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紹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紹劇,又名紹興大班、紹興亂彈,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紹興周邊地區。紹劇的猴戲也較為著名。

紹劇遺產在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1]

歷史

一般認為可能源源於秦腔,大約在明末清初形成於紹興一帶;乾隆年間較為流行。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後,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1950年定名為紹劇。

風格

樂器板胡笛子斗子為主,腔調為三五七、二凡,同徽劇的吹腔、高撥子旋律接近;音調激越高亢,表演粗獷,善表達悲壯的情感;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調腔的部分曲調

紹劇受到弋陽腔贛劇徽戲等劇種的影響,並收了流行於紹興地區的餘姚腔、新昌調(高)腔以及民間戲曲的特色,逐步發展成為紹興亂彈,並在劇目、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等方面,有很大發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間(1723-1735)開始盛行。明嘉靖年間,餘姚腔、弋陽腔盛行,紹興一帶出現了「調腔」。初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腳色,並以大鑼大鼓、鐃鈸伴奏。搬上舞台後,稱紹興高調班。明末清初,崑腔盛行,繼而亂彈傳入,高調班紛紛兼唱崑腔和亂彈,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豐、同治年間,高腔和崑腔逐漸失去觀眾,特別在農村,亂彈備受歡迎,於是藝人改唱亂彈為主,稱紹興亂彈班。

劇目

紹劇的劇目頗為豐富,從題材上看,以歷史戲居多,家庭戲次之。就其風格特點來說,多為情緒憤慨、鬥爭激烈、感情奔放的一類戲,流傳的傳統劇目達三百多個。整理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謙》、《龍虎鬥》、《蘆花記》等,得到一致好評。各行腳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如二手戲《遊園吊打》、《磨房串戲》,花臉戲《打太廟》、《打半山》,老生正生戲《軒轅鏡》、《漁樵會》、《蘆花記》,花旦戲《香羅帶》、《哭箱訴舅》等。

紹劇傳統劇目主要有以「二凡」為主腔的《高平關》、《後硃砂》、《千秋鑒》、《龍虎鬥》,以「三五七」為主腔的《雙貴圖》、《雙核桃》、《龍鳳鎖》,唱「陽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屬目連戲的《男吊》、《女吊》、《調無常》等。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如二丑戲《遊園吊打》、《磨房串戲》;花臉戲《打太廟》、《打半山》;老生正生戲《軒轅鏡》、《漁樵會》、《蘆花記》;花旦戲《香羅帶》、《哭箱訴舅》等。紹劇較有影響的劇目傳統戲有:《龍虎鬥》、《後硃砂》、《龍鳳鎖》、《蘆花記》、《雙貴圖》;新編歷史戲有:《于謙》、《斬魏徵》;現代戲有:《血淚盪》等。紹興著名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後,先後發行世界七十幾國家和地區。周恩來曾四次觀看紹劇演出,同演員合影留念;毛澤東同志觀看後,還寫下了著名的詩篇[2]

視頻

紹劇 相關視頻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紹劇 《龍虎鬥》

參考文獻

  1. 紹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經典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湖南演出(組圖),新浪網,201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