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瑞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瑞鳖(学名:Palea steindachneri)是鳖科、山瑞鳖属动物。外形与俗称“甲鱼”

山瑞鳖原图链接

的中华鳖十分相似,呈圆形,但体形稍大,而且较为肥厚。山瑞鳖头部较大,呈圆锥形,为乌黑色或黑绿色,吻部向前突出,并形成管状吻突,鼻孔开口于吻突端,常见它露出水面进行呼吸,眼睛在头部的侧上缘。皮肤柔软而粗糙,没有龟那样的角质盾片。颈部较长,颈的基部两侧和背甲的前沿各有一团肉质鼓钉状突起的大瘰粒,背盘前缘有一排粗大的凸粒,可以与中华鳖相区别。身体较厚,背、腹两面是由骨板包着的,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背面深绿色,上有黑斑;身体腹面白色,布满黑斑。甲的周围有宽而肥厚的革质皮膜,恰似短裙,所以叫做裙边。四肢扁平,后缘薄,似桨状,也是乌黑色或黑绿色,趾间有发达的蹼,都具3爪,适于在水中游泳和潜水。雄性的尾巴狭而长,可超出裙边,雌性尾宽而短,据此可以区分它的性别。 山瑞鳖主要生活于山区的江河山涧溪流水塘中,尤喜栖于清澈流动的山涧溪流中。常到岸边和湿地觅食,肉食性,以软体动物、蛙类、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也吃动物尸体和水草等。白天喜欢在岸边晒太阳。原产于中国和越南毛里求斯美国(夏威夷群岛)有引种。

中文学名

山瑞鳖

鳖科

拉丁学名

Palea steindachneri

亚 科

鳖亚科

别 称

山瑞,瑞鱼,甲鱼,团鱼,王八,鳖

山瑞鳖属

动物界

山瑞鳖

脊索动物门

亚 种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英文名

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

爬行纲

保护级别 濒危(EN) IUCN标准
亚 纲

无孔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Siebenrock,1906

龟鳖目

同义学名

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1906

亚 目

隐颈龟亚目

同义学名

Aspidonectes californiana Rivers 1889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背盘长118.5-315毫米,宽97.5-255毫米,长卵圆形。其前缘平直,后缘圆。

头较大,头背皮肤光滑;头前部瘦削,吻端尖出,形成吻突,吻突长8.5-9.0毫米,约与最大眶径相等。鼻孔开口于吻突顶端。眼小,眶间距小于眶径。眶径9.5毫米。上颚突出于下颚,两颚均具肉质唇。上颚两侧唇分列,中间裂开,可见其喙。颚缘宽厚的肉质唇分别向上下翻褶。颈长,颈基两侧具大而密集的瘰粒。

背盘表面覆以革质皮肤,前缘向后翻褶,形成一发达的缘嵴,其上有一列大而突起的瘰粒。背盘中央有纵嵴,从前端伸展至骨质背板的后缘,其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结节。在背盘后缘的结节大而密,且结节的末端向后尖出。

腹部表面光滑。各腹板退化,上腹板呈长条形,在呈锐角的内腹板前相切;内腹板的两侧支向后尖出;剑腹板下角较圆,腹部可有胼胝体4-6个。

尾短。雄性尾基粗,尾尖超出裙边,泄殖肛孔近尾瑞。背橄榄色或棕橄榄色,腹部肉色,有不规则的污斑。

另见两件活体稚山瑞鳖,背盘长约49.0毫米,宽46.5毫米,呈卵圆形,后缘较宽,脊棱明显;背盘表面及棱上瘰粒密集,排列成纵行并与体轴平行。背盘前缘有一列大瘰粒,其后有2-3排小结节。体背黄橄榄色,一稚鳖有棕黑色的小圆斑,9枚,1枚位于脊部,8枚分列于两侧。另一稚鳖斑点不显。稚鳖自头顶开始,有一呈倒V型黄橄榄色斑,并向颈部扩展。其前端有一棕黄色横斑,向两侧达颞部。腹部均为肉色,脐孔已不显。

