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凝固汽油弹

凝固汽油弹
图片来自ettoday

凝固汽油弹napalm),亦称烧夷弹,是几种武器用途的可燃液体之总称,大多以胶状汽油为主成份。“napalm”指的是凝固汽油弹中用来与汽油混合以产生胶质燃剂的黏稠剂成份。此词是由它的研发者——路易·菲塞(Louis Frederick Fieser)所领导的哈佛大学化学家团队所命名,是naphthenic(环烷酸[1] )与palmitic acid(棕榈酸)的铝盐的混成词,制造凝固汽油弹时会将这两种成份加入可燃物质使其胶质化。

凝固汽油弹早期主要被用来攻击建筑物,之后演变为对人员杀伤用武器,其主要通过黏附在人员表面持续燃烧来造成伤害。

目录

军事应用

第一次使用是在1944年3月6日,美国空军空袭柏林。

美国与其他同盟国军队使用凝固汽油弹黏稠剂,用来改善喷火器与炸弹的可燃液体成份。他们进一步提出此黏稠剂与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让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速率燃烧并附著在物体之上。燃烧汽油弹另外一个实用但危险的效果,是它会“急速消耗附近空气中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进而造成邻近的生物窒息,通常用于大吨数炸弹时会发生此效应。

凝固汽油弹在朝鲜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当时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掌握着几乎整个朝鲜半岛的制空权。

凝固汽油在越南战争中达到了顶峰,美军在1963年至1973年十年间投下了38万8千吨凝固汽油弹。而各类凝固汽油武器用于各种用途,包括摧毁部队人员、装甲车辆、建筑物、丛林,乃至铁路隧道。凝固汽油除了对敌人造成物理伤害外,还会造成心理创伤。

国际法规

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三议定书第二条:

  • 1.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以平民居民、个别居民或平民目的物作为燃烧武器攻击的目标。
  • 2.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以空投燃烧武器攻击位于平民集聚地区内的任何军事目标。
  • 3.进一步禁止以空投燃烧武器以外的燃烧武器攻击位于平民集聚地区内的任何军事目标, 除非该军事目标与平民集聚点明显区分或隔离,并已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便使燃烧的效果仅限于军事目标,同时避免并在任何情况下尽量减少平民生命的意外伤亡和平民目的物的破坏。
  • 4.禁止以森林或其他种类的植被作为燃烧武器的攻击目标,但当这种自然环境被用来掩蔽、隐藏或伪装战斗人员或其他军事目标,或它们本身即军事目标时,则不在此限。

国际法并没有禁止使用凝固汽油攻击军事目标,但用凝固汽油弹攻击平民是被绝对禁止的。(用任何武器直接攻击平民都是被国际法规所禁止的)

发展历程

人类在战争中使用火焰已有很长一段历史,譬如古希腊时期的希腊火便已经开始使用燃油作为燃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德国人首先设计为步兵可携式燃烧武器;战争后期,双方各自研发出各式各样的喷火器

早期的流质燃剂容易喷溅又难以附著在目标物上,难达到集中杀伤的目的。美国发现改用胶状汽油(gasoline gel)可以提升喷火器的射程与效用,但是制造胶状汽油须使用大量的天然橡胶,但天然橡胶不仅价格昂贵、产量较低,且在二战初期,日军占领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后,同盟国的橡胶来源基本上被切断。

天然橡胶的各种缺点引起了杜邦标准石油公司哈佛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的注意,他们经过大量的努力后研发出能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合成橡胶,并且可以用于汽车轮胎、坦克履带和雨衣等各种用途。1942年,哈佛大学美军化学部队(U.S. Chemical Warfare Service)路易教授(Louis Fieser)领导的团队首先研发出可应用于合成橡胶的凝固汽油。并在1942年4月中旬,他们又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棕色干燥粉末,粉末本身并不具有粘性,但与汽油混合后就变得极度粘稠与易燃。路易教授的一个同事建议在凝固汽油中加入,可增强凝固汽油的杀伤性,使凝固汽油会渗入肌肤,并继续燃烧,造成更加严重的烧伤。

1965年至1969年,陶氏化学公司美军量产了凝固汽油-B(napalm-B),以聚苯乙烯为粘稠剂。但当凝固汽油-B的巨大伤害性被媒体报道后,陶氏化学便迅速停止了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凝固汽油-B成为了越南战争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环烷酸,airiti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