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象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象棋

中 文 名  : 中國象棋

外 文 名  : Chinese chess

類       型 : 智力遊戲

起源時間 : 約兩千年前戰國時期

起 源 地  : 中國

分       類 : 棋類項目

雙方顏色 : 紅黑

記錄出處 : 楚辭·招魂[1]

中國象棋棋曾用名弈,弈後來名詞動化。弈棋這種文體活動是模擬戰鬥的遊戲,運用智慧的博弈,考驗算計的藝術,變化無窮的絕技。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條分縷析,不難看出棋局與時局之密切聯繫。

中國象棋是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紅黑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十條橫線、九條豎線共分成90個交叉點;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分為7個兵種,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因為擒賊先擒王)。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宋玉所著的《楚辭. 招魂》:「蔽象棋,有六博兮。」

產生背景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遊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着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徵。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着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繫,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徵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着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2]

起源傳說

王逸注《楚辭》雲「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提到了六博。"當時齊地的居民安居樂業「鬥雞走狗,六博蹋鞠」,可見象棋在戰國時已經在民間廣泛流行。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云:「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着「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也有人認為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云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3]

萌芽時期

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棋戲是六博和圍棋,並稱博弈。春秋以前的圍棋活動已無從查證,據可靠的記載,遲至春秋時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現比圍棋略早,《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跟進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勝負,至春秋時代博弈已並行於世。《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認為空閒時行六博下圍棋是有益有娛樂活動,比無所事事要好。可見孔子時代,博弈已成為日常遊戲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這是我國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種博戲多有湧現,盛行於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國象棋萌芽的諸因子,因此,可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象棋史上的萌芽時期。

文獻所記載最早的六博是兩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滿。《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穆大子傳》載:「(穆王)北入郵,與井公博。三日而決」,上述記載雖然並不一定可靠,但這樣的傳說至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西漢或戰國時的人都認為六博的產生早於春秋時代,是十分久遠的事。而據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莊子·駢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語,對此成玄英疏云:「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可見塞戲是由六博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擲骰行棋。從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具看,棋盤的形制與六博大致相同。塞戲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雛形時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係;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年~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誌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戲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周書》卷五所記相同。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唐代中期,象戲進一步向現制象棋靠攏。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汝南人岑順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金象國天那國兩軍交戰,請岑順觀戰。金象國的軍師向其國王匯報作戰計劃:「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順夢醒後,其家人在屋內發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秤,皆以金銅成形」,這才知道夢中那位軍師所言,「乃象戲行馬之勢也」。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兵種,而且車、馬、卒的步法與現在已沒什麼兩樣,而將可以滿盤行走又類似今天國際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至今日本還將它作為象棋的代稱。

宋代象棋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藥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鑑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着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湧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橘中秘》譜多為和棋,個別排局已經涉及古代象棋規則問題,利用規則當中的「將」、「殺」等戰術手段而達到和棋的目的。不難看出,在明代,象棋技術水平和技術理論的發展己經開始趨向精細化,棋手和愛好者對象棋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在排局構思巧妙和殺法精彩的層面。象棋的理論發展與技戰術融合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複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

近代象棋

經過封建社會的洗禮,象棋作為「藝」的一種,形成了特有的行業「江湖」。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樓靠下「彩棋」為生。這種「彩棋」就是通過下棋贏得一些「彩金」的博彩,來糊口謀生。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讓先,讓子,甚至於讓雙馬、讓士象等等。在下棋的過程中也暗藏玄機,有的人其中這種文化現象的溯源,可以從古代的巫、醫、百戲算起,行當也涉及「五花八門」。象棋江湖比較其他的江湖門派來說,同樣具有流動性和欺騙性。所謂流動性,可以解釋為當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過尋訪名師、名士,高手過招而成名,以地域為界,劃分門派。而欺騙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隱藏自己的水平,俗稱「釣魚」,待彩金達到滿意的程度再一舉得之。另外還有合作配合的,我們至今仍然偶爾能看到的街頭擺「江湖殘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簡單但實際複雜的棋局來誘使愛好者下注騙錢。這些手段總歸是不夠光明正大,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張棋桌,為了謀生,象棋棋手「淪落江湖」也是難免的。

