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英語: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是美國冷戰初期的一款自行榴彈炮,以M47巴頓的底盤為基礎研製。原型車於1952年問世,但直到1955年才正式投產。M55和M53 155毫米自行加農炮為同一系列,共同服役於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並參與了包括金門炮戰、越南戰爭等一系列戰鬥。1963年起,M55逐漸被具有空運能力的M110自行榴彈炮取代,共生產約550輛[1]。
目錄
開發歷史
二戰結束時,美國陸軍列裝有一系列不同底盤的自行榴彈炮(如M7、M12、M37、M40等),在日益落後的同時也為後勤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1946年7月,美國軍械研發部和陸軍經過商討,決定研發一款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取代二戰設計,必須儘可能和新型中型坦克共用動力和懸掛系統。1950年4月,太平洋車輛製造廠受約生產一種以M47巴頓為底盤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次年4月又追加一款203毫米衍生型,分別命名為T97和T108自行榴彈炮。
鑑於朝鮮戰爭需求急切,美國陸軍決定於1952年生產30輛T97和70輛T108,但一如同時期的M47巴頓和M103重型坦克,匆忙的投產使得T97和T108在試驗中故障叢生,不得不進行曠日持久的修改工程,同時引入新研製的M48巴頓坦克的零部件。1955年,兩種樣車正式定型為M53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列裝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
設計特點
M55自行榴彈炮繼承了M47中型坦克的行走機構,將動力室和戰鬥室位置對調,引擎和驅動輪置於車體前方,誘導輪位於車體後方,與負重輪平齊,為車體後部增加空間。早期型使用M47的AV-1790-5B發動機和CD-850-4傳動箱,後期升級為M48的AV-1790-7B發動機和CD-850-4B傳動箱,但始終保留M47寬23英寸的履帶。車體後部設有駐鋤,開火時放下以承受大口徑榴彈炮的後坐力。
車體後部的空間裝有一個有限旋轉的液壓驅動炮塔,射界為左右各30度。包括駕駛員在內的所有6名車組成員均位於炮塔中,這一布局的裝甲車輛屈指可數,而M53/M55更是唯二成功投產的型號。駕駛員位於炮塔左前方,頭頂設有艙蓋和四具觀瞄鏡,早期型像M47一樣使用操縱杆,後期型則改用與M48類似的方向盤駕駛車輛;車長位於炮塔右側,指揮塔上有一挺勃朗寧M2高射機槍;炮手緊挨車長位於車體右前方,間接射擊時使用M149全景鏡和T27方位指示器,直瞄時則使用M159炮瞄鏡。剩餘3名成員為裝填手,位於炮塔後部。炮塔兩側設有兩段式艙門,炮塔後部也有大型上下開啟式艙門,方便補給和上下車。M55採用軋壓均質裝甲,最厚處25毫米,能防護輕武器和破片殺傷。全車具有三防系統,可於核戰爭環境下運用。
主武器為一門25倍徑203毫米(8.0英寸)M47榴彈炮,是二戰時期M43自行火炮所用的M1榴彈炮的輕量現代化版,早期原型車帶有炮口制退器,但量產型號沒有保留。最大俯仰角為-5~+65度,最大射程16,008碼(14,638米)。除了二戰時期的M106榴彈等彈種外,還可發射M246毒氣彈。M55帶有半自動輸彈機,射速為每1~2分鐘一發。全車可攜帶10發彈藥,彈藥架位於炮塔內部兩側[2]。
實戰運用
M55自行火炮的主要用戶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從1952年一直服役至1970年代初,並於60年代提供給西德聯邦國防軍。美國的M55退役後用於出口,最初的客戶為比利時,土耳其也獲得了159輛。不久比利時又將退役的M55廉價售予西班牙,後者繼續運用至80年代。
視頻
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鋼鐵巨獸:美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網易
- ↑ 頭重腳輕,美國M55自行榴彈炮,給人錯覺,隨時都會翻車 ,搜狐,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