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河鎮位於山西省陽城縣西南邊陲,晉豫兩省結合處,南與河南省濟源市接壤,西與運城市垣曲縣交接,東經120°北緯35°21″,總面積21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1951.4米,最低927米,境內北高南低,諸峰林立、各山遍布,氣候四季分明,地形地理複雜,總耕地12000畝,林地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森林茂密,水豐草沛,生態優美,景色宜人。全鎮下轄13個行政村,255個自然莊,轄區總人口4753人。鎮人民政府駐橫河村溪源街1號,電話區號0356,郵政編碼為048111。

橫河鎮歷史悠久,素有「陽城南大門」之稱,是兩省三縣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商貿交流中心。這裡有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大禹治水商湯禱雨的美麗傳說。在秦始皇時期就在這裡設亭,故稱盤亭。中寺村的千峰寺修於後唐年間,即公元926年,這裡有人類居住已達3000年歷史。近年來,橫河鎮先後榮獲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美麗鄉村最佳旅遊目的地、全國人文生態旅遊基地等稱號。

2019年1月,橫河鎮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童岙遺址

童岙遺址在橫河鎮童岙村東北2公里的南江兩岸,面積約4000平方米,橫河鎮方化層厚約25厘米。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石器有錛、斧之類;陶器以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為主,全系手工,器形有釜、罐、缽等等,據考證屬河姆渡第三文化層。現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群

楊梅山崗在橫河鎮陳山村,是座略呈帶狀的小山坡,南北走向,是慈谿市古墓群主要分布區域之一。

1986年12月省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和發掘,出土了百餘件器物,獲得了大量珍貴的資料。據慈陳M16、17、18、19記載,墓室上部均的大小不異、高度不一的封土堆,封土上鋪設護土石。基室為長方型豎穴土坑墓,隨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其他還銅器、鐵器、石器及小裝飾件。

陶器有壺、罐、瓿、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做工精巧,質地堅硬,表面都飾有花紋。銅器有四乳四蟣、五銖錢、鏡、洗、印等。鐵器有刀、劍釜等。石器有黛板、研磨器等等。

年代考證,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類型、紋飾,楊梅山崗古墓群視為漢朝

孫境宗祠

孫境宗祠,坐落在橫河孫家境村之洞橋頭。建於明歷二十三年橫河鎮(1595),清時擴建。祠坐北朝南,共3進。硬石造磚木結構占地1550平方米。布局呈長方形,南北長61米,東西寬75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為台門、前廳、後廳,各進間均以牆垣連接。前廳天井兩側1幢三開間兩層樓廂房。後廳明正中現存戲台一座,上懸「燕翼堂」橫匾1方。大門兩旁1對扁圓形石鼓。大門外有1對旗杆石座。廳內有多處楹聯、匾額,廊檐間有精緻的雕刻。1985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星橋

七星橋,坐落在橫河街鬧市中心。橫跨在東橫河之上。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清道光年間(1821)重修,三孔拱形石橋長245米,寬227米,西邊各有石欄板11塊,方形望柱10個。橋上東西兩側橋欄外扇形額均題名為「七星橋」。中孔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面各有一對石刻龍頭。橋兩面各有聯,東曰:「明鏡高懸輝騰兩夾,彩虹鈄鎖氣吐三環」。西曰:七曜拱波南境北鎮,三台鎖浪左川右泉。「七星橋」今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寺下古樟

在寺下村南山腳下有一棵巨樟。相傳將有500年以上的歷史。

古樟樹根虬結縱橫,延伸四周,暴露地面部分,也有50多平方米。高近十丈。主杆只乘小半圈,多半空心,向內凹進,餘下的彎月形樹身,支撐着整個樹冠。向四周伸出的粗壯的枝幹,蔭覆地面在900平方米左右。推則實際身圍應在10米以上。

歷盡滄桑的古樟,如今已得到應有的保護,今後必將更加繁茂,顯示其特有的價值。

客星山

客星山在橫河石堰境內,原稱陳山,系漢嚴光隱居之地。《後漢書》嚴光傳中有「客星犯御座」之記,更名「客星山」。山卓峭陡立,孤峰突起,清鄭性詩云:「姚邑東偏聳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山上有嚴光墓,並有"漢徵士嚴光墓」碑石一方(尚存)旁立民國元年崇明支裔孫師愈恭無錫鄧楫教書的「客星山謁墓記」碑文一方,另鐫有「何處是漢家高士,此間有天子故人」聯語之石柱一對。墓右邊建有「嚴子陵祠」,山頂建有「高節書院」。旁有古井一口。山下嚴陵塢相傳為嚴光故里。旁有餘姚縣公署禁碑一塊(尚存)。山腳下,建有「客星橋」,「客星廟」。

清咸豐二年(1852)出土之「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即為嚴光同時期物,系國家珍貴文物。

客星山東南側有漢古墓群。

視頻

橫河鎮 相關視頻

大禹治水(上)
紀錄片。這就是後漢書的縮影,士族宦官外戚不斷鬥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