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绍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绍兴周边地区。绍剧的猴戏也较为著名。

绍剧遗产在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1]

历史

一般认为可能源源于秦腔,大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绍兴一带;乾隆年间较为流行。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1950年定名为绍剧。

风格

乐器板胡笛子斗子为主,腔调为三五七、二凡,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接近;音调激越高亢,表演粗犷,善表达悲壮的情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调腔的部分曲调

绍剧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并在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间(1723-1735)开始盛行。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剧目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现代戏有:《血泪荡》等。绍兴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后发行世界七十几国家和地区。周恩来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同演员合影留念;毛泽东同志观看后,还写下了著名的诗篇[2]

视频

绍剧 相关视频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绍剧 《龙虎斗》

参考文献

  1. 绍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经典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湖南演出(组图),新浪网,201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