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洞四辅十二类

HLY讨论 | 贡献2021年8月10日 (二) 12:4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三洞四辅十二类

图片来自inf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辅”又合称“七部”。

目录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 洞真部:即上清经,天宝君《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茅山志》:“上清道祖大洞至尊元始天王上皇天帝紫霞虚皇天尊,元始天王,迺玉清元始天中之尊《黄庭经》云,上清紫霞虚皇尊。《玉纬经》云:虚皇者,大道之所理即大道之域,包罗三清道之祖也。《九天生神章》称大洞尊神是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元始天尊,九圣之尊,万化之源,道之玄炁,虚无自然,不可拟议,散而为气,聚而成形,其中有神,强名天尊,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乃上清之道尊,为玉箓上皇,居玉清圣境,治玄都玉京。”所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交付青童君《茅山志》:“圣师上清九微太真玉保王金阙上相大司命高晨师东海玉明青华小童大道君,青童大君,一号青盖紫童,一号斗中真人,治东海大方诸宫东华山丹阙黄房之内,乘碧霞流景云舆,带飞青翠羽龙帔。从桑林千真,㖟涓子三元真一经》,㖟太虚赤真人《消魔经》。以晋代降魏夫人家。尝以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与茅司命同至句曲推校学者。”
《三洞神符记》:“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经付上相青童君,掌录于东华青宫,使传后圣,应为真人者。”封于玉华青宫。又有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据传清虚真人小有天王褒以之授魏华存[1]

  • 洞玄部:即灵宝经,灵宝君《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炁。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云笈七签·灵宝略纪》:“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虚无之先,无光无象。赤明之后,玉字方彰,此第一译也。天真皇人书为正音,此第二译也。道君撰次成经,此第三译也。王母下授汉武帝,方易以成世书,此第四译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灵宝天尊,九真之祖,上清髙圣,道之元炁,以教言之,元始为洞真,至此别为洞玄。所谓玉晨,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乃元始之弟子,上清之祖师,太清之上皇,即天真髙灵尊为宗师也,曰太上玄皇玉晨道君者是也,居上清真境,治金阙寥阳宝殿。”所出。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天真皇人《三洞神符记》:“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畅,泽被十方。皇人不敢违命,按笔注解之曰:形魂顿丧,率我所见,聊注其文五合之义,其道足以开度天人也。”
《犹龙传序》:“开辟之初,天尊命天真皇人裁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为天书之始也。圣人欲诠妙本,故著之以为经录符图,所以有三洞四辅,凡三十六部,为大教之𬬻锤也。”啭天音而辩析之。据传太极真人徐来勒等仙真,降付葛玄,又传授教戒诀要。

  •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鬼唤神的书籍,神宝君《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炁。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灵宝经》云: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经》云: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炁,天皇主炁,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为洞神,曰太清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禀元皇虚皇之诰,宣三洞四辅之文,随方应化,演教传经,今古尊崇,万方钦仰,自三皇以来,宣说灵宝之经,万世度人无量,天人崇位,双皇封尊,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所出。小有天玉府中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宫,皆上古三皇、八帝《云笈七签·释洞神秘箓》:“《小有经下记》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变”,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号曰“八索”。”}}所得授之书,以藏名山,据传为帛和、鲍靓得之;皇室曾以三皇文为鲍靓所造,语涉妖妄,下令以《道德经》代之。南宋时,有道派将三皇文与洞神箓阶剥离,归入灵宝,而以正一盟威箓以下诸杂录,天心正法五雷诸法,考召之文,书禁之术,隶为洞神部[2]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 太玄部:辅助洞真,重玄为宗。据传尹喜函谷关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老君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拜师求道,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
  • 太平部:辅助洞玄,三一

《太平经钞癸部》:“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故曰大顺之道。”
敦煌《太平经》残卷:“然则精学之士,务存神道,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一以化三,左无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统和,无上摄阳,玄老总阴。阴合地,阳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号为三才。”
《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云笈七签·玄门大论三一诀》:“孟法师云:涉学所宗,三一为本。故七部九结,皆有图术,今列如左:.....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为宗。据传老君于蜀授干吉神书,至汉顺帝时,宫崇献其师干吉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经》。

  • 太清部:辅助洞神,太一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诸饵丹砂、八石及云母百草丸散,欲延年养性,求神仙之法,当祭太一君。不祭者,作药皆不成。纵成,服之无益,不能使人得仙,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死。故言祭太一者,太一下临之,或遣玉女下,神气所加,合药成,服之有验。.....今当合某种杂药,投诸太一上君,太一君监临共服,黄宫紫盖之下。愿药无纵无横,无飞无扬,和合神砼,华精正黄。”
《老子中经》:“白兔捣药,蟾蜍在傍,太一和剂,彭祖先当;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谒上皇。”
《洞神八帝妙精经》:“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于胎神,命炁生于胞府,变合帝君,混化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母也。帝君之尊,生之父也。...汝可成也。可更斋三日,烧香沐浴,告汝要道,三皇天文大字、太清中经金液神丹之法。”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一之精,起于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玄烟,合真会昌,内安精气,外攘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永长”为宗。据传左慈天柱山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左慈又将其传付于葛玄

  • 正一部:贯穿各部。真一

《金锁流珠引》:“正一者,正心取道,更无二三,故名正一。后圣君见其大道门户稍多,后学者初心迷惑,恐失其真性,故上于太上大道君前,请改金箓玉箓经名,教化下界人民,令一心敬信者,入一门中精修,便令得道,而取名曰正一。此法者一向正心,求修至真,不以邪见惑志,以至功德得道。”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为宗,遍陈三乘。据传太上降鹤呜山,授张天师“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1. 本文:经书原文
  2. 神符:各种
  3. 玉诀:对道经的注解和阐述
  4. 灵图:对经书原文的图解以及以图像为主的经书
  5. 谱录:记录高真上圣事迹和功德的经书
  6. 戒律:各种戒律、功过格
  7. 威仪:斋科仪方面的经书
  8. 方法:个人修炼以及设坛祭祀的方法
  9. 众术:炼丹术五行变化、数术
  10. 记传:神仙传记、碑铭、道观等志书
  11. 赞颂:颂唱神灵的经书、步虚词、宝诰
  12. 章表:祭祀时呈给天帝的青词

参考文献

  1. 《道教义枢》:“其洞真是天宝君所出,玉纬引《正一经》云:元始高上玉帝,禀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相传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华青宫。无景元年,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上经三百首,今独立亦行于世也。”
    《茅山志》:“感太极真人、青童道君、搏桑旸谷王、景林真人、清虚真人来降。谓元君曰:闻子密纬真气,太帝君敕我㖟子神真之道,遂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高仙羽玄》等书三十一卷,手授元君。”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秦末,三茅真君修存上道,洞真之教已萌其端。至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南岳魏夫人,以大洞众经付杨司命,以次流传。”
  2. 王亚. 南宋净明道的法、职、箓与洞神部箓阶的彻底符号化 (PDF). [2017-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