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设计大厦
非标准设计大厦(英语: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厦的一种设计,于2000年后落成的公共屋邨、绿表置居计划屋苑及居屋屋苑三大类香港资助出售房屋计划,所广泛采用的设计,以取代新和谐一型、小型单位大厦、单方向设计大厦、康和式以及新十字型大厦。
目录
说明
由2008年至今,非标准型大厦更配上构件式单位,一并兴建,以节省设计及建造成本及时间,以及提供更公平的配屋标准。非标准设计大厦实际上只是结构形状、走廊及服务核心设计为非标准设计,而单位设计大部份仍是采用标准构件式单位设计(英语:Modular Flats Design),只有少部份构件式单位因为地盘特性而作出修改(如:大埔区宝乡邨、深水埗区凯德苑及火炭旭禾苑的撇角形单位)。
简介
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8月,房委会、房屋署及其前身的3大公营建屋机构,均以标准设计,在各区大规模兴建一式一样的屋邨,以应付大量而高速增长的公屋需求,但却被批评单调乏味及未能把地盘潜力用尽,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
非标准设计大厦的起源及灵活性大厦
随着房委会开始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公共房屋的规划和设计中,以及近年公屋量高速增长,公屋地皮亦趋小型和不规则,2000年8月起,房屋署首次在石硖尾邨重建第一期引入非标准设计后,在规划及设计新屋邨时,均按个别地盘的特点而采用非标准化的设计,如地盘的微气候、地理环境、地区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多项因素。楼宇设计方面,则以层数及退台式的大厦设计以配合邻近的楼宇风格及地势,或以屋邨广场或开扬的空间设计,以凸显地区的特色景物。其后,房委会亦于同年制订“灵活性大厦”设计,大致以弹性十字型及新和谐一型为蓝本,以便公屋与居屋之间可予互换(但此等设计最后仅用于石排湾邨原订作为居屋的座别,并因停售居屋而未能推广至其他屋苑)。而标准型设计公屋则于2009年10月,在最后一个标准型设计屋邨——秀茂坪南邨落成后,正式终结。
因地制宜模式连同非构件式单位设计
早期的非标准设计,就是“因地制宜模式连同非构件式单位设计”(2000年起开始采用至2011年停用),单位设计也是非标准多变的,所以组件种类较多,令建造成本上升。最后一个此类屋邨是2011年3月落成之沙田坳邨。其中牛头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此类由和谐式过渡至非标准设计的公屋之一,脱离沉闷设计;六座大厦是透过微气候研究,根据现场风向及日照分开两排兴建,以加强采光及通风方面的效能,同时制造通风廊避免屏风效应,同时减少单位互望。而在2006年3月房屋署总建筑师(设计及标准策划)为因地制宜设计项目设计了新“小单位设计”,至2008年10月则全面被构件式单位设计取代,这段期间采用此类设计的项目包括:善明邨、欣安邨第一期、葵联邨第一期、油丽邨第五期、石硖尾邨第二及五期及东汇邨。
因地制宜设计模式连同构件式单位设计
现在的非标准设计大厦,就是“因地制宜设计模式连同构件式单位设计(公屋)”(由2008年10月起采用至今),由房屋署总建筑师(设计及标准策划)所设计,大厦服务核心及走廊以因地制宜方式作出非标准设计,尽量用尽地盘发展潜力,而住宅单位则以构件式单位设计(2013年版本)(Modular Flat Design(2013 Version))为本,减少预制组件种类,而且不鼓励建筑师在设计中加入不必要装饰,以进一步减低建造成本。
