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照明净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照明净寺
图片来自travel

照明净寺,又名照明寺,旧名照明宫情人庙,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奇岩里的佛寺,1973年末成立时原为佛道混合的寺庙,因摆设司马相如卓文君蜡像,招致卫道人士反弹与政府介入,也引起观光风潮。

历史

建立之初

此庙为华侨姚照明为还愿在1966年捐款,由旅菲华侨作家许希哲负责管理。动工四年多,耗资逾新台币一千万元,占地约一千左右,在1973年底全部装潢完竣。寺址为北投区奇岩里崇仰七路五十三号。

场所共分成两大殿,主殿供奉妈祖观世音;侧殿供奉“乾坤二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由于传说乾坤二神掌管五伦,许希哲选了中国爱情故事的蜡像放在乾坤二神两旁,以歌颂爱情,侧殿遂先称为“情人庙”。

情人庙外观类似泰国印度建筑风格,由许希哲亲自设计。庙内的场景是一座竹节茅草搭建的小酒店里,司马相如为两名酒客斟酒,卓文君在厨房火炉旁弄菜;另一侧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六座蜡像是1973年底林健成所接受许希哲请托,制成“牛郎织女鹊桥会”、“文君当炉相如斟酒”这两主题。其壁上还有一些“爱情警惕语”,包括“情人双双进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庙前跪下起个誓,谁先变心谁先埋”、“真爱用情,假爱用心,用情苦,用心更苦。”及“相爱容易相处难”等等。

除主殿与情人庙外,还曾设有关公庙、福字花园、岳飞祠等。壁画从《西游记》、《封神榜》、苏武牧羊,《二十四孝》、到田单复国、七十二烈士都有。

引起舆论

情人庙的设立在1974年引起各方不同的意见。反对者认为爱情体裁在庙宇是不伦不类,而选择“文君当炉”甚至与中国传统善良风俗违背。赞同者,如《联合报》在该年西洋情人节接到许多青年学生居多的电话,认为陈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蜡像并不违背善良风俗。学者萨孟武批评以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来作表率很荒谬,至于牛郎织女也无必要。他理由说中国过去是男耕女织,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供奉牛郎织女;但从鸦片战争以后,洋布取代土布,就很少有人再供奉。孙同勋复兴中华文化的观点看,卓文君不合乎妇德;若以纯爱情的观点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颜元叔呼吁政府对民间团体的活动不耍干涉太多,说目前一些正式结合的夫妻也不见得有真爱。

余光中则赞许情人庙可让相信爱情永恒的人、及受了情伤的人有个去处。作家阮文达也赞同,认为是这只是种心灵的寄托、兼收并蓄的宗教观念。

政府介入

主管台北市寺庙与民俗的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接到市民反对的投书后,曾派员到情人庙查看,亦反应根据法律中只有“淫教邪寺”才能取缔,需请示内政部后再决定。内政部官员在1974年2月25日表示,将先征询佛教和道教界人士意见后再行处理;亦表示蜡像引起议论的主因是其供奉于庙内,若以民间故事方式供于蜡像馆或其他观光地区,相信就不致引起议论。中华民国佛教会秘书长冯永祯先表示需研究后才能表示意见;中华民国道教会台北市分会总干事张柽表示则认为,如该蜡像仅供欣赏而不祭祀,似不应干涉。其后,佛教协会与道教协会都认为照明宫所供奉的蜡像与他们传统习惯不合。

同年4月初,内政部表示北投区照明宫使用“情人庙”之名不符规定,且照明宫登记宗教派别为佛教,亦不合寺庙传统。因此命令不准再用“情人庙”、“情爱庙”等名外,司马相如、卓文君与牛郎织女的蜡像也需搬离该庙。 许希哲知晓后计画再将改称为“情爱阁”或“情爱楼”,但不愿迁移蜡像。他解释这是华侨独资兴建,非化缘劝募、非合股捐助,同时也不收香火钱,何况蜡像又非供人祀奉,又说蜡像有观光价值。

《联合报》也在同年4月8日收到几通电话,希望政府不要取缔,认为这座庙主要是供人游览观光,不宜与宗教信仰相提并论,还有大学女生说总比在西门町泡咖啡馆好。也有年长者打电话给《联合报》要求迁移蜡像,说与“固有道德”不符。在4月到5月间,该报黑白集社论就有三篇文章批评政府干涉人民,呼吁保留蜡像。

次日,4月9日,对庙方抗议蜡像搬迁,台北市民政局建议一种解套方式,就是照明宫仍使用原先寺庙登记,而情人庙脱离照明宫并取消“庙”名。如此,陈列卓文君等人蜡像之场所,仅为一私人建筑,与主管寺庙的民政局无关。

该年4月10日,庙方已将该寺的另一名称“情爱庙”三个字拆下。而内政部的意见是蜡像亦与寺庙传统习俗不合,故函令台北市民政局转知改善。

观光风潮

军舰岩的健行路线可分两条,一是到情人庙,另一条是到北投陈济棠墓园

争议的发生替情人庙招揽来大批游客,以双双对对的青年男女为多数,北投通往卧龙山上的威灵顿公路行人如织,因此威灵顿新村的外侨联名向台北市长张丰绪抗议。对外侨抗议情人庙游客影响环境,却有住在外侨附近地区读者向薇薇夫人来函抱怨亦被外国人吵得夜夜不得安宁。庙方说观光风潮也是始料未及之事,于是在庙门口钉个公告,说明工程尚未竣工,希望游客随时保持安宁及维护环境清洁。但情人庙的织女还被游客扭断手部、拉掉耳朵,庙方只好送到在新竹的林健成整修。1975年,林健成投稿给《联合报》对情人庙的作品表示后悔,希望全部收回,因为觉得沾上商业活动。

台湾省主席谢东闵也在经济会议之前抽空到情人庙一游,对壁上的“相爱容易相处难”发表感想。还有情侣因为抽到坏签而分手。歌星凌峰晏伟玲在此庙前举行婚礼。还有瓜地马拉驻中华民国大使Agustin Donis Kestler其妻子,把照明宫供奉的观音菩萨玄天上帝福德正神三尊神像带回瓜地马拉供奉。

改为佛寺

过去情人庙并没有接受香油钱,全由姚姓华侨与许希哲筹措。1987年,情人庙因维持经费发生困难,由药惠法师(原名李生传、艺名李俊男)以一亿多元买下全部庙产,并将摆设十多年的蜡像全拆除,改建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佛像,1989年改名为“照明寺”。

1997年,改名为“照明净寺”。经几年的扩建,崇仰七路51号2楼的观音宝殿供奉著四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有八十四尊形象不同的观音像,庙旁的逯天亭内有仿自杭州净慈寺的五百尊罗汉塑像。

寺方依然会举行情人节活动,如邀请过林韦君许绍洋乘寺方安排的“爱情巴士”到情人庙内许愿祈福。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