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草鹀 |
---|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Emberiza cioides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迷鸟/台湾 普遍性 不常见 体长/体重 约17cm/17-26g |
别名:三道眉草鹀,雌雄相似。[1]虹膜暗褐色。上嘴灰黑、下嘴蓝灰、先端黑色。脚粉褐色。脸有明显三道图纹。
雄鸟: 繁殖期
- 华东亚种castaneiceps有白色粗眉线,眼先及黑颚线,栗红色三角形耳斑(日本亚种ciopsis黑色耳斑)。有白颊纹。
- 头顶至体背大致栗红色,背有黑褐色纵纹。翼黑褐具红褐色羽缘。
- 喉白,颈侧有灰色半领环。胸腹及胁红褐色,往下色渐淡,至尾下覆羽近白色。
- 尾羽黑褐,外侧有白色楔形斑。
雌鸟似雄鸟,但整体羽色较淡,脸部图纹较不明显,眼先及黑颚线较浅呈污黄色。眉线及颊纹沾淡褐色,头顶有暗色细纵纹。下体砂黄,除腹和尾下覆羽外,通体满布黑褐色条纹或斑点。
栖地&习性
丘陵地带稀疏阔叶林、人工林及山麓林缘,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
喜成小群活动。台湾迷鸟多单独出现。性机警,受到干扰时即迅速远飞或藏匿。
食物大部分为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和杂草种,如蓼、稗、狗尾草、鹅观草、荸荠、萝卜、麦等种子。冬季以各种野生草子为主,也有少量的树木种子、各种谷粒和冬菜等[2]
繁殖期
巢一般筑于山坡草丛地面,极少数在灌丛小树上,但在南方也筑在小松树上或茶树上,或筑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极少在高树上。巢多营造在茶园、菜地、道旁及住宅旁的灌丛和荆棘丛中。
季节4-8月;两个,通常三个育雏。一夫一妻制。雌鸟独自筑巢,一杯小根和草,内衬更细的花。
每年一窝。巢筑完后,当天或隔一天开始产卵。内置4至5枚卵,卵壳色泽变化很大,但同一窝却基本相似。卵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钝端有蝌蚪状黑斑联成环状,其他部位少有斑点。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3-4音节的“唧唧唧"声。繁殖期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
外观相似性
白头鹀耳斑白、外缘黑色。雄鸟喉栗红色,上胸有明显白胸环斑。
白眉鹀头侧线黑色,白央头线,耳羽后缘有白斑,腹面有暗褐色纵斑。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E. c. tarbagataica Sushkin, 1925 – 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西北(新疆北部)的西南阿尔泰到天山东。
- E. c. cioides J. F. Brandt, 1843 – Siberian Meadow Bunting – 西伯利亚中南,从东阿尔泰到蒙古,与相邻的Transbaikalia(布里亚特共和国),在俄罗斯东,以及南到中国的北(东青海)。
- E. c. weigoldi Jacobi, 1923 –在俄罗斯东南部(阿穆尔兰和Ussuriland),南至中国东北(南至河北)和南朝鲜的Transbaikalia东部。
- E. c. castaneiceps F. Moore, 1856 –中国东部(河北南部)和韩国。
- E. c. ciopsis Bonaparte, 1850 – Japanese Meadow Bunting – 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穿过日本诸岛到达屋久岛(九州南部);冬天到中南日本。[3]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关于三道眉草鹀的知识,hbw.com
- ↑ 关于三道眉草鹀的知识,hbw.com
- ↑ meadow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