而住宅单位设计分为小型单位(Small Flat)及家庭单位(Family Flat)两个大类,共12款的单位设计,但也允许把这些单位设计在总内部楼面面积(I.F.A.) 变动不多或少于1平方米的情况下变种,指引指出变种单位则不宜多于20%;设计以人均面积不低于 7个平方米为最低标准,小型单位主要提供1人/2人单位(约14.0-14.5平方米)及2人/3人单位(约21.0-22.0平方米);而家庭单位则以和谐式1睡房及2睡房单位设计为蓝本,1睡房单位的内部楼面面积约为28.0-31.0平方米,2睡房单位的内部楼面面积则约为35.0-38.0平方米,另有两种供邻近高噪音声源地盘的1B及2B单位;主要提供1睡房及2睡房单位,因近年本港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家庭成员人数有整体下降的趋势,故此房委会不再提供3睡房设计的公屋单位(石硖尾邨第三期例外)。而改为在部份小型单位及1睡房单位预留可打通的墙壁,按家庭需要把两个单位打通成为一个大型单位。首个落成的此类设计屋邨是在2012年4月落成之牛头角下邨第一期。
2015年9月,房屋署总建筑师(设计及标凖策划)发表了构件式单位设计(2015年版)的新设计,新设计将单位名称由1/2P,2/3P,1B及2B单位,分别改名作A,B,C及D型单位,主要在B,C及D型号单位的客厅冷气机位下方增加一只梗窗(像牛头角下邨第一期重建项目及部份新居屋的设计),以确保单位用家装了冷气机后仍然有足够的采光度。
当中一款E型单位设计设有两个浴室的无固定间隔设计,使其中一间睡房可间成为主人套房;这个设计已经应用于新建公屋之上,首个引入此类E型单位设计的出租公屋大厦为石硖尾邨第三期的美葵楼,大厦内设有12间可间三睡房,单位的内部楼面面积约为45平方米,备有两个浴室的出租公屋单位,首创出租公屋单位设计之中有条件设主人套房的先河,但其后还未有在出租公屋/绿置居项目再采用此类E型单位设计。可是,E型单位却出现在不少居屋项目中,并于屏欣苑率先引入。
2018年,房屋署总建筑师(设计及标凖策划)发表了构件式单位设计(2018年版)的新设计,取代2015年版的旧设计,主要针对受严重噪音影响的地盘,增设两个配备减音窗(形式类似1991年发表的第一代和谐式大厦铝窗版本窗户设计)和减音露台的新构件式单位系列(设计以荣昌邨、景泰苑及裕泰苑相关特别设计为蓝本),同时增加了一套供有潜质列入绿表置居计划屋邨使用的构件式设计。
特点
- 新的公屋水缸咸淡水供应系统,须清洗或维修水缸时可轮流进行,避免了供水暂停
- 建筑物料则选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是预防钢筋混凝土过早腐蚀而剥落的最有效益和最可靠方法,大厦使用30年便可节省维修费等高达200-300万
- 所有居屋非标准设计大厦,在设计时必须达到香港环保建筑协会绿建环评(BEAM Plus)暂定金级标准;而公屋更须达到绿建环评暂定铂金级(部份项目亦须同时满足中国建筑环保标准)
- 部份居屋非标准设计大厦在装饰上较公屋为佳(视乎不同建筑师或建筑设计顾问的不同设计风格而定,装饰设计水平各有不同),节省成本之馀亦能与公屋区分
- 居屋非标准设计大厦一般以一层12-16伙为标准,大概等同和谐式居屋大厦,但部份居屋大厦可少至每层6伙
- 顶层天台亦有楼梯连接,方便工人进出维修及清洗水缸
- 设计思维与1984年10月首次采用、1987-1992年落成的Y3及Y4型大厦相若,著重用尽地积比和互换性,兼取新长型大厦及相连长型大厦空间运用的方式
- 家庭式单位设计思维采用了80年代Y2型大厦沿用至今的“一屋多房”的概念设计,而开放式单位则沿用新和谐式单位的设计概念,提供更实用的居住空间,当中2-3人单位更可分间两间房间
