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江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江舟
出生 1961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 《走近画家——张江舟》
《中国画坛.60一代——张江舟卷》》

张江舟

男,1961年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定远

1986年毕业于中州大学美术系。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水墨》主编,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日中水墨合同展,

首届全国人物画展并获优秀奖,全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获国画家奖,

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展,水墨延伸--中国人物肖像作品展,

中国当代绘画展,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等。[1]

个人简介

张江舟,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定远。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文化部“群星奖”评委、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画家。

北京唐风美术馆特聘画家。

张江舟以创作时间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成果著称当代中国画坛。作品多以历史事件和现实人生为题,倡导艺术创作、精神性功能和现实文化意义。张江周范治斌等艺术家在绘画探索道路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崇尚崇高、壮美、圣洁、博大的大美境界,其作品《热血12.9—北平12.9学生运动》、《高地》、《血祭》、《逝》、《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以壮阔的精神气象,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当代特征,实践着提升人类品质、抚慰人类灵魂、塑造人类理想的推动性功能。《边地风情》系列作品是张江舟艺术实践中的另类成果,画面中由牧人、牦牛、草场、阳光构成和谐生活之大美,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华,对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美学的无限向往,以远离现代文明的方式,实现着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深刻反省。

创作实践的同时,张江舟专注于理论的研究,大量论文刊发于各类报刊。其专著《思与境偕》以宽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思辨勾画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与未来思考。

张江舟已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部,理论专著两部,大量作品参加全国、国际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和积极向上的学术作为,已使张江舟成为当代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个人专集

出版《走近画家——张江舟》

《中国画坛.60一代——张江舟卷》

《名家写生——张江舟人物写生集》

《巨匠之门.中国水墨联盟调查报告——张江舟卷》

《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作品集——张江舟卷》

《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张江舟卷》

《水墨风格——张江舟卷》

《中国画名家书系——张江舟卷》等个人专集。

艺术简历

1979年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地速写》一组发表于《战斗报》;

1981年

《我们正年轻》、《炊》参加全军美展;

《我们正年轻》、《炊》发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作品集》、《解放军报》、《羊城晚报》;

1983年

在河南大学艺术系(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1984年

考入中州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现中州大学艺术学院);

1985年'

《战士、阵地、祖国》、《十五的月亮》、《第十八张生日照》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全国美展”,同时发表于《解放军报》、《羊城晚报》;

1987年

毕业于中州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现中州大学艺术学院);

连环画《不贞洁的女人》发表于《中国连环画》;

《门》等5幅作品发表于《时代青年》杂志;

《待渡》等3幅作品发表于《百花园》杂志;

1988年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创作壁画《春天》;

1989年

为某部军史馆创作浮雕壁画《光荣颂》;

1990年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美术编辑,作文学作品插图和装帧作品100余件;

国画《天高云淡》入选全军美展,并收入《全军美术作品集》;

1991年

油画《大决战》入选全军美展,并获一等奖;

1993年

《逝》入选全军美展,并收入《全军美术作品集》;

创作《祈望》、《热风》等藏区题材作品十余幅,其中六幅参加中国美协“新人新作展”;

1994年

《山坳》入选全国美展,《红尘》等作品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

长篇连环画《人们崇尚那颗星》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敦克尔克大撤退》由九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红尘》入选“全国人物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同时收入同名画集;

创作《血祭》等作品十余幅,其中六幅作品发表于《国画家》;

作品《血祭》参加中国国家画院邀请展,另有作品3幅参加“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作品展”并收入同名画集;

《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华儿女》、《军营文化天地》、《桥》、《文化月刊》等报刊分别专文介绍其艺术成就;

1996年

任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参加无锡全国人物画创作研讨会,论文及国画作品刊发于《中国画研究》;

1997年

《大转经》、《磕长头》、《青海湖》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并获奖,此3幅作品同年刊发于《国画家》杂志;

1998年

赴甘南藏区写生,创作《圣途》等作品十余幅其中6幅刊发于《国画家》并同时发表论文《东窗夜深》;

