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复叶耳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复叶耳蕨

中华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是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植株高40-65厘米。叶柄长14-30厘米,粗2.5-3毫米,禾秆色,基部密被褐棕色、线状钻形,顶部毛髯状鳞片,向上连同叶轴被有相当多的黑褐色、线状钻形小鳞片。叶片卵状三角形,长26-35厘米,宽17-20厘米,二回羽状或三回羽状;羽状羽片8对。叶干后纸质,暗棕色,光滑,羽轴下面被有相当多的黑褐色、线状钻形、基部棕色、阔圆形小鳞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对(耳片3-5枚),侠于中脉与叶边之间;囊群盖棕色,近革质,脱落。

中华复叶耳蕨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香港。生长于海拔450-16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下。

中华复叶耳蕨全株可以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止血。

中文名

中华复叶耳蕨

拉丁学名

Arachniode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

目录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栽培技术

地栽

盆栽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65厘米。叶柄长14-30厘米,粗2.5-3毫米,禾秆色,基部密被褐棕色、线状钻形,顶部毛髯状鳞片,向上连同叶轴被有相当多的黑褐色、线状钻形小鳞片。叶片卵状三角形,长26-35厘米,宽17-20厘米,顶部略狭缩呈长三角形,渐尖头,基部近圆形,二回羽状或三回羽状;羽状羽片8对,基部一(二)对对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密接,基部一对较大,三角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基部宽4-8厘米,渐尖头,基部近对称,阔楔形,羽状或二回羽状;小羽片约25对,互生,有短柄,基部下侧一片略较大,披针形,略呈镰刀状,长3-6厘米,宽1.5-2厘米,渐尖头,基部阔楔形,羽状(或羽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9对,长圆形,长8毫米,急尖头,上部边缘具2-4个有长芒刺的骤尖锯齿;基部上侧一片小羽片比同侧的第二片略较长,羽状或羽裂;第二至第五对羽片披针形,羽状,基部上侧一片略较大,羽裂;第六或第七对羽片明显缩短,披针形,长5厘米,深羽裂。叶干后纸质,暗棕色,光滑,羽轴下面被有相当多的黑褐色、线状钻形、基部棕色、阔圆形小鳞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对(耳片3-5枚),侠于中脉与叶边之间;囊群盖棕色,近革质,脱落。

近种区别

中华复叶耳蕨近似华东复叶耳蕨(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和美观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peciosa (Don) ching.),不同在于中华复叶耳蕨叶为二回羽状或三回羽状;而华东复叶耳蕨的叶为四回羽状。中华复叶耳蕨有8对羽状羽片;而美观复叶耳蕨有约6对羽状羽片。

产地生境

中华复叶耳蕨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香港。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安顺。生长于海拔450-16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下。

栽培技术

地栽

种苗以引种野生苗为上。引种前园地可选择在山地的阔叶林下,也可选在苗圃中。如在苗圃内必须有遮荫,土壤为酸性壤土,肥力要高。如在阔叶林下要除尽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地下部分。种植前须翻地,整地,土壤要求疏松、少石砾。种植时以开阔槽为宜,种苗入槽时,将根状茎顺着原来的延伸方向呈水平放置,覆土不宜厚,只略厚于野生状态。可从叶柄颜色区分地上部分,露出地面的部分为棕色,土中部分色淡。覆土后,剪去有孢子囊群的叶,以及无孢子囊群较老的叶,然后略施镇压,使土壤与根状茎间少留空隙,浇足水。种植后15-20天内,要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少浇或多浇水。务必不能让它因干旱而枯萎,但又不能因过湿使土壤板结影响根状茎的呼吸,造成窒息。引种时间可安排在秋天和春天,如管理上无困难以秋天为好,秋天引种,翌年新叶能生长正常,春天引种,如时间已接近发叶,会使第一批新叶夭折,当年生长将明显受阻。但春天引种的长处是管理省力,春天多雨不致因缺水丽枯萎。第一批引入栽培的野生苗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除草、松土、及时排水等措施,一年后可以发展成苗圃,也可以在秋天选大株上盆。再集中小株加强管理成为苗圃。 =

盆栽

盆土最好选用“山泥”(腐叶土),其次是微酸性壤土掺松树皮粉末、腐熟堆肥或风干河泥等。因经一年时间的人工栽培,生长较稳定,所以上盆对生长的影响不大,只要保持湿润又保持疏松,就能很好生长。

主要价值

中华复叶耳蕨全株可以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止血。[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