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年”在侗(春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年”在侗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年”在侗》中国当代作家春仔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在侗

“年”的味道“义无反顾”地淡然远去,经历过丰富多彩的年俗的人们,灵魂似乎恍惚起来,空洞起来。走在街上,古老而优秀的年的文化元素,似乎沉睡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之中,龙灯狮灯也不是往日的样子,更有许多传统而优秀的节目失去传人。街道上人影稀疏,留在记忆里的种种热闹不见踪影。匆匆忙忙的春节里,除了走马灯似的走亲访友,除了饫甘餍肥,除了打牌,似乎看不到曾经充实灵魂的民俗符号和文化花朵。

不再有过年的热情。怀着满腹的乡愁,很想去寻觅,寻觅故纸堆里年的踪迹,寻觅我们曾经经历和感觉过的年的滋味,寻觅往昔年的热闹,寻觅那些丢失了的年文化。正好,摄影家“小老头”约我去侗寨。他说,贵州的黎平县是百节之乡,春节里有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动,各种节庆接二连三,走一遭,肯定不虚此行的。此言正中下怀,毫不犹豫就去了。

初三就到了黎平县。此后的几天,我们看了祭萨节、抬官人节、琵琶歌大赛。不曾想象,这里的年,的确充满了古老民族的文化特色。

祭萨节是由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侗族传统节日,定于每年农历的第一个卯日,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庆。“萨”即“萨岁”,是侗族人最敬仰的祖先,侗语为至高无上的大祖母,始祖母之意。相传在古时候,“萨”为保卫侗寨安全,率众抵御外敌,因寡不敌众,在一个叫“弄堂概”的地方跳下了悬崖,英勇献身,后人为缅怀“萨”,便在寨中建起专门祭“萨”的祭坛。至今,侗乡的每一个姓氏都设有祭坛,每年的正月初八是祭萨和“赖难萨”(请祖母赐肉)的日子。

初四日,我们先去赶一场芦笙比赛,迟到了,甚是遗憾,只拍了一些侗寨的照片。听说,蝉寨的祭萨节提前了,初五就举行。中午时分,我们驱车赶到了蝉寨。

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回到了古朴恬静的田园。侗寨里,屹立百年的鼓楼高耸云霄,饱经沧桑的木楼朴素典雅,吊脚楼也古色古香,溪流穿寨而过。

一支芦笙响起来,紧接着数十支芦笙响起来。黄橙橙的阳光下,寨中的鼓楼前,身穿侗装的人们,吹起了“呜呜呜”的声音,他们合着芦笙的节奏,载歌载舞。俄顷,笙声骤停,领头人握着芦笙,忽而高喊一声“哎,嗨起来!”,芦笙手齐应“哎,嗨起来!”又继续吹。他们围城一个圈,沿着圈,转哪转,吹呀吹。

仿佛听到集结的号角,四面八方的木楼里,男人女人出来了,阿哥阿妹出来了,儿童娃娃出来了,向着鼓楼聚集。寨老们也来了,他们穿着长袍长衫,戴着古帽,站在了寨门口的旗帜下。人们紧随寨老,纷纷排在他们的后面。男人们身穿整齐的的侗服,女人们头戴闪亮的银帽,脖子挂上耀眼的银圈银饰,身着饰有花边的侗装,男女小孩间或其中,齐刷刷地排成了一条长龙。旌旗猎猎,芦笙响起,鼓角争鸣,寨老们手撑油纸红伞,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向萨坛而去。

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场面,男女老少齐出动,摆出了一种似觉神秘却又颇为庄严的仪式,让人看了恍如隔世,竟疑心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某个王朝的时代。呵呵,侗族人还真是这样过年么?

祭萨的队伍绕过了街巷,绕进了鼓楼,再绕过山边的千年金丝楠树,走上杂草丛生的山下小道,整个队伍逶迤千米。霎时,寨老肃立在萨坛前,气氛陡然肃穆,一时云霓凝滞,天高宇阔,全体肃然无声。寨老们请萨、焚香、献茶、鞠躬,在袅袅的香烟弥漫中喃喃祝告,祈祷“萨”神保佑,祈祷新春福至,祈祷五谷丰登,祈祷村寨平安,祈祷百姓幸福······

看着这一切,我们也跟着肃穆起来,不禁生出莫名的感慨。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膜拜和敬畏祖先么?他们一刻也没有丢弃这种膜拜和敬畏之心么?多么了不起!因为敬畏,所以自律!因为膜拜,所以进取!不要说这是宗教迷信吧,保留膜拜和敬畏,人的心会不会更干净一些呢?