- 升降机数目不一定是偶数,以配合不同的单位组合;而且,即使升降机数目是奇数,亦不一定要设有直通所有楼层的消防升降机
- 部份非标准设计大厦会将低层及中高层电梯大堂以走廊分隔,于低层升降机大堂及机房对上楼层的位置亦会设置单位,用尽空间提供更多单位
单位设计
在2011年12月,房委会为回应政府重新开展居屋计划,故特别设计一套不设固定间隔,并以一睡房(1B)、二睡房(2B)及三睡房(3B)构件式单位为主的居屋间隔设计,其中一款3B型号的单位设有两个浴室的无固定间隔设计,使其中一间睡房可间成主人套房(类似和谐一型第五及七款的三房单位);而另一款3B型单位则只设1个浴室及1个洗手间的无固定间隔设计,其设计与构件式公屋相若,以便万一日后房屋政策有变时可以转作公屋单位;反之,亦方便每年将部份在建公屋抽出,在绿表置居计划出售,仅需将门禁系统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屋苑,并将不适用的设备(例如保养费相当昂贵、设于天台的光伏板)剔除即可。
这个设计已应用在新建的居屋设计之上,首个引入此类3B单位的屋苑为屏山屏欣苑,其后亦有极少数新建公屋采用此类3B单位,首条(亦是唯一 一条)引入此类3B单位的屋邨为石硖尾邨第三期。居屋单位与同时期公屋或以往的和谐式居屋一样,不设固定间格,而用料交楼标准与公屋贴近,且门外没有铁闸(但由公屋抽出作绿置居的单位,除景泰苑外仍设铁闸),而厨房及浴室更不设组合柜,采用明喉,企缸只是在地台预留一个55毫米深的嵌入式淋浴间(英语:Sunken Shower),再设浴帘通及晾衣架便成。较以往八万五时代居屋内厨房及洗手间交楼标准附设组合柜,并以暗喉设计,企缸有门、部份单位亦设浴缸的设计严重倒退。因此被市民及业界批评香港政府复建居屋只为应酬市民,实际上担心影响私人市场,因而设计百无,尽量简单,面积又细,以减低居屋吸引力,根本没有由用家角度出发[1]。
而在设备及公共设施方面,只有居屋设计的同类大厦在入伙时已备有热水炉,而出租公屋及绿置居屋苑(除骏洋邨为特例)需由租户/业主自行购买。此外,自2018年起,部份非标准型居屋大厦的楼层大堂,墙壁会局部或全部以磁砖铺设,而升降机或会局部改用镜面设计,开始恢复早期新和谐一型大厦的标准。
在单位组合方面,早期兴建的同类居屋大厦以两房为主,及后房屋署以“人口结构”为理由,改为兴建一房及开放式单位为主,并辅以两房及少量三房单位。
新居屋现已在全港各区相继动工建造及落成。
居屋版本的构件式单位设计室内照片:
大厦设计
非标准设计大厦的特点在于大厦服务核心设计、楼宇高度、结构形状及单位类型数目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如彩德邨彩亮楼与彩贤楼,分别只有38与36层),但一般都以40层作为标准,以避免消防条例下所要求在楼宇中部设置隔火层,节省建筑成本及空间(但是,目前亦有少量采用此等设计的公屋及居屋,楼层超过40层,需增设一个隔火层,目前仅牛头角下邨、安达邨、硕门邨二期、旭禾苑,以及朗边中转房屋重建项目采用;当中,旭禾苑是首幢将避火层同时用作空中花园的非标准设计大厦)。但一般来说,房屋署将非标准型大厦主要分为9款结构形状设计,分别为十字型(Cruciform Block),十字长型(Elongated Cruiform Block),X字型(X-Shaped Block),Y字型(Y-Shaped Block),T字型(T-Shaped Block),长型(Linear Block),L型(L-Shaped Block),Z型(Z-Shaped Block)以及其他类型(Others Block)。
参考文献
- ↑ 新居屋的骰简陋无间隔. 东方日报. [201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