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灰山遗址

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1]

目录

基本内容

位于民乐县城北27公里的六坝乡办林场东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o.5~5米,内涵丰富。出土陶器有罐、盆、钵、盘、杯;石器有斧、锄、纺轮和石祖,还有炭化麦粒、谷粒以及铜铁器等。1987年夏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遗址东北面挖掘了320平方米,共发现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戈壁滩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7米,地面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底黑彩。纹饰以线条为主,有绳纹、网纹、弧线纹等。在断层中还发现有炭化麦粒、骨锥、铁箭头等。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属新石器四坝型文化遗址。八卦营古城遗址 位于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底宽14米,夯土层厚10厘米,护城河宽8米。东西两面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城垣附近有很多汉代残砖碎瓦、灰陶片、石磨残块。城址东北100米处有高约5米,面积2000平方米的高台,俗称“点将台”,地面有灰陶片。

文物遗存

东灰山遗址发掘出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和少量金器及炭化小麦[2]等。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斧、锄、锛、刀、凿、磨盘、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等。陶器以生活器物为主,器物以平底、有耳、带盖为造型特征,多以泥条盘筑,装饰工艺彩绘、压印、贴塑三种手法,器形有夹砂红陶壶、罐、盆、鼎、盘、器盖、陶埙、纺轮等。骨器为生产、生活用具,有凿、匕、锥、纺轮等。铜器出土16件,有铜刀、锥、管饰、耳环,多为砷铜。另出土金耳饰10件。  

研究价值

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小麦、大麦和裸大麦被普遍使用,以大麦和裸大麦为主的麦类作物,是当地旱作农业的补充。大量炭化裸大麦遗存的发现,为认识麦类作物种子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

视频

东灰山遗址 相关视频

山丹县博物馆举办“小小考古家”探秘四坝文化之旅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