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語
歷史
福建古為百越的七閩地。戰國末期,越國為楚國所滅,其王族率部眾遷來福建,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形成閩越族,建立閩越國。這些福建原住民所操的語言是閩越語。根據現代語言學家的語言比較可知,古代閩越語與現代壯侗語系存在一定血緣關係。今日各閩語都存在大量「有音無字」的詞彙,不少是從壯侗語系語言中保留下來的詞彙底層。
歷史上,閩越國曾一度是中原政權東南方最強大的一支勢力,而閩越文明的發祥地正位於閩北的武夷山腳下。今武夷山市興田鎮的城村漢城遺址,是閩越歷史上第一個都城的遺蹟,由此可以證明閩北地區是福建最早被開發的一塊區域。
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將閩越人舉國遷徙到江淮流域一帶。此後,漢朝駐軍在這片土地上定居,成為來福建的第一批漢人。這些漢軍多為江東的吳人和江西的楚人,他們將自己的母語——古吳語和古楚語(古湘語)帶入了福建。此後,避難百姓、亡命者以及流放者相繼來到福建,其中,吳人多自仙霞嶺經浦城進入閩北,而楚人多越過武夷山進入閩北和閩中。這些漢人在與閩越人接觸中,將閩越語元素融入了自身的語言中,最後形成了原始閩語。
203年(建安八年),在今建甌之地設立建安郡。此後,建甌成為閩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大量中原的漢人遷入福建避難,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建安郡人口激增,新的移民帶來了大量中原漢語的音素。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審潮、王審知兄弟率軍攻入福建,後建立閩國政權。王審知在位期間實行仁政,使大量避難中原人來到福建定居,這些人帶來了許多中古漢語的音素。943年,閩國宗室王延政割據建州,自稱殷王,與福州的閩王分庭抗禮。這些事件都對閩北語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原始閩語分化為各閩語的具體時間不詳,今日的語言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從對《集韻》中語音的分析可以發現,閩語分化的時間在宋朝初年以前,當時建州(閩北)、福州(閩東)、泉州(閩南)三地的方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學者李如龍認為各閩語的分化時間是在唐末五代時期。
學術界一般認為建甌話(芝城話)是閩北語的標準音[2]。建甌古時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的治所在地,為閩北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建甌話在閩北語諸方言中影響力最大,被學者當做閩北語的代表方言,而建甌話又以城關腔(城關話)為標準音。宋、元期間,由於政局動盪,撫州、信州一帶的大量江西人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的邵武、將樂一帶,使得當地的閩北語被贛語化,最終脫離閩北語,形成邵將語。
近代以來,閩北地區人口變動較大,閩北語諸方言之間發生了較大的差異。加上建甌的逐漸沒落,建甌話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各地方言之間溝通存在一定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政府推廣普通話,再加上延平區南平官話(官話在南平境內的方言島)的長期影響,普通話在南平全境已經大體通行。相對地,閩北語的使用範圍則越來越小。
視頻
閩北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閩北地區傳統村落人文景觀的分析與評價 ,道客巴巴,2016-5-20
- ↑ 閩北語(建甌話)口語教程 ,豆丁網,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