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
圖片來自xuite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Kaohsiung Municipal Sih-wei Primary School,英語縮寫成SWPS,簡稱四維國小四維),是位於臺灣高雄市苓雅區市立國民小學

目录

地理位置

面對高雄市青年一路、民權一路、苓雅一路與維仁四街等四條街道,東邊鄰近高雄市文化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西接苓雅區行政中心、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南面復華高中,屬於文教區域內的學校。

學校象徵

校徽

「四維」字外的四道光芒暨四大支柱,象徵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光輝大張,永照大地,同時表示「德智體群」四育的均衡發展。

整個圓形圖案造形是一幅富現代「美」感的設計,它 不但象徵了「四維國小」未來五育兼備的完美新形象,更顯示了學校在藝術教育(美育)的提倡與推展的決心,以符合「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現代教育。簡明的造形及穩重的色彩,呈現一種明快、果決及穩定發展的蓬勃朝氣,校徽色彩「青、白、紅」,採用國旗的三種原色,表示全體師生忠愛國家。

用抽象的造形來傳達「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及共同校訓的哲學寓意,不泥古、不拘一意。

願景

  • 勤奮:自動自發,積極進取,展現青春活力。
  • 合群:尊重他人,合作樂群,爭取團體榮譽。
  • 人文:尊重生命,落實環保,開拓鄉土情懷。
  • 創新:體驗學習,創意無限,激發多元智慧。

校歌

詞:謝耀文(第3任校長)   曲:鍾明昆

巍巍我校,高雄四維,東臨中正紀念堂, 人文薈萃,師生勤奮,合群團結健康莊。

明禮尚義,重廉知恥,四維光芒,永照八方。

樂觀進取,研究創造,造福人群校名揚, 五育並進,允文允武,精忠報國興家邦。

歷史

  • 1963年9月6日:由首任校長王冠洲先生奉令設校,當時校名為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學校,並借用苓洲國民學校(現高雄市苓雅區苓洲國民小學)。
  • 1964年3月15日:校舍興建完成,並於當年3月25日遷至現址上課,並訂3月25日為校慶。
  • 1973年9月:增設自立幼稚園。
  • 1981年6月30日:《四維兒童》創刊。
  • 1982年12月5日:原本供應全校用水的大型水塔改建成大型超高滑梯(大象溜滑梯)。
  • 1983年4月8日:新建活動中心、圖書館、視聽教室和增建教室動工新建,同年9月26日完工啟用。
  • 1988年9月:全校學生高達5150人。
  • 1989年9月:附設自立幼稚園改制為附設幼稚園。
  • 1990年3月:操場PU跑道開始動工、5月完工。
  • 1991年7月1日:與日本東京都板橋区私立淑德小學校結為姊妹校。
  • 1991年9月:新四維樓竣工啟用。
  • 1992年12月13日:游泳池落成啟用。
  • 1994年5月:興建前庭的維園和原木遊戲場(木頭公園)。
  • 1997年4月22日:游泳池加頂工程落成啟用,成為室內游泳池。
  • 1997年10月:興建籃球場完工。
  • 2002年:校長李德治先生以民主方式,由全校學生投票,九成的學生希望保留大象溜滑梯。
  • 2003年5月26日:整建運動場。
  • 2005年6月13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巡視四維國小危險校舍(八德樓、勤奮樓、合群樓)。
  • 2008年2月12日:拆除舊勤奮樓、舊合群樓。
  • 2008年3月12日:第一期校舍改建工程動土奠基典禮(勤奮樓、合群樓)暨勤奮樓、合群樓興建。
  • 2009年1月17日:由校長呂淑屏、管弦樂團老師陳偉聰與陳品軒、葉育伶、林晉丞等24位集弦樂管樂打擊樂管弦樂團團員前往日本高雄市姊妹市之一的八王子市鑓水小學校與千葉縣千葉市立幸町第一小学校進行音樂交流。
  • 2009年8月:第一期校舍改建工程(新勤奮樓、新合群樓)完工。
  • 2009年8月:拆除八德樓。
  • 2010年2月:整建運動場。
  • 2010年2月:於原八德樓處興建四維爺爺號。
  • 2010年6月19日:校長呂淑屏為平息「有力人士」的反對聲浪,決定拆除由水塔改建而成大象溜滑梯。
  • 2013年5月:由陳嘉斌老師帶領學生參加榮獲全球第2名。
  • 2013年12月:102學年度是四維立校50周年,12月21日擴大辦理年度校慶。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1];而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考文獻

  1.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