山瑞鳖原图链接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越南毛里求斯美国(夏威夷群岛)有引种。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海南、香港、台湾等省,其中以广西西部地区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山瑞鳖白天多栖息在山涧、水沟、河道、浅滩、池塘草丛的沙泥中;在人工养殖情况下,白天它也喜欢钻入泥沙,所以人们也叫它沙鳖。山瑞鳖是变温动物,当温度下降到12℃时,便蜇伏在沙泥或石头底下进入冬眠状态。当翌春温度回升到18-20℃时,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山瑞鳖,的最适温度是25-32℃。在最适温度期间,山瑞鳖摄食最旺盛。水温高于37-38℃就有热死的危险。

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它吃小鱼小虾昆虫蠕虫等;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它善食福寿螺肉田螺肉蜗牛肉蚌肉鱼肉、动物下脚料及蚯蚓蝇蛆等。山瑞鳖一般都在晚上大量摄食,投喂量一般是它体重的5-8%。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山瑞鳖性成熟年龄在3年以上,体重一般为1.5千克。山瑞鳖属卵生动物,在中国广西、广东等省每年5-10月是山瑞鳖的产卵季节,产卵旺盛期在6-7月。当水温达20℃以上时,山瑞鳖开始发情交配,交配时要求池水深度在50厘米以上,否则不交配,交配后15-20天开始产卵,山瑞鳖产卵一般是在雨过天晴的傍晚爬上河滩,在岸边寻找潮湿疏松的沙土地带挖窝产卵。每年每只雌山瑞鳖产卵1-2次,个别的产3次,每次产卵5-15枚,大的个体每次可产卵20多枚。山瑞鳖卵白色,呈圆形,直径15-20毫米,重10-13克,受精后的卵在动物极有一个白色亮区,直径为4-7毫米,如果卵产出3-5天后没有白色亮区出现,说明卵没有受精。

人工繁殖

养殖池的建造

山瑞鳖养殖池可根据养殖形式的不同需要而设置,常分室外精养池、室外混养池和室内养殖池三种类型。室外精养池是单养山瑞鳖而不混养鱼虾类的池,可以是土池,也可用水泥砌筑。面积一般在十几平方米至半亩,深度0.5-1.0米。

室外混养池即山瑞鳖和鱼混养的池,可利用一般的养鱼池,大小不限。

室内养殖池也叫家庭养殖池,池的大小由1-2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不等,池深0.5-1.0米。池的一端要比另一端低15-20厘米,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2,池底铺上10厘米厚的沙层,池水最深处为15-20厘米,池内壁最好贴瓷砖。池顶边沿向池中央伸出10-15厘米的檐,以防山瑞鳖爬出逃跑。

山瑞鳖喜欢安静、清洁,无论室内、室外池都要建在环境比较安静、水源方便、无洪涝灾害的地方,以便及时冲洗养殖池,更换新水,养殖池一定要设置山瑞鳖上岸休息的地方,并做好防逃围墙。

亲山瑞鳖的选择 亲山瑞鳖可以从外贸收购部门或市场上采购获得,有条件的可自己捕捉,选购时,选择体格健壮,无病无伤,一触及其头,四肢能迅速缩入甲内,并且腹甲无红、白斑,颈不粗大,四肢不断缺的个体,重量在1.5-2千克,雌雄比例以1:1或2:1为好。

雌雄山瑞鳖的区分 成熟后的雌雄山瑞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区分开来。雌山瑞鳖尾短不露出裙边,后脚间距宽,躯体较厚;而雄山瑞鳖尾长,尾端露出裙边,后脚间距窄,躯体较薄。

亲山瑞鳖的培育 采购回的亲山瑞鳖应该放到亲山瑞鳖池加强培育。亲山瑞鳖池以设在室外为好,面积0.2-1亩,并附带一块相当宽大的陆地,陆地上放些潮湿的细沙土,并且经常淋水,沙土面积根据雌山瑞鳖数量而定,一般每2只雌山瑞鳖配一萨方米沙土,亲山瑞鳖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放养一只,雌雄比1:1或2:1。 培育亲山瑞鳖可多投喂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性饵料,如蚌肉、螺肉、蚯蚓、昆虫等,每日投喂量为山瑞鳖体重的5-10%,并视其吃食情况随时增减,每日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不要投喂腐烂发臭的饵料。在培育亲山瑞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工作。由于给山瑞鳖投喂的是动物性饵料,水容易变臭,应及时更换新水,小水体养殖最好每隔1-2天冲换1次新水。