祭萨毕,侗寨里沿街摆起了千米长桌宴,阿哥阿妹唱起敬酒歌,侗家人欢天喜地,共进晚餐。

据说,他们晚上还有很多活动。受邀而来的邻近各村寨本民族、兄弟民族的男女青年,将手牵手,肩并肩,在萨坛前、鼓楼里“多耶、对歌、吹芦笙。”他们会用舞姿、歌声,传颂“萨”的功德,祭奠“萨”的英灵,表达团结和睦,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

初七,黄岗侗寨的“抬官人”节隆重登场,我们到达时,寨子里已万人汇聚。鼓楼的火塘里,火焰冲天,侗寨的老人、孩童围着烤火。四面八方的来人,外国游客,边游边看,走到此处,或进进出出,纷纷到火塘边取暖,然后继续转悠。

游人如织。山埂上、鼓楼边、风雨桥中、鳞次栉比的木楼前,人们用相机记录着美丽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家家户户的门口,侗家人都在忙碌,用砍下的毛竹,精心制作遮顶滑竿“官轿”。观看的人们络绎不绝,纷纷拍照,记下这珍贵的时刻。

“抬官人”大约也有英雄崇拜的影子吧。此节流行于肇兴纪堂、双江黄岗地区,或初三、或初七、或初八举行,具有浓郁的戏剧加娱乐的色彩和民族特色,集团拜和娱乐于一体,主宾都能全身心投入。

相传很久以前,黄岗侗寨的青年吴志和为民除害,正月初一,孤身一人去斩杀危害一方的白蛇精,奋战了七天七夜,终于成功。后又单枪匹马战胜了强霸邻寨山林土地的寨中诸武士,化解了村寨之间的纠纷械斗,避免了生灵涂炭,寨中民众为答谢他,伐竹为轿,将他抬回家中。自此,民众视他为地方保护神,黄岗侗寨的群众自发在初七、初八两天,抬着他走村串寨,让民众请命。后来,这项活动逐渐形成了固定节日,流传至今。

吃过中饭,“抬官人”开始了,侗寨里的人倾寨而出。他们抬着遮顶滑竿的“官轿”,轿中坐着身穿“官家八团花衣服”的天真烂漫的男孩女孩,款款地、一闪一闪地向出发点汇集。

不得不佩服,侗族人是有集体精神,自觉行为的,他们似乎总是不约而同。

芦笙奏响、鼓角齐鸣,一顶顶轿子鱼贯而出,过木楼、过鼓楼、上田埂、过小桥,上风雨桥,绕寨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听说,在过去,轿中的“官人”多由少男少女扮演,也有由领导和贵宾装扮的,如今,轿中的“官人”都是孩童。以前抬领导和贵宾,是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如今抬小孩,则是父母们图吉祥,希望抬官人能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气,让他们道德高尚、德才兼备、前程似锦。

抬官人的队伍缓缓前行,沿途不断有“良民百姓”放鞭炮、吹芦笙、斟茶送水迎接,“官人”饮茶毕,拿出红包礼钱一封,表示谢忱;又有“喽啰”“拦路强索”买路钱、“呆儿傻女”乞讨“压岁钱”、“官人”和他们笑闹纠缠一番,赠送礼品打发他们;沿途遇到最多的是“拦路姑娘”,她们以歌拦路,唱起“拦路歌”,智取“官人”的囊中之物,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要将红包递出。接近终点的歌坪,拦路姑娘一拨一拨,有十几岁的大姑娘,也有五六岁的小女孩,每隔几步拦一条板凳,站在板凳前面唱一首歌。唱的什么,我们听不懂,但是悦耳动听。唱毕,“官人”拿出小红包,女孩们就欢天喜地退去。

须臾,抬官人的轿子次第进入了歌堂,每一顶轿子后面都有几个“随从”。“随从”们进入歌堂后,尽情玩耍起来,逗人取乐。他们打扮得离奇古怪,有的赤膊露体、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脸抹锅灰、有的绘青龙白虎、有的饰兵匪乞丐、有的饰妖魔鬼怪、不男不女、非僧非道。滑稽可笑的动作、博来阵阵掌声,令人捧腹大笑。

隆重欢乐的场面,万人围观,歌堂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后一日,我们又去了平架侗寨,观看那里的琵琶歌大赛。

琵琶歌颇负盛名,是一种单声部民歌,被世界音乐界誉为“东方的美声唱法”,是中国侗族地区特有的艺术奇葩。这天,万人摩肩接踵,观看了来自洪州、德顺、水口、肇兴30支队伍联袂演出的传统琵琶歌,一支支清丽、婉转、悠扬的琵琶歌,如长风、如山泉、如布谷鸟和杜鹃的和鸣,绵绵袅袅,绕耳不绝。初次听到这样原汁原味的草根歌声,却犹如品尝了一场文艺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据说,黎平县的民俗节庆非常之多,有“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之说,春节期间,除了我们观看到的民俗节,各地还有三龙侗寨的四耶歌会、地扪侗寨的千三欢聚节、水口侗寨的祭祖节······只可惜,我们不能一一去看。

怀着遗憾,我们忽然感慨,莫非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文化春节么?[1]

作者简介

春仔,男,江西省新余市人,现居江西铜鼓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