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鬧元宵」的民間習俗小議(張新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鬧元宵」的民間習俗小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鬧元宵」的民間習俗小議》中國當代作家張新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鬧元宵」的民間習俗小議

2023癸卯兔年的元宵節就要到了。抗疫三年,封城堵路、關門閉戶、隔離消殺,虎年末尾,終獲放開。商賈開業、公交通行、鞭炮齊鳴、百業復甦。人民經歷千難萬險,喜氣洋洋迎來了新年的元宵節:吃元宵、慶團圓、看花燈、猜燈謎。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元宵詩詞。在被喻為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中,曹雪芹也不惜筆墨,或輕彩,或濃墨,多處提及元宵節。

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傳統,為了慶賀新春的延續,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因此,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鬧元宵」是古老的漢族節日民俗活動,起源於漢代。相傳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絳侯周勃等人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漢文帝為示慶祝,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所以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根據明代劉侗與於奕正《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記載,唐玄宗時燈節乃從十四日起至十六日,連續三天。宋太祖時追加十七、十八兩日,成「五夜燈」,南宋理宗時又添上十三日為「預放元宵」,張燈之期連達六夜。明代更是延長為前所未有的「十夜燈」。至清代,元宵慶典則基本上又回到以五日為度。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喜慶節日。

在這個闔家團聚、普天同慶的日子裡,家家戶戶其樂融融,上至達官,下至平民,無不歡欣,熱熱鬧鬧慶元宵。《隋書·音樂志》中有記載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由此可見,元宵節的最大特點就「鬧」,「鬧」就是指熱熱鬧鬧的意思。因為元宵節過後,氣溫逐漸變暖,萬物復甦,農閒過去就要做好春耕的事宜,所以元宵節是人們徹底放鬆歡樂的一天,也是人們用歡樂的笑聲和喜慶的鑼鼓聲,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一種方式。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競相吟詠元宵之「鬧」,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描寫喜慶鬧元宵的詩詞佳作。唐朝詩人郭利貞的《上元》「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描繪了元宵節那天月色皎潔、燈火連天、香車滿街、笙歌入耳的熱鬧景象。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寫的是家家戶戶走出家門、歌舞樂聲直衝雲霄的喜慶景象。清代詩人姚明之的《詠元宵節》:「花間蜂蝶真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月夜,華燈如晝的情景刻劃得淋漓盡致。

《紅樓夢》中描寫的民俗節日數量之多、涉及之廣、描摹之細,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涉及到元宵節的情節主要有三處,即英蓮被拐、元妃省親、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這三種不同視角,來凸顯這一節日在我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採用了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由外而內的敘事手法,將南北、滿漢的民俗文化雜糅一體,以賈府、甄家為背景,既着重描寫了豪門貴族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也沒有忽略鄉紳階層或平民階層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而兩種對比又繁簡相宜,互為映襯,充分再現了當時社會的民俗風情,對我們了解清朝的民風民俗有着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1]

作者簡介

張新明,男,漢族,籍貫河南西平縣,1949年1月8日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職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