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南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总面积2787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27.17%,其中平原面积占苏南土地总面积50.45%,山丘面积占28.4%,水域面积占21.15%;拥有广袤的太湖平原,水网密集,长江东西横贯境内;常住人口3378.09万人(2019年)。2019年GDP总量达到了56646.49亿,人均GDP突破15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7个县(市)进入前十。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截止2012年末,苏南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共53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有1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4个国家级5A级景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

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苏南地区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历史沿革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

周朝属吴国。后勾践灭吴,境域并入越国,及楚灭越,其地又纳入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苏南地区则为秦会稽郡属地,秦时以吴县为会稽郡治所(相当于首府)。其后秦又分会稽郡西部地区设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鄣吴镇),今南京以及苏南西部地区(茅山以西)则属于新设立的鄣郡。

西汉初年,苏南地属吴王刘濞,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会稽郡则属汉中央直辖。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改故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苏南西部地区的秣陵县(今江苏南京)、江宁县(今江苏南京)、江乘县(今江苏南京)、溧阳县(今江苏溧阳市)、胡孰县(今属江苏南京)、句容县(今江苏句容)等县均属此郡。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中包括现如今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仍然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 ,海盐(东汉在今平湖东南),余杭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苏南西部地区的南京以及茅山以西地区仍属丹阳郡。

汉末至隋初,苏南地域仍然大体分属为丹阳郡和吴郡。

唐初平定江南后,于武德三年(620年),改丹阳郡隶属扬州刺史部。武德四年(621年),改吴郡为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苏南地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年间因江南道辖区过于庞大,划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以及黔中道,苏南地区改隶于江南东道。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析江南东道设浙江西道,苏南地区的苏州,润州,常州等地均纳入浙江西道辖区。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属于钱氏吴越国(907年-978年),南京地区则为南唐国(937年-975年)国都(江宁)。

北宋(960年—1127年)今南京地区属江南东路境,其它苏南地区在北宋时为两浙路境,南宋时(1127年-1279年)则为两浙西路境。

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苏南隶属于元浙西道宣慰司行政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设置江浙行省,浙西道宣慰司随而废罢,苏南诸地改隶属江浙行省。

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

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

1927年3月,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从江苏省划出;同年5月,设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从江苏省划出。1929年到1949年江苏省会设在镇江,汪精卫政权时期,江苏省省会迁往苏州,但其实际管辖区域限于长江以南。

1949年-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苏北行署区(驻扬州)和南京直辖市。

1952年9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

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划1县(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

地理环境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

苏南地区土地总面积2787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27.17%,其中平原面积占苏南土地总面积50.45%,山丘面积占28.4%,水域面积占21.15%。

苏南地区区内低山、丘陵、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有机组合一体;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镇江一带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苏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气候呈现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等特点。

苏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苏南雨水充沛,年际变化小,年降水变率在12%~24%之间。夏季6月和7月间,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苏南地区进入梅雨期,梅雨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值大部地区在250 mm左右,梅雨期内暴雨频发,强降水集中。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滆湖等,其中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调蓄、航运、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多功能作用。长江东西横贯境内,长432公里,沿江有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太仓等港口,万吨级海轮可直达。

行政区划

截止2014年7月,苏南地区共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等5个地级市(辖2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

经济

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201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10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六席,分别是昆山(第一),江阴(第二),张家港(第三),常熟(第四),吴江(第六),宜兴(第九),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全国百强县”第一。并且这些县市全部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

2011年,苏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国的13%和18%,境外投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苏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达到3.34万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2.0%,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37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1.6万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2.6:57.8:39.5调整为2.3:51.5:46.2。

2012年,苏南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89.85亿元,比2007年增加1778.94亿元,年均增长17.7%。

苏南地区近年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简表(2010年-2013年)

2012年,苏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5416.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2012年苏南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721.4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755.9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28.80亿美元,三资经济对苏南贡献逐年提升,2012年苏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中三资企业实现总产值33587.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8.2%,接近半壁江山。

2012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三万亿元,达到28663.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41.1%。

2012年,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0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3.1%。2012年苏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4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双双步入了相对富裕阶段。

社会

截止2012年,苏南地区拥有530多家科研机构,两院院士89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45个。

2012年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593亿元,占全国的8.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1%,比2007年提高了0.64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达到32.12万件,专利授权量19.30万件,分别比2007年增长4.3倍和7.9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国14%左右,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动力强劲。

截止2012年,苏南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拥有107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约130万人,各类专任教师达到27.95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8%。

2012年,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6%,高于江苏省平均0.46个百分点,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从2007年的23051万册提高到2012年的44543万册。

全省13个国家级、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7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多数在苏南;6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影视基地均在苏南。

2012年,苏南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4.74万张,比2007年增长了44.1%。苏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6岁。

截止2012年,苏南地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拥有国家园林城市1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4个、国家生态市(县、区)1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76个、生态村32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7个,是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最密集的区域。太湖治理进展顺利,太湖湖体及环湖河流水质稳中趋好,形成中国大江大湖综合治理的经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全国综合交通最发达地区之一。

2012年,苏南地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从2007年的5.37万公顷扩大到7.3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至42.9%。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07年的754.3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987.1万吨。

2012年,苏南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2.53%以内,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在97%以上。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截至2011年底,苏南地区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为13992个,占江苏省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数的38%,其中社会团体742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565个。2006-2011年,苏南地区社会组织数量每年以10%以上速度递增,尤其是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重点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

交通

苏南地区,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国内河航运特别发达的地区,航道极为密集,其中以长江以及京杭大运河为主干。大小城镇传统上都临河而建。20世纪初清光绪末年,铁路运输兴起,沪宁铁路贯穿苏南。1990年代以后,江苏省建成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密度列全国第一。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正式通车,为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城际高速铁路。

