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酵菌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酵菌酸

来自 中央社 的图片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在国内相当罕见,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称“椰毒伯克氏菌”产生,是一种较罕见的粒线体毒素,主要由玉米椰子类食物发酵而产生,存在于土壤与各种植物中。温度介于22到30°C时,是最利于毒素生长的环境。印尼、中国及莫三比克都曾发生过这类食物中毒案例。

当食物中出现米酵菌酸时,就算经过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温、高压方式烹煮后,也无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资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测试,吃下2mg/100g,会在2到5小时内死亡。

米酵菌酸较易出现在长时间发酵且保存不当的淀粉制品中,卫福部说明,米酵菌酸(英文:Bongkrekic Acid)是一种罕见的粒线体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英文: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或称或称椰毒伯克氏菌产生。唐菖蒲伯克氏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在摄氏温度22至2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中,会讯速增殖,产生大量的米酵菌酸[1]

米酵菌酸的生长条件

  • 温度:22-33°C
  • 酸碱值:6.5-8.0
  • 氯化钠:<1.5–2%
  • 脂质型态: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椰子脂肪浓度 20-50%

米酵菌酸毒素为何这么强?

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说,人体内的粒腺体有如细胞的发电厂,提供细胞运作的适当能量,米酵菌酸产生的毒素,会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体所有细胞瞬间失去能量[2]

姜至刚说,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会让身体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损伤,当身体所有细胞无法运作的情况之下,会出现如肝脏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脑部、心脏肌肉全都因此瘫痪。

因此,即使米酵菌酸浓度极低,吃进身体后,前期发作时会出现身体无力、头晕、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肠胃道无法正常运作,进而使得肠胃道黏膜受损,造成血便、血压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医院前就已呈现心肺功能停止(OHCA)状态

根据文献报导,米酵菌酸半衰期长达102小时,每4天后,体内的量才会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导致患者死亡,死亡率从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当高。

米酵菌酸易出现在6大食物

当淀粉等食物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在水中,没有获得适当保存时,就容易产生米酵菌酸菌,特别是以下6类食材最常出现:

  • 发酵玉米面粉
  • 变质的淀粉
  • 黑/白木耳
  • 糯米汤圆
  • 马铃薯粉制品
  • 甘薯粉制品

米酵菌酸中毒10大症状

中毒后米酵菌酸会攻击肝脏、肾脏大脑等器官,由于这类毒物在台湾较少见,且初期症状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类似,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如果吃完东西后2个小时内出现以下症状,要特别注意:

  • 胃部不适
  • 恶心、呕吐
  • 腹胀、腹痛
  • 全身无力
  • 头晕
  • 嗜睡
  • 器官充血 水肿
  • 急性肝肾功能损伤
  • 少尿 血尿
  • 死亡(致死率从30%至100%)

米酵菌酸吃下肚该怎么办?

米酵菌酸中毒后目前没有药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针对患者的症状做治疗,并给予支持性疗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议做到以下3点:

  • 催吐:尽快排出胃部食物,减少毒物对身体的影响。
  • 尽速就医:及早治疗,避免较轻微症状,演变成全身性的问题。
  • 保留食馀检体:保留有问题的食物,提供医疗单位检验,以利正确诊断与治疗。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 预防5重点

由于目前没有简单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检测米酵菌酸,米酵菌酸也不会因洗涤或烹煮而被破坏,因此,预防是关键;卫福部建议民众不要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另外,建议也从以下5点来避免吃下有问题的食物:

  • 制作发酵类食品时要勤换水
  • 避免长时间浸泡食物,或应放入冰箱保存
  • 维持环境与食品卫生
  • 不食用变质与长期放在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
  • 避免生食

米酵菌酸致命 专家忧混入食物链

位于台北市A13远东百货美食街的宝林茶室,近日发生多起民众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两人死亡、多人病危,法医检验结果28日晚间出炉,从死者血液中检出罕见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这是台湾首次检出这项毒素[3]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验出台湾首见的毒素“米酵菌酸”,卫福部昨再公布中毒住院患者检体结果,全数都验出米酵菌酸,但被高度怀疑遭污染的食材全数皆为阴性。台湾疫调专家何美乡指出,米酵菌酸就藏在宝林茶室的厨房内,无论是粉、还是酱料,应逐步溯源尽快找出污染源,避免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落地生根。

何美乡表示,米酵菌酸污染事件最初发生在印尼,于椰肉中发现会产生米酵菌酸,其馀在中国大陆、非洲等地,则发现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也出现米酵菌酸,目前粿条被高度怀疑是米酵菌酸的肇因,但不可排除其他酱料、食材污染,也需要检视食材是否有妥善冷藏保存[4]

参考资料

  1. 亲子天下. 米酵菌酸如何产生?米酵菌酸中毒症状、原因、食物整理. 2024-03-28 [2024-03-30  ]. 
  2. Hello 医师. 米酵菌酸是什么?存在6大食物、中毒症状与处理一次看. 2024-03-29 [2024-03-30]. 
  3. 米酵菌酸是什么?为什么米酵菌酸这么“毒”?. 2024-03-29 [2024-03-30]. 
  4. 联合新闻网. 米酵菌酸致命 专家忧混入食物链. 2024-03-30 [2024-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