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螺振文书院

西螺振文书院
图片来自xuite

振文书院台语Tsín-Bûn-Su-īnn),是位于台湾云林县西螺镇广福里的书院文昌庙,为云林县古迹

目录

沿革

清治嘉庆二年(1797年),西螺士绅廖澄河捐资兴建文昌帝君祠,祭祀五文昌孔子仓颉先师等。早年,西螺位在偏僻地区,无设立官学,因此由民间设立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间修祠后,正式成立振文书院。

《云林县采访册》卷二.西螺堡:

振文書院在街外之南。堂一、宇一,左右廊六間,嘉慶十九年,董事生員廖澄河等捐建,至光緒十七年,生員葉有聲等捐修。

1921年,书院再度整修。清治时期云林共有龙门、奎文、修文、及振文这四书院,仅此间留下。

战后地址为西螺镇兴农西路六号,属广福里。1943年时旁设懿德堂,由此鸾堂管理书院。1970年,院前兴建作为祭台的谢恩坛。

1979年书院列为暂定三级古迹后,除新建山川门,使格局成了二进式。次年,文昌帝君等神像被窃。1985年正式核定为三级古迹

1986年,韦恩台风时受损。 1987年7月开始整修,由汉光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为台湾在古迹调查修复上运用伽玛射线照相检验鉴定的古迹。修建工程原本预估经费约新台币五百五十万元,经过追加后总共耗资九百多万元,建立栅栏式水泥矮围墙,移除谢恩坛、屋顶上的燕尾、翔龙和财子寿三星,书院正殿前端树木铲除,水泥梁柱抽换为圆木柱、日光灯改为纸灯笼。

1990年3月15日,清治嘉庆年间魁星爷、关圣帝君和侍读童子三尊神像被窃,磁玉萱炉和雕花台座也遭挖走。

九二一地震后,县府文化局争取到廿万元经费作紧急抢修,再编列九百多万元整修。2004年1月14日,修护后重新启用,时任立委李腾芳、镇长谢金治、议员李佳芬、镇代程进森、西螺青商会会长庄伟民、西螺镇体育会理事长李明哲等到场,承包的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三基营造公司也派员说明修复过程及特色。

活动

清治光绪年间,西螺仕绅廖学栋、廖怀臣、江香萼、王占㧑、李品三等廿人有鉴于鸦片毒害,以此书院所供俸的关圣帝君孚佑帝君炉灰加上书院的井水作为戒毒之用,吸引西螺、莿桐二仑仑背等地毒瘾者前来,并将烟具、鸦片置于书院中庭择期烧毁。1906年他们在此设立“义孚社”,以农历四月十四日佑帝君圣诞之日,来此聚会祭祀,并决定次年炉主一人及头家四人。社员为凝聚彼此的感情,若有人有弄璋之喜,其他社员会献灯笼一对、并做红龟粿供奉神前,并由炉主赠予生猪肉一块。

日治时期,西螺文人组织的诗社─菼社在此书院活动。1936年于嘉义举行第十七次总会时,张李德和曾与会。

1963年,此书院首度举行祭孔,并有六佾舞,其后三十多年云林祭孔未再有六佾舞。1996年,由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的张惠真,将其艺专所学的六佾舞训练西螺咚咚舞蹈社的学员,在此书院祭孔时重现。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