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方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方鸻

中文学名: 东方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vered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鸻形目
科:鸻科
属:鸻属
种: 东方鸻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48
英文名称: Oriental Dotterel
英文名称: Oriental Plover

东方鸻[1](学名:Charadrius veredus):属小型涉禽。体重80-95克,体长220-255毫米。在夏季,前额、眉纹和头的两侧白色,头顶、背褐色或沙褐色。颏、喉白色,前颈棕色,胸棕栗色,其下有一黑色胸带紧靠其后,其余下体白色。嘴细长,黑色。腋羽褐色。冬季胸部黑带消失,棕栗色胸亦更多褐色,脸和颈缀有皮黄色或淡褐色。上体具皮黄色或棕色羽缘,其余似夏羽。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色或橄榄灰褐色至淡色。

东方鸻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河口、海滩,远离水源的岩石山谷、干旱草原、耕地和砾石平原,冬季出现在海湾、滩涂和海岛。常单独和成小群活动,迁徙和冬季期间亦集成大群。多在水边浅水处和沙滩来回奔跑和觅食。食物有甲壳类昆虫等。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国

特征

(繁殖羽):雄鸟的额、眉纹、面颊、喉、颏、颈白色;头顶、枕部及上体灰褐色。飞羽、初级覆羽黑褐色。尾羽褐色,向端部逐渐变深;外侧尾羽外翈白色,所有尾羽末梢亦为白色。颈下的淡黄褐色过渡至胸部为栗红色宽带;其下缘具有明显的一条黑色环斑带。腋羽褐色,具狭细的白色羽缘;翼下覆羽烟褐色。腹部白色。雌鸟的面颊污棕色,眉纹不显;胸带沾染黄褐色,其下沿或无黑带。

成鸟(非繁殖羽):头顶、眼先、耳羽褐色微沾黄色。额、眉纹、喉、颊淡黄色。上体包括后颈和翼上覆羽灰褐色,多灰白色或米黄色羽缘,呈现鳞状斑。外侧初级飞羽羽干白色。下体除胸带为黄褐色,余部白色。

亚成鸟:似成鸟的非繁殖羽。但是上体与翼上覆羽的羽缘沾更宽阔的灰白色或黄色。胸部黄色,具灰褐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色或橙黄色[2]

习性

繁殖在中国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周围和辽宁的荒瘠无树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滩。迁徙经中国东部但不常见。常单独和成小群活动,迁徙和冬季期间亦集成大群。多在水边浅水处和沙滩来回奔跑和觅食。奔跑速度甚快,飞行亦很有力,快而高,时常常突然转变方向。性甚机警,警觉时常常上下晃动头。有时一只脚稍微弯曲或抬起,仅用一只脚站立。于多草地区、河流两岸及沼泽地带取食。食物有甲壳类、昆虫等。

叫声为尖哨音kwink,上飞时重复响亮的chip-chip-chip。

繁殖

繁殖期在4月至5月,返回的迁移地,开始形成对。鸟巢建在地面上,筑成一个浅浅的杯形,通常在牛蹄凹印中营巢产卵,十分简陋,巢内充满了植物和植物碎片。每窝产2枚卵,夜间由雌鸟独自孵蛋。在繁殖季节,成鸟飞出觅食,留下的蛋或小的无人值守[3]

栖身环境

栖息于河口、海滩,远离水源的岩石山谷、干旱草原、耕地和砾石平原,冬季出现在海湾、滩涂和海岛。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澳大利亚中国圣诞岛香港印尼蒙古,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联邦,所罗门群岛,东帝汶,越南

中国分布:繁殖在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周围和辽宁的荒瘠无树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滩。迁徙期间经过东部沿海各省,长江流域和广西广东福建、香港等地。迁徙经中国东部但不常见[4]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5]

视频

东方鸻

东方鸻20200322

参考资料

  1. 东方鸻(附图),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网,2016-09-13
  2. 东方鸻外形特征,行者物语网,2013-11-13
  3. 东方鸻繁殖,百问中文,2016-11-14
  4. 东方鸻分布范围,百问中文,2016-11-14
  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