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江舟 | |
---|---|
出生 | 1961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畫家 |
知名作品 |
《走近畫家——張江舟》 《中國畫壇.60一代——張江舟卷》》 |
張江舟
1986年畢業於中州大學美術系。
《水墨》主編,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主任。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日中水墨合同展,
首屆全國人物畫展並獲優秀獎,全國首屆國畫家學術邀請展獲國畫家獎,
中國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新作展,水墨延伸--中國人物肖像作品展,
中國當代繪畫展,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等。[1]
個人簡介
張江舟,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定遠。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院委、研究員。
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
文化部「群星獎」評委、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委、「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選畫家。
北京唐風美術館特聘畫家。
張江舟以創作時間和理論研究的雙重成果著稱當代中國畫壇。作品多以歷史事件和現實人生為題,倡導藝術創作、精神性功能和現實文化意義。張江周、范治斌等藝術家在繪畫探索道路上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崇尚崇高、壯美、聖潔、博大的大美境界,其作品《熱血12.9—北平12.9學生運動》、《高地》、《血祭》、《逝》、《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以壯闊的精神氣象,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當代特徵,實踐着提升人類品質、撫慰人類靈魂、塑造人類理想的推動性功能。《邊地風情》系列作品是張江舟藝術實踐中的另類成果,畫面中由牧人、氂牛、草場、陽光構成和諧生活之大美,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華,對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美學的無限嚮往,以遠離現代文明的方式,實現着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深刻反省。
創作實踐的同時,張江舟專注於理論的研究,大量論文刊發於各類報刊。其專著《思與境偕》以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嚴謹的思辨勾畫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現狀與未來思考。
張江舟已出版個人畫集二十餘部,理論專著兩部,大量作品參加全國、國際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豐碩的創作研究成果和積極向上的學術作為,已使張江舟成為當代畫壇具有廣泛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個人專集
出版《走近畫家——張江舟》
《中國畫壇.60一代——張江舟卷》
《名家寫生——張江舟人物寫生集》
《巨匠之門.中國水墨聯盟調查報告——張江舟卷》
《中國畫研究院畫家作品集——張江舟卷》
《當代中國畫家研究叢書——張江舟卷》
《水墨風格——張江舟卷》
《中國畫名家書系——張江舟卷》等個人專集。
藝術簡歷
1979年
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地速寫》一組發表於《戰鬥報》;
1981年
《我們正年輕》、《炊》參加全軍美展;
《我們正年輕》、《炊》發表於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作品集》、《解放軍報》、《羊城晚報》;
1983年
在河南大學藝術系(現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進修;
1984年
考入中州大學工藝美術專業(現中州大學藝術學院);
1985年'
《戰士、陣地、祖國》、《十五的月亮》、《第十八張生日照》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全國美展」,同時發表於《解放軍報》、《羊城晚報》;
1987年
畢業於中州大學工藝美術專業(現中州大學藝術學院);
連環畫《不貞潔的女人》發表於《中國連環畫》;
《門》等5幅作品發表於《時代青年》雜誌;
《待渡》等3幅作品發表於《百花園》雜誌;
1988年
為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創作壁畫《春天》;
1989年
為某部軍史館創作浮雕壁畫《光榮頌》;
1990年
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美術編輯,作文學作品插圖和裝幀作品100餘件;
國畫《天高雲淡》入選全軍美展,並收入《全軍美術作品集》;
1991年
油畫《大決戰》入選全軍美展,並獲一等獎;
1993年
《逝》入選全軍美展,並收入《全軍美術作品集》;
創作《祈望》、《熱風》等藏區題材作品十餘幅,其中六幅參加中國美協「新人新作展」;
1994年
《山坳》入選全國美展,《紅塵》等作品發表於《美術》、《江蘇畫刊》;
長篇連環畫《人們崇尚那顆星》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敦克爾克大撤退》由九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紅塵》入選「全國人物畫大展」並獲優秀作品獎,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創作《血祭》等作品十餘幅,其中六幅作品發表於《國畫家》;
作品《血祭》參加中國國家畫院邀請展,另有作品3幅參加「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作品展」並收入同名畫集;
《解放軍報》、《文藝報》、《中華兒女》、《軍營文化天地》、《橋》、《文化月刊》等報刊分別專文介紹其藝術成就;
1996年
任中國國家畫院專職畫家,參加無錫全國人物畫創作研討會,論文及國畫作品刊發於《中國畫研究》;
1997年
《大轉經》、《磕長頭》、《青海湖》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國畫家學術邀請展」並獲獎,此3幅作品同年刊發於《國畫家》雜誌;
