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莞市桥头迳贝福音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东莞市桥头迳贝福音堂是光绪24年(1898年),德国礼贤会理宣崇牧师在桥头迳贝新围村建立了福音堂。占地面积5坵2亩6分2厘5毫,(50年代东莞县土地证),今天的平方计算共有16188.06平方米。建筑呈凹字型状,中间空地种有4棵大樟树;北侧楼房三层半,底层是地下室,二、三层中间有四间房,周围走廊贯通;东北侧是长廊式楼房,并排6间两层,有写字楼、接待室、厨房;西北为一座大礼堂和办公室,大礼堂是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办公室分招待室、藏书室,入门右边是钟楼,钟声敲响,方圆十里都可以听到。福音堂的东北面有一个西欧式大花园,种有槟榔、花旗杉等观赏树。

发展历史

早在1892年,德国牧师理宣崇、基乃盘二人相继驻桥头各村宣道,并在谢岗、龙头、企石等处建立宣道所,每处收领洗礼者343人,食圣餐者189人,慕道者500余人。光绪21年(1895年),迳背乡坤罗龙骧特邀东莞莞城堂的德国礼贤会牧师王谦如、铁威临来乡讲道,当时听讲道的群众约100来人。福音堂建成后,周边的教徒均集中来此开展基督教活动。

建国初期,福音堂仍照例进行活动。20世纪50年代,福音堂是由横沥来的苏先生和塘厦来的叶家善主持传教,后东莞基督教会任女传道潘肖心为福音堂堂主。潘肖心带领基督教徒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办教会的方针,彻底摆脱西教的控制,走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道路,开展宗教活动。1962年,教会停办。文化大革命时,教堂被改为迳联小学。1983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由罗功敏牧师主持,刘枝盛、苏东安、叶宠泽负责收回教产,并于1988年2月2日重建教堂,恢复了宗教活动。但因迳联村在原福音堂旁边进行了道路改造,教堂原来的格局被隔开,大部分地方被当地村民用来建私房民宅,故福音堂的面积只剩下二亩地多一点,即1312平方米。也就剩一点零头,与当年的宽阔之地就不能同日而言了。1995年5月,福音堂重修,大门牌楼正中是红色十字架,左右写有一副对联:“国事家事教会事事事关心;歌声祈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每逢礼拜天,远近的基督教徒都集聚于些举行崇拜议式,祷声、歌声不断。平日晚上,有短时的查经会、研经会、祈祷会和圣诗班练唱等活动,还有定期的“圣餐礼”和不定期举行的“洗礼仪式”。每年的复活节和圣诞节,礼拜仪式尤为隆重。此外,迳联新围村已经信教的村民结婚也在教堂举礼。

福音堂在历时123年的宣教发展中,有过许多知名的牧长在迳贝堂服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理宣德牧师,基乃盘牧师,区宠三,谢子阶,潘志三,陈翼超,罗彦彬,夏普生,高光华,罗德阶,罗镜容,文少之,苏植楠,潘肖心,刘志鹏等等前辈,为教会的宣教及发展打下了坚固的根基。

教会在新时期,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教会得以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村落里健康的发展着,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教会与港澳的交流要相对的增加。本教会过去牧会的罗彦彬牧师,在40年代去了香港,并与当地的同工一起建堂,成立了礼贤会区会。因着共同的礼贤会的背景,加上是迳联本地人,所以,在各方面有着友好的交往,现在,每年,两地的教会都会有彼此的交流,而香港礼贤区会也会组织长者或同工组建“寻根团”,来探访教会和寻找当年宣教的足迹,。透过这些友好的交往,让中港两地加深友谊,也增进了解。对国内的发展和真正的状况更加的清楚明白,从而对教会发展充满了信心和盼望。而教会也会在历代先贤的根基上,继续努力宣教,让信仰的精神在迳联古村里生根,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让更多人可以得享上帝的美福。

东莞市基督教迳贝福音堂,位于东莞市桥头镇迳联村旧路29号,建堂与1898年,占地面积5坵2亩6分2厘5毫,(50年代东莞县土地证),现在总面积是1315.2平方。最多能容纳900人左右。日常聚会人数为四百多。

聚会时间

星期一:祷告会

星期三:查经会

星期四:诗班练唱

星期五:夫妻团契(一月两次)

星期六:约书亚团契

星期天:早堂崇拜 午堂崇拜 晚上主题学习

基督教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