高湯反覆澆泡,最後碗中配以香菜、蒜苗、油潑辣子、豬油等,再盛高湯製成。
葫蘆頭所用餅摻有少許酵面發制,因此掰出餅塊要相對較大,以便於熱湯澆泡即可成熟。葫蘆頭的高湯通常由豬骨、豬肚、雞肉、香料等熬製而成的白湯。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西安的「葫蘆頭泡饃」,每日頭條,2017-03-04
- ↑ 好好過日子——葫蘆頭泡饃,頭條日報,2012-05-08
- ↑ 老陝最愛吃的西安八家葫蘆頭泡饃,每日頭條,2017-02-04
- ↑ 賈平凹. 陝西小吃小識錄. 人民網. 2005-05-08 [2012-08-05]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