1998年
赴甘南藏區寫生,創作《聖途》等作品十餘幅其中6幅刊發於《國畫家》並同時發表論文《東窗夜深》;
1999年
創作都市題材《99逆光》系列作品幅,參加「水墨延伸——中國畫作品展」,同是收入同名畫集;
《大轉經》和柔石撰寫的《張江舟作品述評》一文同時刊發於《文藝報》;
2000年
《OO狀態》系列作品10幅和論文《感受困境、搜尋突圍》刊發於《美術觀察》,同時刊發的還有邵大箴、劉驍純、楊悅浦、翟墨、范迪安、徐恩存的點評文章;
《99逆光》《OO狀態》刊發於《振龍美術》並同時發表論文《遭遇迷茫》,8幅肖像作品收入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人物肖像集》;
2001年
6幅《OO狀態》系列作品參加「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參加文化部主辦的「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採風團赴甘南、西雙版納寫生,寫生作品和採風隨筆刊發於《中國文化報》和《水墨》雜誌《大轉經》;
《磕長頭》參加「百年中國畫大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中國書畫報》、《美術》、《水墨》等報刊;
《聖途》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同時收入同名畫家集並發表於《水墨》雜誌;
《雕塑西部》等5幅作品參加「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作品展覽」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美術觀察》、《美術》、《水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
《雕塑西部》等3幅作品和徐恩存撰寫的《當下空間中的筆墨操作——張江舟訪談》一文同時刊發於《文藝報》;
2002年
參加這個畫研究院寫生團赴河北寫生十餘幅作品參加「中國國家畫院寫生作品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6幅;
《女人屋》系列作品參加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2002水墨本色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女人河》等6幅作品和《創作札記》一組收入《水墨狀態》叢書第一期十餘幅作品收入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典——人物卷》;
《走近畫家——張江舟》由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3年
《壬午記憶》等5幅作品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提名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風》系列作品和梅墨生撰寫的《張江舟作品的個性闡釋》一文同時發表於《江蘇畫刊》;
赴韓國參加「中韓美術大會」,作品《邊地陽光》在韓國竹圃美術館展出;
策劃並主持「東方之韻——2003中國水墨」活動,該活動由「再識傳統——當代中國畫成就展」、「解讀當代——當代中國畫探索展」和「追求卓越——當代中國畫論壇」三項內容組成,並出版同名文獻集;
《都市記憶》入選「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並獲學術大獎;
2004年
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銅獎;
參加《南京中國畫傳媒展》、《深圳水墨雙年展》榮獲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學術大獎」,同時獲2004年度「黃賓虹獎」;
參加《2004黃賓虹獲獎畫家作品展》,《回望—中國當代畫家作品展》;
2005年
中國畫《人•物》參加「南京水墨傳媒三年展」;
《女人屋》參加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數十件作品參加「首屆中國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2005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邀請展」、「正當代•盛世中國」等十餘個全國性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國畫研究》、《名畫典藏》、《畫壇》、《中國畫苑》、《藝術中國》、《中國藝術家》、《藝術經典》、《中國畫收藏導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被評為「2005年全國最具增值潛力的30位畫家」;
赴台灣考察寫生,並參加「兩岸情深畫展」,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播出個人專題片;
2006年
《邊緣地帶》參加「農民•農民——中國美術館邀請展」;
《暖風》等6幅作品參加《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4幅作品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
有三十餘幅作品參加「2006國畫家提名展」、「炎黃藝術館學術委員作品展」等10餘項全國性展;
大量作品入編《東方墨》、《東方之韻》、《美的星座》、《當代30位中國畫家投資評析》、《當代中國畫100家》、《中國畫小品集》、《北京畫壇》等畫集;
《美術觀察》、《書畫收藏》、《中國畫收藏導報》、《藝術跟蹤》、《國畫家》、《北京晚報》、《新聞晚報》、《中國商報》、《中國經營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2006中國畫名家年鑑——張江舟卷》;
策劃並組織「生活之路——紀念黃胄先生誕辰80周年中國畫畫家寫生作品展」並為畫展撰寫前言;
8幅寫生作品參加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惠風和暢》參加「苦心禪境——水墨小品邀請展」;
作品19幅和專題文章刊載於《中國畫拍賣》雜誌;
作品《瑪曲陽光》等刊載於《中國畫市場》雜誌第9期;
作品《惠風和暢》等刊發於《紙上筆墨》、《炎黃藝術》、《中國鑒寶》、《中國畫風景線》、《中國畫市場》、《國畫指數》等雜誌;
作品《寧夏印象》等6幅作品參加郎紹君主持的「筆墨經驗專題聯展」;
作品18幅刊載於《中國畫博覽》雜誌第一期;
《淡月清暉》等8幅作品刊載於《中國水墨》;
作品《夏山》等6幅作品入編《06年中國畫精品集》;
人文藝術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畫市場調查報告•張江舟卷》;
《寧夏印象》等12幅作品入編《當代30位畫家投資價值評析》;