1999年

创作都市题材《99逆光》系列作品幅,参加“水墨延伸——中国画作品展”,同是收入同名画集;

《大转经》和柔石撰写的《张江舟作品述评》一文同时刊发于《文艺报》;

2000年

《OO状态》系列作品10幅和论文《感受困境、搜寻突围》刊发于《美术观察》,同时刊发的还有邵大箴刘骁纯杨悦浦翟墨范迪安、徐恩存的点评文章;

《99逆光》《OO状态》刊发于《振龙美术》并同时发表论文《遭遇迷茫》,8幅肖像作品收入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人物肖像集》;

2001年

6幅《OO状态》系列作品参加“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同时收入同名画集;

参加文化部主办的“聚集西部——中国画家西部行”采风团赴甘南、西双版纳写生,写生作品和采风随笔刊发于《中国文化报》和《水墨》杂志《大转经》;

《磕长头》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同时收入同名画集,并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美术》、《水墨》等报刊;

《圣途》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同时收入同名画家集并发表于《水墨》杂志;

《雕塑西部》等5幅作品参加“聚集西部——中国画家西部行作品展览”同时收入同名画集,并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水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

《雕塑西部》等3幅作品和徐恩存撰写的《当下空间中的笔墨操作——张江舟访谈》一文同时刊发于《文艺报》;

2002年

参加这个画研究院写生团赴河北写生十余幅作品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写生作品展”同时收入同名画集6幅;

《女人屋》系列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2002水墨本色展”,同时收入同名画集;

《女人河》等6幅作品和《创作札记》一组收入《水墨状态》丛书第一期十余幅作品收入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典——人物卷》;

《走近画家——张江舟》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

《壬午记忆》等5幅作品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提名展”,同时收入同名画集;

《风》系列作品和梅墨生撰写的《张江舟作品的个性阐释》一文同时发表于《江苏画刊》;

韩国参加“中韩美术大会”,作品《边地阳光》在韩国竹圃美术馆展出;

策划并主持“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活动,该活动由“再识传统——当代中国画成就展”、“解读当代——当代中国画探索展”和“追求卓越——当代中国画论坛”三项内容组成,并出版同名文献集;

《都市记忆》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并获学术大奖;

2004年

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参加《南京中国画传媒展》、《深圳水墨双年展》荣获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大奖”,同时获2004年度“黄宾虹奖”;

参加《2004黄宾虹获奖画家作品展》,《回望—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展》;

2005年

中国画《人•物》参加“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

《女人屋》参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数十件作品参加“首届中国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邀请展”、“正当代•盛世中国”等十余个全国性展览,并入编同名画集;

《国画研究》、《名画典藏》、《画坛》、《中国画苑》、《艺术中国》、《中国艺术家》、《艺术经典》、《中国画收藏导报》等报刊均有专题报导介绍其艺术成就,被评为“2005年全国最具增值潜力的30位画家”;

台湾考察写生,并参加“两岸情深画展”,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个人专题片;

2006年

《边缘地带》参加“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邀请展”;

《暖风》等6幅作品参加《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洛杉矶邀请展》;

4幅作品参加“东方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赴挪威奥斯陆美术学院展出;

有三十余幅作品参加“2006国画家提名展”、“炎黄艺术馆学术委员作品展”等10余项全国性展;

大量作品入编《东方墨》、《东方之韵》、《美的星座》、《当代30位中国画家投资评析》、《当代中国画100家》、《中国画小品集》、《北京画坛》等画集;

《美术观察》、《书画收藏》、《中国画收藏导报》、《艺术跟踪》、《国画家》、《北京晚报》、《新闻晚报》、《中国商报》、《中国经营报》等报刊均有专题报导介绍其艺术成就;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中国画名家年鉴——张江舟卷》;

策划并组织“生活之路——纪念黄胄先生诞辰80周年中国画画家写生作品展”并为画展撰写前言;

8幅写生作品参加展览,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惠风和畅》参加“苦心禅境——水墨小品邀请展”;

