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顯應寺 (北京)

顯應寺 (北京)
圖片來自ifeng

顯應寺,俗稱「皇姑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路西黃村西,是一座漢傳佛教的尼庵。

目錄

歷史

顯應寺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原名「順天保明寺」。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敕賜順天保明寺碑記》記載:「阜成門外香山鄉西黃村有寺名曰『順天保明』,蓋自正統年間女僧呂氏所創造。」孫承澤所著《天府廣記》記載:「順天保明寺,天順中建,俗稱皇姑寺。正統八年征也先陝西呂尼叩馬諫而死。及復辟,乃為建寺,肉身尚在寺中。」可見女尼呂氏在正統八年叩馬諫明英宗不要出征也先,遂死,順天保明寺是明英宗復辟之後為呂氏女尼敕建的寺院。

對於該寺的建立,有許多傳說。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騎兵進攻大同,明朝時有宦官王振把持朝政,經王振勸說,明英宗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傳說,他們行至居庸關,女尼呂氏化作瘋婆攔駕,勸諫明英宗,稱此次出師會不利。明英宗不聽,隨後遭土木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死在亂軍之中。又傳說,明英宗被關押期間,女尼呂氏多次出現,為明英宗送水送飯。明英宗被俘後,景泰帝繼位為明朝皇帝,瓦剌見明英宗已無利用價值,便將其放回。景泰帝八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位。傳說,明英宗感念呂氏的救命之恩,封呂氏為御妹,並於天順元年(1457年)為其建寺,賜額「敕賜保明寺」,民間俗稱「皇姑寺」。

明朝人蔣一葵的《長安客話》記載:「自平坡東轉,望都城,平沙數十里。中經黃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修道處……凡貴家女緇髡皆居其中,人不易入。」這是說,當時保明寺是貴家婦女才能進入,普通人無法隨意進入。

明朝弘治年間,保明寺的開山祖師女尼呂氏已故,第二代住持是呂氏的弟子楊氏。據說,楊氏善於搞人際關係,在擔任住持期間,保明寺和明朝朝廷關係更加密切,弘治年間成為皇家香火院。明孝宗為保明寺下了一道敕令,免除了保明寺六頃七十六畝田的糧稅,且規定禁止任何人侵占該寺田土,不得毀壞垣宇,敢有不遵此命者,以法論之。

明世宗時,保明寺為自身發展,不僅接待內宮嬪妃宮娥及貴族,也開始接待普通民眾。此時,雖然仍是分別接待這兩方面人員,但避免不了兩方面人員的混雜,這引來了流言蜚語。實際上,自嘉靖六年起,便一直有大臣接連上奏皇帝,要求拆毀保明寺,最終獲明世宗允許。但皇太后們當即反對,最終皇太后一方占上風,保明寺獲保留,但建寺之初的敕額要交回,這便否定了保明寺的皇家寺院地位。為防止毀寺之事再發生,慈壽皇太后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將天順六年(1462年)所鑄的銅鐘重新翻鑄,作為保明寺的「擎天柱」(這口「保明寺鐘」後來被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此後,保明寺又經歷了多次被拆而復建的過程。

明末清初,保明寺毀於火災。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開始重修該寺,康熙五十八年正月(1719年)落成。因為「保明」一名有保衛明朝之嫌,所以康熙帝賜名「顯應寺」。此後,顯應寺自皇家寺院逐步變為民間寺院。

舊時,農曆每年四月初一日至十五日,顯應寺舉辦廟會。四月初一日開山門,四月初八日為「佛誕日」。從四月初一至初八,京城各處的香客雲集顯應寺禮拜,慶祝佛誕。在此期間,顯應寺舉辦熱鬧的廟會,每天廟會上有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參加。四月初九以後,廟會參加者逐漸減少,四月十五日顯應寺關山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顯應寺的女尼還俗,廟會停辦。顯應寺逐步挪作他用,用作學校教室、民居,受到很多拆改,破壞嚴重。

2007年8月16日,皇姑寺(顯應寺)修繕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此次修繕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及文物部門投入修繕資金進行保護修繕,這是皇姑寺百餘年來最大一次修繕,是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項目。為了確保此次修繕工程的開工,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投資600多萬元人民幣,搬遷了寺內居民。北京市文物局安排北京市人民政府專項修繕經費400萬元人民幣,用於皇姑寺內的天王殿、普賢真人樓、觀音殿、呂祖聖母殿西配殿、東藏經樓、西方接引樓、藥師閣以及東西耳房等建築遺址的清理、整體圍牆修復、院內地面鋪裝等工程。修繕後的該寺將作為博物館對社會開放。

建築

該寺坐北朝南,初建時有四進院落。

  • 第一進院:正殿為天王殿,天王殿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中央供奉彌勒佛,彌勒佛壁後塑有雙手捧降妖杵的韋馱像。天王殿外的東西兩側有鐘樓,鐘樓內各懸掛一口銅鐘,一為慈壽皇太后命人翻鑄的銅鐘,另一口是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帝之母慈聖皇太后率信徒1700多人捐贈的銅鐘。兩口銅鐘的形制、尺寸大致相同,現均收藏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第二進院:正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硬山正脊。觀音殿前立有兩通石碑。東配殿內供奉龍王像,左側有電母,右側有雷公。西配殿正中供奉土地神,左側有青苗神,右側有馬王神。
  • 第三進院:正殿為呂祖(呂尼)殿,為顯應寺的主殿,此殿面闊五間,硬山正脊,殿內供奉顯應寺的開山祖師呂尼、第二代祖師楊尼、第五代祖師張尼的塑像,塑像兩旁立有金童玉女。呂尼的全身舍利原來供奉在這裡,如今早已無存。呂祖殿東配殿供奉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千手觀音
  • 第四進院:正殿為藥師閣,俗稱「大佛殿」。藥師閣內兩側立有十八羅漢。藥師閣西側有樓,早年是該寺住持的住所。西配殿供奉關羽像,東配殿供奉灌口二郎神像。藥師閣後面是寺內女尼的禪房,共72間,各自有名目。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