當時象棋水平最高,棋風盛的地方是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個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廣州就分別成為了活躍地區當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廣州,棋手對弈的場所也多在茶樓進行。民國時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張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謝俠遜最有影響力,而廣東則以黃松軒、鍾珍和曾展鴻「粵東三鳳」為代表。當時棋手多有綽號,例如:「揚州三傑」、「棋壇趙子龍」、「二十八宿」、「無敵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門派為標籤,也有以棋藝風格來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既流動又固定的小環境,象棋江湖名不虛傳,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雖然棋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認可,但是象棋行業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條件下也顯示出了特有的張力。在這個階段,象棋的賽事活動多以擂台賽和循環賽的形式進行,為建國以後的象棋競賽形式奠定了基礎。

現代象棋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把「提倡國民體育」寫入了全國政協的綱領中。此後「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也被寫入了憲法。

建國後,象棋在現代體育項目當中一直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屬性,也在不同階段發揮出了象棋運動特有的作用。例如,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象棋棋手們積極組織活動,表達愛國之情,在北京就舉辦了「四名手義賽」(侯玉山謝小然竇國柱張德魁)。1956年,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將象棋列入第一批體育項目之中,當年北京就舉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象棋比賽一一全國象棋錦標賽。有30人代表不同省份參賽,可以說是盛況空前。這次賽事的舉辦,也標誌着象棋從傳統文化中的「藝」向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正式轉折。象棋是這次比賽當中棋類項目唯一的正式比賽項目,錄取前6名,而圍棋和國際象棋都作為了表演項目不計算名次。同年,象棋第一本期刊類雜誌《象棋》出版發行。1956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時刻,也是標誌着象棋從「江湖」到「廟堂」的重要轉折點。散落於民間難登大雅的文化瑰寶,從此有了正式的歸屬。此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行業體協的專業隊相繼組成,在最多的時候有20多支,參賽隊伍最多時達到30支左右。

1966年開始,象棋比賽於當年4月舉行。此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象棋比賽從1967年開始停辦,直到1974年7月才在成都正式恢復了比賽,前後一共7年停賽。儘管文革期間正式的全國比賽不能再舉辦下去,但是在民間這項運動並沒有被禁止。因為文革期間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相當單調,象棋反而因為價格便宜,場地便捷,在當時成為了最普及的一項活動。空閒的時候,在街頭巷尾擺上幾局,圍觀者眾眾,反倒成就了象棋在這個階段群眾當中極大程度的傳播。

進入八十年代,象棋運動開始嘗試由各地舉辦不同規模和形式的賽事活動,但隨着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內容的需求程度的不斷提高,娛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逐漸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徵,成就了諸如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趙國榮等一大批優秀的象棋棋手,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在全國所有的體育項目當中,是較早地開始組織、舉辦獨立邀請賽和杯賽的項目,並開始嘗試對優勝名次給予獎勵或獎金。比如最早在1981年由霍英東先生贊助創辦的第1屆「五羊杯全國象棋冠軍賽」,按規定冠軍獎金不能超過50元人民幣,這和今天動輒幾萬到幾十萬的獎金實在無法比擬。此後連續舉辦了二十七屆,五羊杯不僅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最有影響力的比賽,也是迄今為止辦賽持續時間最長的商業比賽。

如今,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象棋已有亞洲世界組織,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單年世界象棋聯合會舉辦個人賽,逢雙年亞洲象棋聯合會舉辦團體賽。古老的東方遊戲走向世界。

走向國際

象棋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僑胞和外籍華人中也廣泛流傳。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僑胞與祖國聯繫的橋樑和紐帶,把開展象棋活動看作是炎黃後裔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近幾十年來,隨着貿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斷發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經過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從亞洲來看,不僅港澳等地棋風很盛,而且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和外籍華人中,象棋也很普遍。那些地區和國家每年都舉行象棋比賽,而且都已分別成立了象棋總會或象棋協會。

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發起和合作下,亞洲象棋聯合會應運而生。如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文萊、馬來西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香港名流霍英東先生出任本屆會長。