作品19幅和专题文章刊载于《中国画拍卖》杂志;

作品《玛曲阳光》等刊载于《中国画市场》杂志第9期;

作品《惠风和畅》等刊发于《纸上笔墨》、《炎黄艺术》、《中国鉴宝》、《中国画风景线》、《中国画市场》、《国画指数》等杂志;

作品《宁夏印象》等6幅作品参加郎绍君主持的“笔墨经验专题联展”;

作品18幅刊载于《中国画博览》杂志第一期;

《淡月清晖》等8幅作品刊载于《中国水墨》;

作品《夏山》等6幅作品入编《06年中国画精品集》;

人文艺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张江舟卷》;

《宁夏印象》等12幅作品入编《当代30位画家投资价值评析》;

作品《雕塑西部》、《女人河》和付京生的文章《求索探真•纯化语言——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二)》刊发于《中国画苑》第三期;

作品《圣途》、《人•物》、《女人河之二》和付京生的文章《精彩回放——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三)》刊发于《中国画苑》第4期;

《中国书画》杂志第4、第5期刊发国画作品《青海湖》等人物和作品《青海湖》入编《2006中国文化年鉴》;

作品《边地牧归图》等9幅作品入编《国画经典》丛书第一卷,同时配发樊波的评论文章《笔墨纵横中的文化思考——张江舟的绘画心路》;

策划组织“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作品《淡月清晖》刊发于《美术观察》杂志第2期;

作品《吟月图》、《清晖》、《人物写生》刊发于《美术观察》杂志第6期,同时配发风起的评论文章《笔墨语言与表现题旨的契合——张江舟近作简析》;

作品《宁夏印象》等7幅作品刊发于《中国报道》杂志,同时配发王昭李尚锟的评论文章《水墨中追求时代圣境》;

作品《淡月清晖》等6幅应邀参加“东方之韵——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洛杉矶邀请展”;

《热血一二•九》草图初选入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07年

作品《景洪记事》、《街市》参加“回归•交融——祖国内地和香港两地美术家交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清风》、《边地》、《玛曲秋风》参加“东方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赴挪威奥斯陆美术学院展出,同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秋天不单有落叶》等8幅作品参加“水墨品质——2007年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作品《世家系列》和付京生的文章《重视生活体验令榛莽变通途——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四)》刊载于《中国画苑》杂志第一期;

作品《清露》等6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永恒专题的表率——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五)》刊发于《中国画苑》杂志第二期;

《艺术跟踪》丛书第6至15辑持续跟踪报道张江舟艺术行踪“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师生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升达分馆举行,同时召开作品研讨会,《国画家》、《美术报》专题报道;

作品《秋的霞色》等3幅作品和专题文章刊发于《世界知识》杂志第七期;

作品《婉风》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国画大家》封面人物专栏刊发论文《恢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壬戌记忆》等国画作品30幅,同时配发樊波的评论文章;

论文《中国绘画的传统性》刊发于《中国画苑》杂志第4期;

作品《溪水清音》等三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立足当代文化心理的直觉表现——张江舟绘画艺术美学研究(六)》刊载于《中国画苑》第三期;

《艺术典藏》丛书入编《清露》等国画作品20幅,配发范迪安的评论文章《感觉灰色——张江舟新作片谈》;

《工会博览》杂志第6期刊发《雕塑西部》等国画作品19幅,并配发与付京生的谈话录《把自己变为自己的主题》;

9月,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

作品《素月》等7幅入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丛书,同时配发与付京生的对话录《把自己变为自己的主题》;

作品《日落秋色远》、《湖畔清风》应邀参加“巴黎•中国美术周作品展”;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名家画系——张江舟卷》,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墨风格——中国当代名家研究•张江舟卷》;

作品《清露》、《人物写生》和部分文献资料入编《写魂•艺术文献展画集》;

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会议,并与工程办公室签订创作委托责任书;

三次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草图观摩会;

2008年

中国画作品《澜沧江》、《晨光》参加“六〇人物”画展,并刊载于同名画集;

