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闹元宵”的民间习俗小议(张新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闹元宵”的民间习俗小议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闹元宵”的民间习俗小议》中国当代作家张新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闹元宵”的民间习俗小议

2023癸卯兔年的元宵节就要到了。抗疫三年,封城堵路、关门闭户、隔离消杀,虎年末尾,终获放开。商贾开业、公交通行、鞭炮齐鸣、百业复苏。人民经历千难万险,喜气洋洋迎来了新年的元宵节:吃元宵、庆团圆、看花灯、猜灯谜。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诗词。在被喻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不惜笔墨,或轻彩,或浓墨,多处提及元宵节。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传统,为了庆贺新春的延续,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因此,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相传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为示庆祝,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所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根据明代刘侗与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记载,唐玄宗时灯节乃从十四日起至十六日,连续三天。宋太祖时追加十七、十八两日,成“五夜灯”,南宋理宗时又添上十三日为“预放元宵”,张灯之期连达六夜。明代更是延长为前所未有的“十夜灯”。至清代,元宵庆典则基本上又回到以五日为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节日。

在这个阖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上至达官,下至平民,无不欢欣,热热闹闹庆元宵。《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由此可见,元宵节的最大特点就“闹”,“闹”就是指热热闹闹的意思。因为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农闲过去就要做好春耕的事宜,所以元宵节是人们彻底放松欢乐的一天,也是人们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一种方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元宵之“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喜庆闹元宵的诗词佳作。唐朝诗人郭利贞的《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月色皎洁、灯火连天、香车满街、笙歌入耳的热闹景象。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写的是家家户户走出家门、歌舞乐声直冲云霄的喜庆景象。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月夜,华灯如昼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中描写的民俗节日数量之多、涉及之广、描摹之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涉及到元宵节的情节主要有三处,即英莲被拐、元妃省亲、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这三种不同视角,来凸显这一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将南北、满汉的民俗文化杂糅一体,以贾府、甄家为背景,既着重描写了豪门贵族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也没有忽略乡绅阶层或平民阶层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而两种对比又繁简相宜,互为映衬,充分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对我们了解清朝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1]

作者简介

张新明,男,汉族,籍贯河南西平县,1949年1月8日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