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猩猩科 |
中文学名: 猩猩科 拉丁学名: Pongidae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 纲: 真兽亚纲 目: 灵长目 亚 目: 类人猿亚目 科: 人科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25 外文名: Orangutan |
猩猩科(学名:Pongidae),原科,现已全部合并入人科Hominidae:共3属6种。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猩猩属现仅存于苏门达腊北部以及婆罗洲的低地和山区的热带雨林,数量稀少,成年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喉囊。大猩猩属分布于赤道非洲,是灵长类中体型最大者,站高1.3-1.8米,雌性体重70-120千克,雄性140-275千克,成年雄性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区,称为“银背”。黑猩猩属包括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分布于非洲中部热带雨林,集群生活,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该科最早化石为中新世中晚期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发现于欧洲。猩猩科的动物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1]
物种学史
猩猩科(Pongidae)又称大猿,是与人科最接近的动物,包括现代的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以及一些古猿类。猩猩科最著名的早期代表是森林古猿(Dryopithecus),这是最早发现的古猿,在将近150前就已经发现,在中新世中晚期分布于欧洲。另一类比较著名的早期代表是中新世晚期主要生活于亚洲的西瓦古猿(Sivapithecus),过去著名的腊玛古猿(Ramapithecus)也包括在内。腊玛古猿原本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发现实际上是西瓦古猿的雌性个体,这一类群可能和现代的猩猩关系比较密切而和人类与非洲大猿关系较远。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发现的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可能更加接近于人类与非洲大猿的共同祖先。禄丰古猿原被称作禄丰腊玛古猿,后列为单独的属。中国发现的古猿中最重要的是巨猿(Gigantopithecus),巨猿是中国上新世和更新世早期南方动物群的重要构成,其中以广西柳城“巨猿洞”发现的化石最为丰富。巨猿可能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可能比大猩猩还要大上一倍,不过由于发现的化石主要是下颌骨和牙齿,对其体型的估算并不可靠。
猩猩分子学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万年前从祖先那里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类和人类的祖先。与中新世后期(1200-900万年前)的南亚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现存猩猩的祖先。
体型巨大的更新世(100万年前)猩猩出现在中南半岛,而体型比现代猿类大30%的亚化石猩猩(4万年前)出现在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岩洞里。
更新世时期,爪哇也生活着比现存猩猩体型比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适应地栖的生活,但是现存猩猩的树栖生活方式证明了它们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顶篷。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前额倾斜;耳朵小而圆;身材短小结实;腿短,无尾。猩猩浑身长有红色、黑色或棕褐色的粗长毛发。前额、肩部和嘴的周围无毛。老年猩猩脸颊处的皮肤突出,这使得它们的面部看起来比较宽。与腿和上半身相比,猩猩有非常长的前臂。当直立的时候,它的长臂可以垂到膝盖。猩猩还有长而弯曲的手指和脚趾,可以帮助抓握树枝,而且猩猩的肩关节和髋关节都非常灵活。
成年雄猩猩的体型是雌猩猩的两倍。除了体型大小不一样之外,雄猩猩和雌猩猩的面部也有区别。成年的雄猩猩面部两侧有明显的肉垫,还有大的喉囊。雌猩猩没有脸颊的肉垫,而且喉囊也比较小。
猩猩可以在地上行走,但是它们很少这样做。当它们在地上行走的时候,用四肢着地,走得很慢,小心翼翼。它们一般只走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数之间的距离。当猩猩在丛林中从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根树枝的时候会比较优美。
生活习性
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树上。它们用长而有力的胳膊从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根树枝。它们的拇指和大脚趾是反向的,这使得猩猩可以用手和脚抓握东西。猩猩主要吃水果、昆虫和树叶。夜间,它们搜集一些树枝和树叶建造一个平台似的窝,然后就这个在窝里睡觉。猩猩一般会独居,或一小群群居在一起。
当猩猩在森林的地面移动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笨拙。当用四肢走路的时候,黑猩猩和大猩猩会用关节支撑身体。然而,猩猩只能用蜷缩的拳头支撑上半身。有时候猩猩也会直立行走。它们倾向于用脚的外侧行走,而不是完全用脚掌,因为它们的脚趾长,而且弯曲。
繁殖方式
雌性大猩猩和黑猩猩隔 4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猩猩和倭黑猩猩隔 5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所以大型猿类的数量增长原本就比较缓慢。怀孕8至9个月后,雌猩猩会产下一只幼仔。幼猩猩会在母亲背上呆一年,一般两年之后就会断奶。猩猩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性成熟,它们的平均寿命是30年。
由于猩猩居住得非常高,非常危险,因此母猩猩必须非常小心的照顾幼猩猩。起初,幼猩猩会尽量紧紧的抓着它的母亲。然而,不久之后,母亲就会鼓励幼猩猩去攀爬。母猩猩一般会保持一臂远的距离之内,直到幼猩猩具备了独立活动的能力。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婆罗洲猩猩与苏门达腊猩猩分别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婆罗洲以及印尼的苏门达腊。倭黑猩猩分布于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非大猩猩分布于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东非大猩猩则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乌干达、卢旺达。黑猩猩分布最广,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 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 赤道几内亚、 加蓬、 加纳、 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 马里、尼日利亚、卢旺达、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南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 乌干达。
婆罗洲猩猩 (学名:Pongo pygmaeus)
苏门达腊猩猩(学名:Pongo abelii)
大猩猩属
西非大猩猩(学名:Gorilla gorilla)
东非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
黑猩猩属
倭黑猩猩(学名:Pan paniscus)
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
种群现状
自从 4 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侵入东南亚以来,人类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竞争者。这种猿类在原先活动范围的灭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的捕猎活动造成的。在历史上,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捕猎活动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连续地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达腊岛的原因。 猩猩面临着在野外灭绝的境地。猩猩对伐木业很敏感,当伐木活动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它们就会完全地消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已经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护区。超过 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然而在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尼西亚发生的经济和政治动乱使得人们开始在受到保护的地区伐木。这场动乱最后引发了婆罗洲毁灭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该地区变得对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长期干旱越来越敏感。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猩猩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超过 92%,而且在 1993-2000 年之间,苏门达腊岛北部的数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种群仅分布于一些小岛,而且它们将继续被隔离,因为猩猩很少向别处“移民”。因此,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灭绝,需要人类对剩下的森林进行认真的保护和积极的管理。
保护级别
该科全部物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全部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相关视频
参考来源
- ↑ 遗传学已将猩猩科与人科合并,黑猩猩属于人族!,搜狐 ,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