山瑞鳖容易逃跑,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牢固,此外还要作好防偷防敌害工作。到产卵季节时,要清扫产卵场,翻松沙土,喷淋适量水,给亲山瑞鳖创造良好的产卵环境。 产卵 到了产卵季节,山瑞鳖白行爬到产卵场挖窝产卵。一般在夜间产翅,因而每天早晨8-9点钟以前饲养人员就应赶到产 。

卵场查看卵窝,发现沙土被翻松并有山瑞鳖爪刨的痕迹,即卵窝,应在此作上记号,并防止其他山瑞鳖再来此处挖窝产卵,防止办法是在此盖上一块砖瓦。对刚产下的卵不要搬动,因为这时卵子胚胎尚未固定,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不易辨认,需过3天再来挖卵,并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里排好,搬进室内孵化。

人工孵化 孵化箱可由木板做成,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箱底留漏水孔数个,箱内铺10厘米厚的细沙,把收到的受精卵一个个依次排在沙上,间距2-3厘米,白色的动物极朝上,放一层卵后上面盖一层2厘米厚的细沙,一箱可放2-3层,装好箱后就可移到室内孵化。

装好卵的孵化箱移到室内后,要放在通风透气透光,不受等敌害侵害的地方。整个孵化期温度控制在25-32℃,湿度在80-85%左右,这样经过80左右便可孵出。

刚孵出的稚山瑞鳖重6-7克,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不吃食可让它在沙箱内自由爬行,两天后拣起放到光滑的玻璃缸或塑料盒内饲养,口径为40厘米的塑料盒可放稚山瑞20只,盒内放水2厘米,让稚山瑞鳖露出头来呼吸。

养殖技术

稚鳖饲养

稚山瑞鳖由于比较娇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差,要特别用心护理。

山瑞鳖原图链接


饲养池:饲养池不宜过大,一般2-3个平方米即可,长2-3米、宽1-1.5米、高30-40厘米,池底及四周铺贴白色瓷砖。放水量根据稚山瑞鳖的大小逐步加深,开始先放入2-3厘米水,等稚山瑞鳖长到10克以上,可加深到5-10厘米。水不能过多,过深稚山瑞鳖上下呼吸困难,消耗体力过大甚至闷死。为了让稚山瑞鳖更好地休息,可在池内放些水葫芦作附着物。稚山瑞鳖池也可以用面盒、塑料盒或水秧箱代替,要求排灌方便池底光滑即可。 饵料:稚山瑞鳖消化能力较弱,不要喂食油脂多而又坚硬的食物,应喂食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喂量按其体重的3-5%即可。 水质:喂食动物性饵料水易坏,最少每天要换-次清水,最好用缓流水养殖,换水时水温差不宜超过5℃,换水时不要大力冲击,最好慢慢放出,缓缓流入。 防晒防雨淋:稚山瑞鳖池上搭棚遮荫,防止强阳光照晒;太阳不太强的春秋,每天要日晒1-2小时。大雨来临前要盖好,不要让暴雨直冲养殖池。 防逃防敌害:稚山瑞鳖也有逃跑的习性,所以池壁要光滑,最好向内出檐,防止打叠越池逃跑,洪水到来时要防止洪水直冲池内,平时常查进出水口是否有逃跑的可能。稚山瑞鳖幼嫩,敌害侵袭较多,如等都会偷吃它,必须及时清除敌害。 越冬:冬季寒冷,稚山瑞鳖易被冻死,最好没置温室或在池内加温,温度保持在20℃以上,投喂适量饵料,并保持水质清新,便可安全越冬。

幼鳖饲养

越冬后的稚山瑞鳖进入了幼山瑞鳖阶段,它的抗病力比较强了,可放在较大的饲养池,面积可以几十乎方米,水深30-50厘米,留出-定的陆地让它上岸休息。这-时期山瑞鳖摄食量大了,必须提供足够的饵料,可以适当搭配适量的植物性饵料如煮熟的玉米、红薯、南瓜等。每日喂量为山瑞鳖体重的8%-10%。放养密度每平方米40-50只,其他管理同稚山瑞鳖。