截止2012年末,苏南地区一大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建设以及城市内部的快速路网建设使城乡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市区实有道路长度1.67万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8.4%。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已经率先开始地铁投运和建设工作。

发展定位

南京都市圈苏南部分内包含南京和镇江两市,南京和镇江山水相连、文化同根、联系密切,宁镇(扬)地区同城化发展有利两地经济。加强南京和镇江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和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推进南京龙潭仙林汤山、湖熟与镇江下蜀、宝华、黄梅、郭庄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打造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宁镇(扬)大都市区。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有紧邻上海、资源禀赋相近、实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可建设成苏锡常都市圈。需加强与上海的全面互动对接,强化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城市间轨道交通互连互通,共享公共服务,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建成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

南京市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区域金融地位突出、海陆空港和信息港联动发展,可发挥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软件名城。

无锡市有实业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成为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

常州市有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智慧城市。

苏州市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完善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有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创新创业宜居城市。

镇江市有产业基础较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创意生活休闲中心,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

文化

苏南是吴文化的故乡。千百年来,苏南民众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脚踏实地的务实性和吃苦耐劳的坚韧性,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精神。

吴文化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等,以春秋时期建都苏州的吴国为基本条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毗邻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中心地带形成文化圈。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金陵文化以南京为中心,东晋至南朝的300年不仅使得长江流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而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极一时的秦淮文化,不仅反映了红粉文化、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苏南的东部和中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大部分地区是吴语区(除沿江部分地区和常州下辖的金坛市大部为江淮方言区),镇江下辖的丹阳市、丹徒区的东南部,以及南京下辖的高淳区亦使用吴语。 南京的大部分地区(除高淳)、镇江市区和句容、扬中两个县级市是江淮方言区。镇江是两种方言的过渡地带 ,历史上原属吴语区,因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以及后来的历次北方移民迁入,沿江的市区方言逐渐转为同扬州话类似的江淮官话,而市区东南的丹徒、丹阳等地则仍讲吴语。南京的情况与之类似,但因多次成为帝都,北方移民的影响更大,在方言上也更加“北化”。

苏南地区代表性的戏曲有昆曲、常剧、锡剧、苏州评弹、南京白局、丹剧等,其中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世界19个国家入选)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分别代表了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南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等。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止2012年末,苏南地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3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共53项。

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苏南段)

江苏昆曲、古琴艺术(虞山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和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

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董永传说、吴歌

音乐:常州吟诵、太仓市的江南丝竹、古琴艺术(常熟虞山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和镇江的梅庵琴派)、天宁寺梵呗唱诵,玄妙观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

戏曲:昆曲、苏剧、锡剧、滑稽戏、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南京白局

舞蹈:高淳东坝大马灯,溧水的骆山、大龙龙舞、竹马(蒋塘马灯舞)、小热昏 (常州)

杂技:金坛抬阁

传统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制扇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常州梳篦、南京剪纸、金坛刻纸,苏绣、无锡精微绣、苏州玉雕、苏州光福核雕、无锡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苏州泥塑、苏州灯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灯彩、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装裱修复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金坛封缸酒酿造

信息来源: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官网整理。

名人

苏南地区就是自古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有好山,好水,好景致,名流辈出。特别是自明清以来,苏南更是盛产文化才子。如江南四大才子,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二泉映月作者阿炳,草圣张旭,大数学家华罗庚,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钱穆等。两院院士也属苏南最多。

南京古代名人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圣顾恺之。南朝科学巨匠祖冲之,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七绝圣手王昌龄,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才子袁枚、爱国思想家魏源。近现代有陶行知、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林散之胡小石等。

苏州古代名人有传奇人物干将莫邪;帝王将相吴王、伍子胥、泰伯、孙武、韩世忠;名臣贤客文天祥、王鏊、范仲淹翁同龢;文人墨客白居易、苏舜钦、范成大、顾炎武;书画家张旭、以沈周为首的“明四家”;建筑大师、故宫设计者蒯祥等。近代名人有章太炎、俞樾、顾颉刚、叶圣陶等。

无锡古代名人有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战国时楚春申君、东汉时梁鸿、晋无锡画家顾恺、“元四家”之一的画家倪瓒、唐代大诗人李绅、明代名臣海瑞的老师顾可久、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大旅游家徐霞客、清初文坛很有诗名的严绳孙,大词家陈维崧、顾贞观。

近现代有刘半农、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音乐家华秋苹、刘天华、国学大师钱穆,近代教育先驱唐文治,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经济学家群体陈翰笙、孙冶芳、薛暮桥,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周培源,被称为当代毕升的计算机专家王选,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实业家杨宗濂、杨宗瀚、荣宗敬、荣德生、祝大椿、周舜卿、唐保谦、薛南溟等。

常州古代名人有南朝齐高帝、梁武帝生于古武进县城,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颇深。明代有“吴士争为弟子,德望重于江南”的教育家谢应芳,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清代出现了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阳湖文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孟河医派等。近现代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民国时期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还有被称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镇江古代名人有著名文人代表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东晋时,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有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明清两代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

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此外,丹阳市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近代有爱国老人马相伯,美术家吕凤子,当代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句容市有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旅游

苏南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中心集散地,旅游业发达。苏南地区有1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江苏总数(28个)的61%;14个国家级5A级景区,占江苏总数(17个)的82%。

南京是“六朝古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尤以其明代文化及民国文化为最,其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明孝陵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其园林是江南园林中的经典,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无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

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等自然风景区。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境内名山遍布,人杰地灵。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7个):南京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镇江市、昆山市江阴市吴江市宜兴市常熟市句容市吴县市(现吴中区)、常州市、溧阳市张家港市太仓市金坛市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