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单足龙亚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单足龙亚科
图片来自epalaeontology

单足龙亚科学名:Elmisaurinae)是近颌龙科恐龙的一科,体型较大、前肢较长、具有头冠。

偷蛋龙下目之中,单足龙亚科比早期的偷蛋龙类还要先进,例如尾羽龙;但与偷蛋龙亚科相比,单足龙亚科则较为原始。单足龙亚科的最独特处是其头部特征。

单足龙亚科的口鼻部长而特化、上下距离较窄,有延长的齿骨、下颌联合;而偷蛋龙亚科的口鼻部则较短。

已知最古老的化石,仅发现身体骨骼部分,后肢修长,脚踝骨头愈合(类似拟鸟龙,拟鸟龙可能也属于此亚科),尾部相当短,可能具有尾纵骨(类似天青石龙[1]。单足龙亚科的整体外形可能类似现代澳洲鸵鸟

分类

长期以来,偷蛋龙科的内部分类仍有争议。大部分研究将偷蛋龙类分为:近颌龙科、偷蛋龙科,而偷蛋龙科再分成:雌驼龙亚科、偷蛋龙亚科;雌驼龙亚科的体型较小、前肢较短、缺乏头冠,偷蛋龙亚科的体型较大、前肢较长、具有头冠。某些较原始物种被归类于近颌龙科,以区别于更进阶型的偷蛋龙科。

近年的种系发生学研究提出不同结果,许多近颌龙科的物种,其实亲缘关系较接近于有头冠的偷蛋龙科。近颌龙本身被改归类于偷蛋龙科的单足龙亚科,而近颌龙科不被认为是有效分类单元,所属物种多被归类于单足龙亚科。根据目前分类法,偷蛋龙科包含两个亚科︰偷蛋龙亚科、单足龙亚科。

在单足龙亚科内,目前只有二到六个种被古生物学家所普遍承认。随者近年的新发现与新理论,可能高达10个种。近颌龙科过去有非常混淆的分类历史,这些混淆主要来自于第一个被叙述的纤手龙属。因为大部分近颌龙科的化石保存状态并不良好,进而导致鉴定上的错误,而纤手龙的不同标本与不同骨头在过去曾被归类于许多不同的种。举例而言,Macrophalangia的脚部化石与纤瘦纤手龙的化石都发现于相同年代的同一地层,后来发现的手部与脚部化石,证实Macrophalangia与纤瘦纤手龙的相同动物。

;而近年发现的部分头骨、手部、脚部化石,证实纤手龙与近颌龙也可能是同种动物。

单足龙亚科目前包含三个属、六个种。然而,因为文雅单足龙与纤手龙都被发现于北美洲的同一地点,而离亚洲的稀罕单足龙非常远,所以某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文雅单足龙是纤手龙的一个异名。亚洲近颌龙属起初被列于近颌龙科,但它们可能更为原始,分类位置位于近颌龙超科之内,而不属于单足龙亚科与偷蛋龙亚科[2]。此外,Maryańska、Osmólska、与Wołsan等人认为有尾综骨的偷蛋龙类天青石龙,属于单足龙亚科[3]。在2010年的ㄧ个研究,则提出体型巨大的巨盗龙也属于偷蛋龙科[4]

单足龙亚科包含以下各种:

  • 纤瘦纤手龙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第一个被发现的单足龙亚科恐龙。起初仅有两个手部与一个部份前臂被叙述。许多后来被命名的种都曾被认为是这个种,包含只发现脚部的Macrophalangia canadensis
  • 斯氏纤手龙Chirostenotes sternbergi):是种更为修长的单足龙亚科恐龙。有些科学家认为文雅单足龙与斯氏纤手龙是同一种动物,因为它们的体型都比纤瘦纤手龙更为修长、更小。斯氏纤手龙也有可能代表不同性别、较大个体的纤瘦纤手龙。
  • 斯氏纤手龙的未命名种(Chirostenotes sp.):一个可能的新种。化石被发现于蒙大拿州,由一个部份下颌所构成。化石已经被鉴定,但还没有被命名。
  • 文雅单足龙Elmisaurus elegans):较小的加拿大物种。起初被叙述成似鸟龙的一个种。它们可能与与斯氏纤手龙是同一种动物。
  • Triebold的单足龙亚科标本:一个不出名的可能新属或新种。化石被发现于南达科他州,目前已有两个保存状态极佳的标本。这些标本原本由私人收藏家所有,而且被拿出来拍卖,并被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所买下来。这些标本显然是种大型物种,有保存良好的头颅骨,以及类似偷蛋龙科的冠饰。目前正等待公布正式叙述当中。

除了上述三个属、六个种,以下物种也可能属于单足龙亚科︰

  • 奇特拟鸟龙Avimimus portentosus):充满谜题的偷蛋龙类,常被认为是原始偷蛋龙类。化石发现于蒙古国耐梅盖特组(Nemegt Formation)。
  • 拟鸟龙的未命名标本(Avimimus sp.):还没命名的第二物种发现蒙古国的Iren Debasu组地层,年代更早。
  • 可能属于拟鸟龙的未命名标本(Avimimus? sp.):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恐龙公园组(Dinosaur Park Formation)与斯科勒德组(Scollard Formation)地层,可能是拟鸟龙的第三个种[5]


参考文献

  1. (英文)Barsbold, R.; Osmolska, H.; Watabe, M.; Currie, P. J.; Tsogtbaatar, K. New oviraptoro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Mongolia: The first dinosaur with a pygostyl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0, 45 (2): 97–106. 
  2. (英文)Currie, P.J.; Godfrey, S.J.; Nesov, L.A. New caenagnathid (Dinosauria: Theropoda) specimen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and As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4, 30: 2255–2272. 
  3. (英文)Maryańska, T.; Osmólska, H.; Wołsan, M. Avialan status for Oviraptor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2, 47 (1): 97–116. 
  4. (英文)Nicholas R. Longrich, Philip J. Currie, Dong Zhi-Ming. 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alaeontology. 2010, 53 (5): 945–960. doi:10.1111/j.1475-4983.2010.00968.x. 
  5. (英文)Ryan, Currie; Russell. New material of Avimimus portentosus (Theropoda) from the Iren Debasu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Erenho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3): 95A.  已忽略未知参数|author-separator=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