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岭
仙霞岭绵亘在浙、闽茫茫群山之间。1000多年前黄巢起义军入闽,沿仙霞岭开山伐道700里,成为当今著名的仙霞古道。并设仙霞关、枫岭关等九处。仙霞关被誉为“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此关地处浙闽赣三省交通要冲,《东舆纪要》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尚有古代练兵场、四道关门、石砌古道和“冲天苑”等古迹。现存古道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重筑,迂回曲折,盘24曲,历360级。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在石道上踯躅咏叹,仅南宋一代就有许多诗坛杰出人物,如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所以仙霞古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商旅之途,还是一条“宋诗之路”。岭北有戴笠故居,戴笠亲自设计,建筑结构奇特,机关设置巧妙。岭南的廿八都古镇[1]是浙江省排名第一的历史文化名镇,保存着明清两代遗留的古建筑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仙霞关和仙霞古道均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仙霞岭位于浙江省境西南部,江山县西南。仙霞岭山脉由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东北延伸而成,再向东北延续则称天台山脉。仙霞岭山脉地势高峻,中山广布,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为中生代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岩性坚硬,节理发育,侵蚀后常成陡崖峭壁。仙霞岭山势险要,自古以来为浙、闽要冲。有黄巢起义军进军福建时所辟山路。岭上仙霞关有360级,28曲,长10公里,崇峻雄伟,夙称天险。仙霞岭山岭重叠,北有窑岭,南有茶岭、小竿岭、大竿岭、梨岭,与仙霞岭合称六岭。六岭之险皆在几十公里中,历史上为军事要地,古时设关隘五处:安民关、二度关、木城关、黄坞关、六石关,与仙霞关合称六大关。
地理位置
位于浙江省境西南部,江山县西南。仙霞岭山脉由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东北延伸而成,再向东北延续则称天台山脉。
自然资源
仙霞岭古道。仙霞岭海拔1413米,是仙霞山脉的主峰。如果从飞机上看,仙霞山脉群峰连绵,危崖密布,山中有山,无路可寻。据说,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战马被这片山脉和险道惊吓住,只能返回,使这一带免遭扫荡。 一道山峦间踏上仙霞岭,岭上古木参天,层林接岫。石板小路镶嵌在没有任何岔道的山坳间。那山真是静啊!鞋底踩在石板上发出“啪、啪”的脆响,竟震得山谷里久久回荡。这声音应该和1100多年前没有两样,它使人猛然间从现实中抽身,跟着它去倾听远去的脚步声。
有关仙霞关的险要,历代诗人都有描绘。郁达夫曾在《仙霞纪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今天仙霞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然而走过险关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震撼于起义军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选择。当他们将投向深山的选择付诸行动时,求生升华为悲壮,绝望升华为伟大。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绝不缺少这样的心理潜质。我们在倾听历史脚步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
名胜古迹
绝壁千层
仙霞岭五步一湾,三步一岩,山中有山,绝壁千层。在高360级,长10公里的攀山路上,竟有28道弯。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最狭处不到1米,仅能一马通行。最宽处却有五六米,能通一列横队。在崎岖山路边,不时能看到当年战马饮水的山泉池和起义军部队饮水的小水井。一棵据说是当年黄巢缠马的槠树,历经沧桑依然挺拔。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峰顶南北的4道仙霞关。它们建在两山陡壁之隘口,就像万里长城的一段,高三四米,宽二三米,那墙足有5米厚。险关中间有两道石门,遇有敌情,石门一封,插翅难飞。仙霞关[2]筑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屏障,黄巢起义军靠着这条前无古人的古道和一道道险关,进入了福建。从此仙霞岭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元大臣陆秀夫把持险关,狙击元军。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也在此守住了胜利。
视频
仙霞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浙南小镇廿八都,腾讯网,2019-01-26
- ↑ 仙霞关,唐末黄巢起义遗址,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搜狐,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