自從「亞象聯」成立以後,亞洲地區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亞洲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象棋交往和比賽活動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湧現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等還專門培養了一些女棋手,女子下象棋的也逐漸增多起來。體現亞洲棋手友誼和水平的「亞洲杯象棋錦標賽」現已舉辦五屆。亞洲城市名手邀請賽從1981年創辦,現已舉辦三屆。第4屆亞洲城市名手賽據悉將在澳門舉行。「亞象聯」還多次舉辦各會員國和地區之間的友誼賽和互訪。[4]

相關術語

棋盤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方形的平面上,由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未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為「河界」。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整個棋盤以「河界」分為相等的兩部分。為了比賽記錄和學習棋譜方便起見,現行規則規定:按九條豎線從右至左用中文數字一至九來表示紅方的每條豎線,用阿拉伯數字「1」~「9」來表示黑方的每條豎線。對弈開始之前,紅黑雙方應該把棋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任何棋子每走一步,進就寫「進」,退就寫「退」,如果像車一樣橫着走,就寫「平」。

交叉點

直線與橫線相交的地方稱為「交叉點」。整個棋盤共有90個交叉點,棋子就擺放和活動在這些交叉點上。

河界

棋盤中央沒有畫直線的地方稱為「河界」。它代表棄戰雙方的分界線,確定了各自的地域。

九宮

棋盤兩端各畫有斜交叉線的地方稱為「九宮」。將則只能在各自「九宮」的9個交叉點上活動。

「楚漢界河」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僅在滎陽一帶就爆發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因種種原因項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如今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現漢霸王城面臨坍塌的危險,有關部門正在保衛我國的古戰場。[5]

行棋規定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遊戲。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複雜關係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對局開始前,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

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

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占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着。

雙方各走一着,稱為一個回合。

走一着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占領那個位置。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着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着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勝負規則

勝負

對局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本方算輸,對方贏:

1.己方的帥(將)被對方棋子將死或吃掉;

2.己方無子可走(被困斃);

3.己方對對方「長將」或「長捉」;

4.己方發出認輸請求;

5.有步時要求的,己方走棋超出步時限制;

6.有時間要求的,超過規定時間;

7.違反比賽規則。

和棋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為和棋:

1.雙方均無可能取勝的簡單局勢;

2.一方提議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

3.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覆三次,符合《棋例》中「不變作和」的有關規定;

4.符合自然限着的回合規定,即在連續60個回合中(也可根據比賽等級酌減),雙方都沒有吃過一個棋子。

記譜方法

介紹

下象棋的社區老大爺原圖鏈接來自東方體育 的圖片

中國象棋的記譜方法一般由四個字組成:

第1字是棋子的名稱。如「馬」或「車」。

第2字是棋子所在縱線的數碼。

第3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前走用「進」或「上」,向後走用「退」或「下」。

第4字是棋子進退的格數,或者到達縱線的數碼。

象棋布局

布局是一局棋的開始階段,是全盤的基礎,就象軍事戰爭的排兵布陣一樣,又稱開局。它對中局形勢的形成和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直接決定雙方的勝負。因此雙方都盡力爭取在布局階段即取得有利的形勢。

布局與中局的劃分並無明確的界限和具體的規定,布局一般在10-15回合左右結束並轉入中局。

象棋布局在全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是高水平棋手之間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布局的鑽研程度。六、七十年代,一代宗師胡榮華在布局領域不斷推陳出新,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與其時代局限性有關。當今的布局已經達到了相當的廣度和深度,目前正向高、精、深、微的方向發展。

布局定式是歷代名家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總結了布局階段一定回合內着法明顯的合理性。下表是時下主要流行的布局:

順手炮 順炮直車對橫車 順炮直車對緩開車 順炮橫車對直車 順炮緩開車對直車
中炮對屏風馬 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 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高車保馬 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左馬盤河 中炮過河車對棄馬陷車 中炮直車七路馬對屏風馬
中炮進三兵對屏風馬挺3卒 中炮直橫車對屏風馬兩頭蛇 中炮直車邊馬對屏風馬挺7卒 中炮橫車七路馬對屏風馬 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
中炮對三步虎及列手炮 中炮進三兵對三步虎 中炮進三兵對三步虎半途列炮 中炮進七兵的三步虎 中炮對左炮封車轉列炮
中炮對反宮馬 中炮進七兵對反宮馬 中炮進三兵對反宮馬 中炮對反宮馬挺7卒 中炮邊馬對反宮馬挺7卒 五六炮正馬對反宮馬
中炮橫車對反宮馬 中炮緩開車對反宮馬
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右中炮對卒底炮飛右象 仙人指路右中炮對卒底炮飛左象 仙人指路右中炮對卒底炮正馬 仙人指路對卒底炮轉順炮 仙人指路對卒底炮轉列炮
仙人指路右正馬對卒底炮沖3卒 對兵局 仙人指路對順手象 仙人指路對起馬
飛相局 飛相對左中炮 飛相對左炮過宮 飛相對右士角炮 飛相對右正馬
其他布局 過宮炮 士角炮 起馬對挺卒