作品《雕塑西部》、《女人河》和付京生的文章《求索探真•純化語言——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二)》刊發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作品《聖途》、《人•物》、《女人河之二》和付京生的文章《精彩回放——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三)》刊發於《中國畫苑》第4期;
《中國書畫》雜誌第4、第5期刊發國畫作品《青海湖》等人物和作品《青海湖》入編《2006中國文化年鑑》;
作品《邊地牧歸圖》等9幅作品入編《國畫經典》叢書第一卷,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筆墨縱橫中的文化思考——張江舟的繪畫心路》;
策劃組織「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作品《淡月清暉》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2期;
作品《吟月圖》、《清暉》、《人物寫生》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6期,同時配發風起的評論文章《筆墨語言與表現題旨的契合——張江舟近作簡析》;
作品《寧夏印象》等7幅作品刊發於《中國報道》雜誌,同時配發王昭、李尚錕的評論文章《水墨中追求時代聖境》;
作品《淡月清暉》等6幅應邀參加「東方之韻——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熱血一二•九》草圖初選入圍「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2007年
作品《景洪記事》、《街市》參加「回歸•交融——祖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美術家交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風》、《邊地》、《瑪曲秋風》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同時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秋天不單有落葉》等8幅作品參加「水墨品質——2007年度當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作品《世家系列》和付京生的文章《重視生活體驗令榛莽變通途——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四)》刊載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一期;
作品《清露》等6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永恆專題的表率——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五)》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二期;
《藝術跟蹤》叢書第6至15輯持續跟蹤報道張江舟藝術行蹤「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師生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升達分館舉行,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國畫家》、《美術報》專題報道;
作品《秋的霞色》等3幅作品和專題文章刊發於《世界知識》雜誌第七期;
作品《婉風》受邀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國畫大家》封面人物專欄刊發論文《恢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壬戌記憶》等國畫作品30幅,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
論文《中國繪畫的傳統性》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4期;
作品《溪水清音》等三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立足當代文化心理的直覺表現——張江舟繪畫藝術美學研究(六)》刊載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藝術典藏》叢書入編《清露》等國畫作品20幅,配發范迪安的評論文章《感覺灰色——張江舟新作片談》;
《工會博覽》雜誌第6期刊發《雕塑西部》等國畫作品19幅,並配發與付京生的談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9月,參加「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
作品《素月》等7幅入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叢書,同時配發與付京生的對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作品《日落秋色遠》、《湖畔清風》應邀參加「巴黎•中國美術周作品展」;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畫名家畫系——張江舟卷》,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水墨風格——中國當代名家研究•張江舟卷》;
作品《清露》、《人物寫生》和部分文獻資料入編《寫魂•藝術文獻展畫集》;
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會議,並與工程辦公室簽訂創作委託責任書;
三次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草圖觀摩會;
2008年
中國畫作品《瀾滄江》、《晨光》參加「六〇人物」畫展,並刊載於同名畫集;
策劃組織「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作品回顧展」及學術論壇,該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是改革開放30年重要紀念活動之一;
《中國畫研究》雜誌第二期刊載《張江舟訪談》;
作品《泉》、《秋酣》參加「上和合作組織元首峰會」畫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暉》、《清露》、《寧夏印象》,參加「寫意中國•水墨時代——首屆中國當代代表畫家水墨成就提名展」在日本名古屋展出,入編同名畫集,並擔任中國畫家代表團團長赴日參加開幕式;
作品《邊地陽光》等4幅作品入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家精品集》;
