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干岩頭村位於中國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又稱澗岩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保存較完好的6個明清古建築院落,其中最大的一座(周家大院)建於清同治年間。

目錄

基本資料

干岩頭村坐落在三面青山的環抱之中,村後的群山疊綠鋪翠,一座座山巒連綿起伏,形狀極像鋸子,村子的左邊(北面)一座大山青石裸露着鋪下來,這青石猶如掛在板子上;村子的右邊是打鳥嶺和牛郎嶺兩座高聳的山峰,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兩座山峰就像朝陽的兩隻鳳凰;村子的前面是寬闊的稻田,有進水河和賢水河在村前匯合。整個村子就像坐落在一把太師椅上,明朝戶部尚書周希聖、晚清重臣周崇傅就是這座周家大院的驕傲,周崇傅用了四句話來形容干岩頭的地形與地勢:"左邊青石掛板,右邊雙鳳朝陽;門前二龍相匯,屋後鋸子朝天。"

境內有保存較完好的6個明清古建築院落,每個院落相隔200至300米,互不相通,自成一體。院落皆背倚青山、面臨小河,其中最大的一座院落是清同治年間任翰林院編修的周崇傅所建。建築結構大都為三進三廳,宏大嚴謹,寬敞明亮,飛檐斗拱,錯落有致,體現出濃烈的湖湘文化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文物價值。

另外,周家大院建築裝飾的雕繪技藝之精湛,歷史文化含量之豐富,民族氣息之濃烈,內容題材之廣泛,表現手法之豐富,無不讓人嘆為觀止[1]

干岩頭的古民居群由六個大型宅院組成,村口立有一碑,碑上「干岩翰林多頂子,明末清初留古績」格外醒目。據有關資料介紹,干岩頭古民居群是明代景泰(1450-1457年)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相繼建成。干岩頭村雖然不是統一布局設置,但建築風格卻非常相似,每個宅院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宅院的建式都是「一顆印」的結構形式,按一正兩排側(橫)或一正三排側(橫)屋的結構布局。六個院落中最有名的當屬「尚書府」,保存得最好的當屬周崇傅故居了。

尚書府為周希聖所建。周希聖(1551-1635年)生於干岩頭,中舉後授予四川成都華陽縣令。他為官清廉,秉公執法,因政績突出,最後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傳說尚書府是周希聖在任尚書期間修建的。房屋建築制式是重檐屋頂,顯示了主人不一般的地位和身份。如今的尚書府,只保存了門樓和一進舊堂屋,門樓上的「尚書府」匾額依然顯耀着歷史的光芒。

周崇傅是周希聖的第十五代孫。他生於1830年,卒於1892年,系清末湘軍負責後勤給養的主要將領之一。光緒八年之後,隨左宗棠出鎮兩江整飭綱,「處鹽場腥膻之區,絲毫無所沾染」,可見其為政清廉。其故居是周崇傅回永州時開始修建的。宅院坐西朝東,結構四進正屋,北邊是三排側(橫)三棟屋,南邊是二排側(橫)三棟屋和花園,正大門樓上有一對聯:「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淵媚。」道出了該院落的文化底蘊。

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區富家橋鎮千岩頭村,是一處古民居群落,具備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較好的開發前景,自2000年以來國家、省級旅遊文物部門多次來這裡考察,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第八批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周家大院」獲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號。是全體永州人民的驕傲。

周家大院始建於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6年),建成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後裔於明中期遷移至此生息繁衍,歷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典型地體現古代建築的「風水」思想:大院三面環山,前景開闊。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時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狀分布,規模龐大,由六個院落組成[2],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從整體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渾然一體,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可與喬家大院比美。

據說是著名文化學者周敦頤之子周壽之後所建。其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永州,最先在此建成老屋,後由周希聖致仕回籍後建成尚書府,之後又由第十五代孫周崇傅重建。

視頻

干岩頭村 相關視頻

008湖南永州澗岩頭村——和合湘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