策划组织“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作品回顾展”及学术论坛,该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是改革开放30年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中国画研究》杂志第二期刊载《张江舟访谈》;

作品《泉》、《秋酣》参加“上和合作组织元首峰会”画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清晖》、《清露》、《宁夏印象》,参加“写意中国•水墨时代——首届中国当代代表画家水墨成就提名展”在日本名古屋展出,入编同名画集,并担任中国画家代表团团长赴日参加开幕式;

作品《边地阳光》等4幅作品入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精品集》;

组织赈灾笔会,为汶川灾区筹建救灾资金并多次参加民政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赈灾笔会,向民政部捐赠大型作品《中国士兵》用于赈灾专项拍卖;

作品《林趣》参加“2008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清秋》参加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邀请展;

作品《澜沧江》、《晨光》受邀参加“水墨心境——中国当代水墨展”在中国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分别展出;

带领工作室学生赴胜利油田写生,并出版《中国主流画家影像现在时——张江舟胜利油田写生全纪录》(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论文《当代中国画创作形态分类与辨析》刊发于《中国画苑》杂志第五期;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美的嬗变——赏析当代中国画坛50家》入编张修竹的文章《边地,当代与笔墨——赏析张江舟》并配发国画作品《吟月图》;

作品《素月》受邀参加“第22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赴印度尼西亚万隆赛拉塞尔•苏纳尔沃艺术空间展出;

作品《索马里阳光》参加“同一个世界”展,随中国国家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展览开幕式,并与澳州艺术家交流;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与生活——张江舟》,受邀为多兰多•皮特创作肖像画《永远的奥运冠军》,并参加“永远的奥运——奥林匹克史诗画卷展览”;

2009年

完成《热血一二•九》创作,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作品入编同名画集;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以8个版的篇幅,以《中国水墨名家——张江舟》为题出版特刊;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以《穿透灰色的灵魂碰撞》为题,刊发《热血一二•九》和专题评论文章;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工作室访谈录》入编张江舟访谈,同时刊发《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等作品十余幅;

《中国画观察》杂志刊载张江舟作品专题,并配发樊波的文章《笔墨酣畅•一起清和》;

《殇•戊子记忆》等6幅作品入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画经典》;

国画作品《壬午记忆》刊发于《收藏热点》杂志;

作品《吟月图》、《殇•戊子记忆》应邀参加“2009当代最具实力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随中国画家写生团赴湖南湘潭凤凰写生,作品《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4幅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美术60年——60位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

《红旗》杂志第八期刊发张江舟艺术专题;

《2009中国美术大记事》编入张江舟作品和文献资料;

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电视专题片《心存高远志•豪情写诗篇——中国国家画院“名家风采录”之张江舟篇》;

2010年

作品《殇•戊子记忆》等12幅作品入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国画卷》;

《艺术镜报》刊发国画作品《热血一二•九》等三幅作品,并配发曹玉林的文章《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张江舟人物画散论》;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12期刊载国画作品《热血一二•九》和《殇•戊子记忆》系列共6幅,同时配发曹玉林的评论文章《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张江舟人物画散论》;

《国画家》杂志、《中国艺术报》刊载“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兰州)展”作品选;

展览于1月15日在兰州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同时召开作品研讨会;

《中国艺术报》1月8日刊载《热血一二•九》并配发徐涛的文章《“一二•九”创作六法与我——张江舟谈热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

作品《殇•戊子记忆之六》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殇•戊子记忆之六》参加“中国•东盟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中华英才》期刊第22期刊发《高地》、《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等6幅作品,同时配发邓丽君、刘娜的评论文章《张江舟•写意人生大境界》;

《中国美术报》刊发《清月》和采访录,《国酒书画》杂志第5期出版张江舟专号,收入作品50余幅;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师写生——张江舟写生集》;

《2010中国美术大事记》编入张江舟新作和文献资料;

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专题电视片《理性的思索•感性的光辉——张江舟人物画作品都市系列篇》;