組織賑災筆會,為汶川災區籌建救災資金並多次參加民政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賑災筆會,向民政部捐贈大型作品《中國士兵》用於賑災專項拍賣;
作品《林趣》參加「2008全國中國畫學術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秋》參加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邀請展;
作品《瀾滄江》、《晨光》受邀參加「水墨心境——中國當代水墨展」在中國美術館、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分別展出;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勝利油田寫生,並出版《中國主流畫家影像現在時——張江舟勝利油田寫生全紀錄》(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當代中國畫創作形態分類與辨析》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五期;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美的嬗變——賞析當代中國畫壇50家》入編張修竹的文章《邊地,當代與筆墨——賞析張江舟》並配發國畫作品《吟月圖》;
作品《素月》受邀參加「第22屆亞洲國際美術作品展」赴印度尼西亞萬隆賽拉塞爾•蘇納爾沃藝術空間展出;
作品《索馬里陽光》參加「同一個世界」展,隨中國國家代表團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展覽開幕式,並與澳州藝術家交流;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藝術與生活——張江舟》,受邀為多蘭多•皮特創作肖像畫《永遠的奧運冠軍》,並參加「永遠的奧運——奧林匹克史詩畫卷展覽」;
2009年
完成《熱血一二•九》創作,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作品入編同名畫集;
《文化參考報》藝術周刊以8個版的篇幅,以《中國水墨名家——張江舟》為題出版特刊;
《全球商業經典》雜誌以《穿透灰色的靈魂碰撞》為題,刊發《熱血一二•九》和專題評論文章;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工作室訪談錄》入編張江舟訪談,同時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十餘幅;
《中國畫觀察》雜誌刊載張江舟作品專題,並配發樊波的文章《筆墨酣暢•一起清和》;
《殤•戊子記憶》等6幅作品入編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國畫經典》;
國畫作品《壬午記憶》刊發於《收藏熱點》雜誌;
作品《吟月圖》、《殤•戊子記憶》應邀參加「2009當代最具實力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隨中國畫家寫生團赴湖南湘潭、鳳凰寫生,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4幅入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美術60年——60位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集》;
《紅旗》雜誌第八期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2009中國美術大記事》編入張江舟作品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專題片《心存高遠志•豪情寫詩篇——中國國家畫院「名家風采錄」之張江舟篇》;
2010年
作品《殤•戊子記憶》等12幅作品入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國畫卷》;
《藝術鏡報》刊發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等三幅作品,並配發曹玉林的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中外文化交流》雜誌第12期刊載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和《殤•戊子記憶》系列共6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國畫家》雜誌、《中國藝術報》刊載「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作品選;
展覽於1月15日在蘭州美術館舉行開幕式,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
《中國藝術報》1月8日刊載《熱血一二•九》並配發徐濤的文章《「一二•九」創作六法與我——張江舟談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東盟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華英才》期刊第22期刊發《高地》、《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6幅作品,同時配發鄧麗君、劉娜的評論文章《張江舟•寫意人生大境界》;
《中國美術報》刊發《清月》和採訪錄,《國酒書畫》雜誌第5期出版張江舟專號,收入作品50餘幅;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名師寫生——張江舟寫生集》;
《2010中國美術大事記》編入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專題電視片《理性的思索•感性的光輝——張江舟人物畫作品都市系列篇》;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墨海橫笛展• 寫意識出——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
2011年
《鑒寶》雜誌第一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國畫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共4幅作品應邀參加「自由的尺度——中國當代水墨關懷名家邀請展(第二回)」併入編同名畫集;
《解放軍美術書法》第一期刊發《熱血一二•九》、《高地》、《殤•戊子記憶》等作品8幅,同時配發《軍人:我永遠的身份——張江舟訪談錄》;
