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禮記正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禮記正義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禮記正義

作者;孔穎達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十三經

類型;儒學

'''禮記正義'''》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是學習、研究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文獻。漢代有鄭玄作注,唐代有孔穎達為之正義,都是古人對《禮記》的注釋,是今人閱讀研究《禮記》的重要版本。

禮記正義》今存全者僅一部,有宋元補版。[1]

版本情況

唐代孔穎達主持編撰的《禮記正義》是《禮記》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宋元遞修本《禮記正義》共七十卷,半葉 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卷後有黃唐刻書跋文8行並校正官銜名11行,跋文題「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識」,壬子即紹熙三年(1192年),因亦稱黃唐本。

黃唐任職浙東茶鹽司之前,茶鹽司先有舊刻《》《》《周禮》三經,將經文、注、疏合刻於一本,讀者以為方便。黃唐又取《毛詩》《禮記》二經刻之,是為各經文、注、疏合刻之第一版,因刻於紹興,世稱越州本,又稱八行註疏本。《毛詩》一種久佚,餘四種俱存。《禮記正義》今存全者僅一部,有宋元補版。原刊字體方嚴端重,刻工有馬祖、馬松、馬春、毛端、方伯、 王恭、 李憲等多人,補版刻工有茅文龍、蔣佛老、何、張阿狗、俞聲、何慶、陳等,皆元代杭州地區刻工,可知補版到元代。

此本有惠棟、李盛鐸跋,惠棟曾據此本校汲古閣本。書中有季印振宜、滄葦、 御史之章、 北平孫氏、惠棟、定宇、孔、 繼、 涵、金章世系景行維賢、小如庵秘笈、袁克文等印。清中葉後,此書為孔繼涵所藏,由孔氏歸宗室盛昱,以後歸完顏景賢,景賢之後又歸袁克文,由袁售與南海潘宗周。

潘氏得書之時,適所構新居落成,因名曰寶禮堂。潘氏既得此書,於1927年影刻行世。潘氏《寶禮堂宋本書錄》經部著錄。此書另有殘本一部傳世,存二十八卷,兩部補版之葉,間有不同,殘本為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所藏,《涵芬樓燼餘書錄》經部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寶禮堂藏書由潘宗周之子潘世茲捐贈國家,涵芬樓書亦捐獻國家,兩部今均藏北京圖書館。

內容簡介

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藏,是中華傳統中化中影響至深至關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漢代有鄭玄作注,唐代有孔穎達為之正義,都是古人對《禮記》的注釋,是今人閱讀研究《禮記》的重要版本。今歸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經註疏》,由呂友仁先生擬影印宋紹熙刻本《禮記正義》校以品本,並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禮記音義》,分別插入經、注各條之下,以方便讀者。

序言

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遠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以記實為本,縱貫古今,鑒往說來,宣彰資治,更多發揮的是實用的鏡鑒的作用,那麼十三經則臼疋整個封建社會的靈魂。自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五經博士,立於學官之後,直至清代,經學一直是歷代統治者制定國策的理論依據,是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齊家立身的行為規範。不僅如此,十三經還被法典化,於是有了「春秋斷獄」,「禮」成為禮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於是儒學成為國學、國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廣到所有官私學校之中,又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包括目不識丁之人在內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總有人視其為障礙,為糟粕,必欲除之而後快;相反,也有人尊之為聖典,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國。時至今日,似依然如坆。

文摘

又禮記明堂位云:「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於天下。」但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鄭作序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鄭知然者,禮器云:「禮者,體也。」祭義云:「禮者,履此者也。」禮記既有此釋,故鄭依而用之。雖合訓體、履,則周官為體.(占儀禮為履。故鄭序又云然則三百三干,雖混同為禮,至於並立俱陳,則曰此經禮也,此曲禮也,或雲此經文也,此威儀也。公是周禮、儀禮有體、履之別也。所以周禮為體者,周禮是立洽之本,統之心體,以齊正於物,故為體。賀場云:「其體有二。一是物體,言萬物貴賤二局下、小大、文質各有其體。二日禮體,言聖人製法,體此萬物,使高下、貴賤各得其宜也。」其儀禮但明體之昕行,踐履之事。物雖萬體,同一履,履無兩義也。於周之禮,其文大備,故論語云「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也。

然周既禮道大用,何以老子氣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道德之華,爭愚之始>.故先師准緯候之文,以為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義。若失義而後禮,豈周之成康在五霸之後?所以不同者,老子盛言道德質素之事,無為靜默之教,故云此也。禮為浮薄而施,昕以抑浮薄,故云「忠信之薄氣且聖人之王天下,德仁義及禮並蘊於心,但量時設教,道德仁義及禮,須用則行。豈可三皇五帝之時全無仁義禮也?殷周之時全無道德也?老子意有所主,不可據之以難經也。周禮為體,其周禮見於經籍,其名異者見有七處。

案孝經說雲禮經三百氣一也;禮器雲「經禮三百二一也;中庸雲「禮儀三百」三也;春秋說雲「禮經三百氣]四也;禮說雲「有正經三百氣五也;周官外題謂「為周禮二八也;漢書藝文志雲周官經六篇」,七也。七者皆雲三百氣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舉其大數西雲三百伍。其儀禮之別,亦有七處,而有五名。一則孝經說、春秋及中庸普威儀三千氣二則禮器雲「曲禮三干氣三則禮說雲「動儀三干氣四則謂為儀禮,五則漢書藝文志謂儀禮為古禮經。凡此七處五名,稱謂並承三百之下,知即儀禮也。所以三干者,其履行周官,五禮之別,其事委曲,條數繁廣,故有三干也。非謂篇有三干,但事之殊別有三千條耳。

後記

六經疏義,自京、監、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於披繹,它經獨闕。紹熙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遂取毛、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匯,精加徹正,用鏝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末,姑以貽同志雲。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進士傅作膺

進士陳克己

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莊

修職郎、紹興府會稽縣主簿高似孫修職郎、監紹興府三江、錢清、曹娥鹽場管押袋鹽李日嚴

迪功郎、充紹興府府學教授陳自

文林郎、前台州州學教授張澤

從事郎、兩浙東路安撫司幹辦公事留駿

宣教郎、兩浙東路提舉常平司幹辦公事李深

參考來源

禮記 第四集分段版本 朗誦

參考資料

  1. 國學導航-禮記正義-禮記正義,國學導航,2022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