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通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通河[1] 古名益退河依禿河易屯河伊敦河,皆為滿語音譯,意為「洪大洶湧粗獷的河」。是中國吉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為第二松花江支流飲馬河的最大支流。河長342.5千米,流域面積8440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3‰。

流域概況

源于吉林省之伊通滿族自治縣東南部的河源鎮大醬缸村青頂子山北麓,向西北流經壽山水庫東豐縣那丹伯鎮、伊通營城子鎮、縣城伊通鎮,至馬鞍鎮轉北流,進入長春市轄區,伊通河自南向北穿過長春市轄區東部,至農安縣開安鎮新開河進入農安縣境內,至縣城農安鎮轉東北流,至德惠市郭家鎮康家村以西成為農安德惠兩縣市的界河,蜿蜒流至農安縣靠山鎮東南匯入飲馬河

水文概況

伊通河流域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風大幹燥,夏季溫熱多餘,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漫長。年均氣溫4.6℃多年平均風速3.3米每秒,多東南風。 兩岸地勢低平,一般洪水期間河寬70米至100米,大洪水期河寬110米至3000米。主要支流有伊丹河新凱河太平溝新立溝。汛期經常泛濫成災。1985年8月,伊通河洪水在長春市區段沖毀道路26萬平方米,衝垮房屋1300多間,45個工廠停工,全市受災人口1.79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49萬元。最近一次具有破壞性的大規模洪水發生在2010年夏季。

流域的平均/年降水量608.6毫米,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均蒸發量598.6毫米。河流封凍期為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140天以上。流域年均徑流量4.97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31.7萬噸。新立城水庫以下河段劣Ⅴ類水質占86.2%。

歷史演變

  • 遠於南北朝的時期,夫余族在河岸上修建了王城。
  • 清代康熙二十年(1682年),清政府為抵禦沙俄侵犯黑龍江流域,於是開通了伊通河航道,糧草輜重通過水路運輸到東遼河小城子,通過陸路轉運到伊通河下水,裝入三丈五尺長的小船北運,把遼河松花江黑龍江連接起來。
  • 道光年間,伊通河河水大減,規模航運就此中斷。
  • 進入二十世紀初,長春設治後伊通河航運又逐漸興起,彼時從長春乘船可達哈爾濱吉林,長春府時期有刁家渡口等十幾處停靠地,但由於上游植被遭破壞及氣象的變化,伊通河流量減少,已不能航行大船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河水變淺,伊通河航運業結束。

河道治理

該河是流經吉林省長春市城區的唯一河流,流經長度15.08千米。為長春市伊通河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屬於水利系統副廳級事業單位

  • 1985年洪災後,長春市加快了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設,現長春城區堤防總長達31.5千米,並建成排澇站8座,穿堤涵洞15處,構成了長春市可靠的防洪保障,又形成了從南環城路黑嘴子大橋至東大橋的帶狀公園
  • 2016年開始建設的南溪濕地公園,南起繞城高速公路橋,北至南環城路黑嘴子大橋,南北距離3km,河道長4.78km,占地3.1平方千米,投資34.5億元。其中建築面積19413平米,鋪裝面積210750平米,綠化面積1991555平米,水體面積798282平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