《金鑰匙理財》刊發《熱血一二•九》等作品8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繪畫之上,風骨常秀》;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山東煙臺大欽島寫生,「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在雲南美術館舉行,之後帶領學生赴西雙版納寫生;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國家畫院30年院慶「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國鋼筆書法(書畫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欄目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4幅,同時配發宓可紅采寫的專訪文章《張江舟•隱喻世界裡的大詞》;
作品《高地》參加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三幅作品入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語境——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名家作品集》;
《國畫風景線》(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入吳楊的文章《一窗陽光——張江舟片段》並配發作品4幅;
作品《殤•戊子記憶》3幅,《人物寫生》4幅應邀參加「盛世水墨•相約金陵——中國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系列,《人物寫生》系列計18幅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藝術沙龍》雜誌第二期,同時配發論文《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國家藝術》雜誌第二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作品15幅,同時配發論文《關於寫生》和《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2011中國美術大事記》入編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拍攝播出專題片《版納之約——張江舟西雙版納寫生創作親記》,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薛永年解析張江舟人物畫作品》,數字電視「天下收藏」頻道錄製播出三集電視片《張江舟談藝錄》;
2012年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應邀參加「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邊地晨起風亦清》等4幅作品受邀參加「中國風格 ——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邀請展」隨中國畫家代表團赴美國紐約、華盛頓訪問,並與美國相關藝術機構交流,同時參訪中國駐紐約領事館,赴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官邸做客;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藝術•經典——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參加「書畫頻道」赴鄂爾多斯活動,參加「走進鄂爾多斯——當代中國畫展」開幕式;
赴汶川採風,為汶川博物館捐贈作品一幅;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版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極地光》等3幅參加「中阿論壇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天地詞》、《月光賦》、《殤•戊子記憶》、《熱血一二•九》應邀參加「紙上方式——567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家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寧夏寫生》等18幅刊載於《藏家》第五期;
《人民政協報》3月9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中國教育電視台錄製播出電視片《探索創新突破——水墨中國•張江舟中國畫特色》;
2013年
《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刊載《晚鐘》、《風語》、《花逝》、《彼岸風》等國畫作品等7幅,同時刊載論文《回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民政協報》2月1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4月至12月在中國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省美術館、西安美術館、山東省博物館巡迴展出;
藝術評價
「張江舟以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齊頭並進,學術文章與創作實績相互映發而顯於世」(曹玉林語),其中國畫作品多以歷史事件和現實人生為題,倡導藝術創作的精神性功能和現實文化意義,崇尚崇高、壯美、聖潔、博大的審美境界。其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作品《熱血12.9—北平12.9學生運動》和《高地》、《士兵》、《大夢典》、《日全食》、《花逝》、《傷戀》、《極地光》、《流螢谷》、《殤·戊子記憶》系列等作品,以壯闊的精神氣象,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當代特徵,實踐着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對人類理想的不懈追求。《邊地風情》系列作品是張江舟藝術實踐中的另類成果,畫面中由牧人、氂牛、草場、陽光構成的和諧生活之境,透射出作者置身都市繁華,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美學的深情嚮往,以遠離現代文明的方式,實現了對都市文化的深刻反省。
創作實踐的同時,張江舟專注於理論研究。其論著《思與境偕》以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嚴謹的思辨勾畫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現狀與未來思考。
目前,張江舟已出版個人畫集二十餘種,理論專著兩部,大量作品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豐碩的創作研究成果和積極的學術作為,已使張江舟成為當代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