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电视片《墨海横笛展• 写意识出——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兰州)展》;

2011年

《鉴宝》杂志第一期封面人物专栏刊发张江舟艺术专题;

国画作品《殇•戊子记忆》系列共4幅作品应邀参加“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关怀名家邀请展(第二回)”并入编同名画集;

《解放军美术书法》第一期刊发《热血一二•九》、《高地》、《殇•戊子记忆》等作品8幅,同时配发《军人:我永远的身份——张江舟访谈录》;

《金钥匙理财》刊发《热血一二•九》等作品8幅,同时配发曹玉林的评论文章《绘画之上,风骨常秀》;

带领工作室学生赴山东烟台大钦岛写生,“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昆明)展”在云南美术馆举行,之后带领学生赴西双版纳写生;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参加国家画院30年院庆“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栏目刊发《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等作品4幅,同时配发宓可红采写的专访文章《张江舟•隐喻世界里的大词》;

作品《高地》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殇•戊子记忆》三幅作品入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语境——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名家作品集》;

《国画风景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入吴杨的文章《一窗阳光——张江舟片段》并配发作品4幅;

作品《殇•戊子记忆》3幅,《人物写生》4幅应邀参加“盛世水墨•相约金陵——中国画邀请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系列,《人物写生》系列计18幅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艺术沙龙》杂志第二期,同时配发论文《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

《国家艺术》杂志第二期封面人物,专栏刊发作品15幅,同时配发论文《关于写生》和《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2011中国美术大事记》入编张江舟新作和文献资料;

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出专题片《版纳之约——张江舟西双版纳写生创作亲记》,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昆明)展》,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电视片《薛永年解析张江舟人物画作品》,数字电视“天下收藏”频道录制播出三集电视片《张江舟谈艺录》;

2012年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应邀参加“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边地晨起风亦清》等4幅作品受邀参加“中国风格 ——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邀请展”随中国画家代表团赴美国纽约华盛顿访问,并与美国相关艺术机构交流,同时参访中国驻纽约领事馆,赴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官邸做客;

作品《彼岸风》、《流萤谷》、《清月》参加“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参加“书画频道”赴鄂尔多斯活动,参加“走进鄂尔多斯——当代中国画展”开幕式;

汶川采风,为汶川博物馆捐赠作品一幅;

作品《彼岸风》、《流萤谷》、《清月》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版画邀请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极地光》等3幅参加“中阿论坛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天地词》、《月光赋》、《殇•戊子记忆》、《热血一二•九》应邀参加“纸上方式——567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宁夏写生》等18幅刊载于《藏家》第五期;

《人民政协报》3月9日刊载《当代中国画50家——张江舟作品专题》;

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播出电视片《探索创新突破——水墨中国•张江舟中国画特色》;

2013年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刊载《晚钟》、《风语》、《花逝》、《彼岸风》等国画作品等7幅,同时刊载论文《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

《民政协报》2月1日刊载《当代中国画50家——张江舟作品专题》;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4月至12月在中国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巡回展出;

艺术评价

“张江舟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学术文章与创作实绩相互映发而显于世”(曹玉林语),其中国画作品多以历史事件和现实人生为题,倡导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功能和现实文化意义,崇尚崇高、壮美、圣洁、博大的审美境界。其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热血12.9—北平12.9学生运动》和《高地》、《士兵》、《大梦典》、《日全食》、《花逝》、《伤恋》、《极地光》、《流萤谷》、《殇·戊子记忆》系列等作品,以壮阔的精神气象,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当代特征,实践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边地风情》系列作品是张江舟艺术实践中的另类成果,画面中由牧人、牦牛、草场、阳光构成的和谐生活之境,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华,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美学的深情向往,以远离现代文明的方式,实现了对都市文化的深刻反省。

创作实践的同时,张江舟专注于理论研究。其论著《思与境偕》以宽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思辨勾画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与未来思考。

目前,张江舟已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种,理论专著两部,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和积极的学术作为,已使张江舟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