對一個初學者來說,能多掌握一些布局套路是必要的。不過棋的勝負主要是由整體實力的強弱來決定的,如果只是沉迷於布局套路,往往會走入歧路,影響水平的提高。學習象棋布局,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先少而精,加深理解與體會,再逐步拓寬布局面,這樣才能較快地掌握布局要領。學習布局切忌人云亦云,死記硬背,應多動腦。

重要賽事

全國象棋甲級聯賽

五羊杯全國冠軍邀請賽

全國象棋錦標賽(團體)

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

全國象棋等級賽

全國象棋排位賽

BGN世界象棋賽

價值意義

中國象棋,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其本身更具有文化特徵和教育功能。

象棋是極嚴密的邏輯思維,每動一子都可能影響全盤局勢和應變機會,充滿了思維辯證哲學。如一昧進攻往往收效甚微,防守反擊卻能收穫奇效,這一點在《梅花譜》中尤為明顯,後手屏風馬陣型工整可破先手中炮。

象棋是最好的智力體操,其總體思路或行棋落子,都是複雜綜合的心智活動。人們往往忽視它的教育啟智功能和對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用。

象棋可培養人良好的意志品質。其比賽規則的「摸子走子,落子無悔」,就要求弈棋者通盤慎重,作決定要果斷。舉棋不定是缺乏自信心和果斷性的表現。悔棋是棋品和規則所不容許的,是出爾反爾沒有定見的表現。

象棋可培養良好的記憶力和空間想象力。棋藝提高到一定階段,常可見下盲棋,即只用口說着法而不見棋秤與棋子。著名象棋宗師胡榮華就曾創盲目1對14人的記錄。棋藝與記憶及想象之關係極為密切,沒有人棋藝高而心智差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象棋古籍

宋元時期 《單騎見虜》 《棋經論

明代 《夢入神機》 《自出洞來無敵手》 《金鵬秘訣》 《金鵬十八變

橘中秘》 《金滕七着》 《百變象棋譜

清代 《梅花譜》 《心武殘篇》 《淵深海闊》 《竹香齋

百局象棋譜》 《爛柯神機》 《梅花泉》 《韜元機略

著名棋手

近現代中國著名象棋棋手

巴吉人 王浩然 周煥文 張錦榮 彭述聖 林弈仙 邵次明 張錦榮 林弈仙 鍾珍
黃松軒 馮敬如 盧輝 吳淞亭 李慶全 孟文軒 那健庭 吳淞亭 孟文軒 傅榮年
王羽屏 張雄飛 周德裕 張德魁 羅天揚 竇國柱 朱劍秋 張德魁 竇國柱 董文淵
李武尚 張毓英 邵次明 沈志弈 賈題韜 錢夢吾 林榮興 沈志弈 錢夢吾 朱明華
劉憶慈 謝小然 楊官璘 陳松順 王嘉良 孟立國 李義庭 陳松順 孟立國 徐天利
柳大華 李來群 呂欽 徐天紅 趙國榮 許銀川 陶漢明 徐天紅 許銀川 洪智
蔣川 孫勇征 王天一 謝靖 鄭惟桐 林宏敏 葛維蒲 謝靖 林宏敏 萬春林
莊玉庭 卜風波 閻文清 張強 許國義 黎德志 苗永鵬 張強 黎德志 李鴻嘉
王斌 謝思明 高華 單霞麗 胡明 王琳娜 金海英


視頻

中國象棋相關視頻

中國象棋之歷史概述
中國象棋的起源和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