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
龍舟(或稱龍船)是指漢字文化圈的龍形舟,也是中國和琉球端午節競賽活動時使用的人力船隻。
(一)大型龍舟:每隊舵手1人、槳手20人、鑼或鼓手1人(指揮)、奪標手1人、預備員4人。
(二)小型龍舟:每隊舵手1人、槳手12人、鑼或鼓手1人(指揮)、奪標手1人、預備員4人。
龍舟不單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引申發展出來的龍舟競賽現已發展為體育活動。由於賽龍舟被推廣成為體育項目,因此龍舟同時成為此體育項目的主要用品。
目錄
龍舟起源
端午節龍舟賽、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及二月二龍頭節是大東亞龍文化區重要的民間活動,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因為東南亞華人多,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區流行。
提起龍舟的起源,人們自然就會想起紀念屈原,又盛傳龍船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1]。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里,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闢論述。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多年。
外形特徵
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岳陽汨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2]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一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御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一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狹長一些,以利賽事。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划船。
視頻
龍舟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知道龍舟的來源嗎?,新華網,2017-05-26
- ↑ 農曆5月5,賽龍舟,愛奇藝,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