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赊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赊店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潘河、赵河交汇处。辖10个(社区)村,19个自然村,53个村(居)民小组,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赊店镇是社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潘、赵二河交汇,三面环水,镇贯三岗。交通便利,南( 阳)驻(马店)公路、方(城)枣(阳)公路十字相交于此。 2014年,赊店镇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位列第2,仅次于浙江乌镇;自4月份开始,人民网、《中国旅游报》、凤凰卫视、《美丽中国之旅》系列丛书等进行为期6个月的全面宣传,由《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旅游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和文化旅游专家组成的“美丽中国之旅”采风团到赊店古城实地采风报道和开展“专家把脉”活动,面向全球进行报道,全面提升社旗的国际形象。 2015年1月赊店古镇成功入选“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1]

赊店古镇

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沿,南阳市社旗县城所在地,因东汉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

流经此地的潘河、赵河曾使赊店镇成为“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清代中原著名商埠。

鼎盛时期

史料记载,乾嘉年间(1736~1820年),赊店镇达到鼎盛时期,东南有自江淮而来的船队,似游龙接连不断;西北有从高原陆路而来的马帮车辆,如流水川流不息,满载往返。镇内商业昌盛、市场繁荣,72条街道分行划市相交经营。山货街专营山货;骡马店街则为骡马驮运客商宿店;瓷器街经营各种瓷器,兼营百货、布匹;铜器街则专营铜器;兴隆街为粮行,整日车马塞道等。八大粮行日交易小麦、高粱、玉米、绿豆各10余万公斤,仅“通盛行”每天都有大车400辆、小车20多辆、驴马40多头,挑担1000多人。其中花布行50多家,每天可成交棉花5余万公斤、土布7000余匹;木材行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米、竹竿2.5万余公斤;9家染房中最大一家日染青蓝布300多匹。

赊店酒享誉已久,最兴盛的有永禄美、永隆统、玉泉、光辉、永乐、正兴隆6家酒馆。当时赊店酒已行销冀、秦、鄂、桂、粤等10多个省。镇内酒楼满布,现赊店酒厂的前身就是永禄美酒社。其他如三眼洞、酱菜行、延寿堂、广和堂等药行比比皆是。镇内13家粉行、500多个商号,货堆如山,日进斗金,人喧马嘶,十里有声。兴盛的庙市文化商业集贸使赊店镇名扬四海。这里整天千帆竞扬,马帮铃响,人声鼎沸,通宵达旦。

到了清乾隆年间,赊店镇已发展成为长三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药材、白酒、生漆、桐油、竹木、粮食、棉花、布匹、茶叶食盐等各种物资汇集于此进行贸易、储运,其中尤以药材、茶叶、食盐为大宗。据传,当时单药材月销售量就达5万余公斤,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20余万公斤。山陕会馆中至今还保存了5枚清代志石(相当于秤砣),皆在75公斤以上。可见,当时此地商贾做的买卖有多大!市场是何等繁荣!连税收也呈丰收局面———“咸丰年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成为“地频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齐名,成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并享有“天下第一店”的美誉。

“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毓秀惹人爱。”清代嘉庆裕州贡生李栋的诗,再现了赊店镇的繁忙景色[2]

视频

赊店镇 相关视频

《记住乡愁 第三季》 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镇旅游纪录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