成鳖饲养

第3年的山瑞鳖个体达到3200克以上,生活力更强了,可进行大塘养殖和室内养殖。

大塘养殖

适宜山瑞鳖的生长繁殖,投资少,省工省力。大塘养殖按养殖方式又分为混养和单养。

混养指鱼、山瑞鳖混养,以鱼为宅,每亩搭养150-200只山瑞鳖,在不投饵或少投饵的情况下养殖,但是这种塘要求具备年终能干塘捕捉山瑞鳖,具有防逃设施,具-定面积的产卵场地或上岸休息场地。这样山瑞鳖可以在鱼塘中捕捉-些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为食。放养的家苗鱼规格要大,山瑞鳖捉不到家鱼,二者和睦共处。

单养指以山瑞鳖为主,也可以搭配适量饲养泥鳅福寿螺田螺等。每亩放山瑞鳖500-600只。这样的池塘要求具备防逃设施、排灌方便、有-定面积休息场地,池水深80-100厘米,池堤高出水面40-50厘米,在池塘边设有饵料台。

室内养殖

室内养殖是农户或城市居民在自己家里设置的养殖池,大小不等,大者十几平方米,小者-两个平方米,池高80-100厘米,池底放10厘米的粗沙,池内放水20-30厘米深,放养密度每乎方米放5-8只。这样的池要求能防逃、水源方便,能及时冲换新水。以投喂商品性饲料为主。

饲养管理

无论室外养殖,还是室内养殖,饲养管理都有-些共同问题和措施。

第一.山瑞鳖饵料的质和量问题,饵料台设在固定的地方最好水淹没3-5厘米。每日早晚各喂-次,白天少喂,晚上多喂,每天投喂量约为山瑞鳖体重的8-10%,但要求做到依山瑞鳖吃食量适当增减,饵料-定要新鲜,腐烂发臭的不要喂,吃剩变质的饵料要及时清除。

第二.水质问题。山瑞鳖主要吃动物性饵料,而动物性饵料残渣腐败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组织胺,对山瑞鳖有毒害作用。山瑞鳖大量饮用水后会中毒,严重时发病死亡,因此要经常冲换新水,夏天池最好每天冲换1-2次,以保持池水清新。

山瑞鳖原图链接


最后是病害防治问题,山瑞鳖抗病力较强,-般不易患病,但有时也会生病。常见的病有红斑病白斑病肿颈病等,这些病多是水质不良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饵料、腐烂变质的饵料引起的;如果患了细菌性的病,可以喂服适量抗菌素药,每公斤体重0.2克左右,连续5-6天;如果是皮肤病可以涂搽-些金霉素软膏。平时保持水质清新,不喂食腐败食物,就可以做到少生病或不生病。 [1]

种群现状

由于种种致危因素,在中国广西山瑞鳖野生种群逐年减少,只是偶有误捕发现。 野生山瑞鳖因分布不广,生长缓慢,繁殖力弱,致使产量有限,加之产区无计划滥捕,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开展山瑞鳖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国国内养殖较广泛,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均有养殖场分布,人工繁殖技术较成熟,已能繁殖出子二代,年繁殖量为1万 15万只。 [2]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0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3]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4]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5]

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2017年11月13日)。 [6]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保护措施

为保护野生山瑞鳖资源,中国广东省已建立了部关市乳源山瑞鳖县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市源城区龙潭口山瑞鳖自然保护区、连平县九潭山瑞鳖自然保护区以及连平县油溪山瑞鳖自然保护区。

保护建议

应充分利用各级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及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加强渔政管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大力发展人工驯养繁殖,尽快进行增殖放流试验,补充野生资源,禁止捕捉和出售野生山瑞鳖。

进行山瑞鳖野生资源调查,确定其分布及种群数量等生物学资料。

加强环境保护及环境优化治理。

濒危原因

由于在产地被肆意捕捉,造成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加上环境质量下降,柄息区域变小,栖息环境退化,自然资源枯竭。

视频

参考文献

  1. [杨成俊主编,农家致富药用动物养殖60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04,第275-283页]
  2. [史海涛,谢锋,何平编著,水中的保护动物大探秘 濒危的两栖爬行动物,海洋出版社,2017.01,第39页]
  3. |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4-12
  4. |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引用日期2020-04-12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引用日期2020-04-12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引用日期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