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複葉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複葉耳蕨

中華複葉耳蕨學名Arachniode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是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植株高40-65厘米。葉柄長14-30厘米,粗2.5-3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褐棕色、線狀鑽形,頂部毛髯狀鱗片,向上連同葉軸被有相當多的黑褐色、線狀鑽形小鱗片。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6-35厘米,寬17-20厘米,二回羽狀或三回羽狀;羽狀羽片8對。葉干後紙質,暗棕色,光滑,羽軸下面被有相當多的黑褐色、線狀鑽形、基部棕色、闊圓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對(耳片3-5枚),俠於中脈與葉邊之間;囊群蓋棕色,近革質,脫落。

中華複葉耳蕨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香港。生長於海拔450-16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下。

中華複葉耳蕨全株可以入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瘀、止血。

中文名

中華複葉耳蕨

拉丁學名

Arachniodes chinensis (Rosenst.) Ching

目錄

形態特徵

近種區別

產地生境

栽培技術

地栽

盆栽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65厘米。葉柄長14-30厘米,粗2.5-3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褐棕色、線狀鑽形,頂部毛髯狀鱗片,向上連同葉軸被有相當多的黑褐色、線狀鑽形小鱗片。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6-35厘米,寬17-20厘米,頂部略狹縮呈長三角形,漸尖頭,基部近圓形,二回羽狀或三回羽狀;羽狀羽片8對,基部一(二)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密接,基部一對較大,三角狀披針形,長10-18厘米,基部寬4-8厘米,漸尖頭,基部近對稱,闊楔形,羽狀或二回羽狀;小羽片約25對,互生,有短柄,基部下側一片略較大,披針形,略呈鐮刀狀,長3-6厘米,寬1.5-2厘米,漸尖頭,基部闊楔形,羽狀(或羽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9對,長圓形,長8毫米,急尖頭,上部邊緣具2-4個有長芒刺的驟尖鋸齒;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比同側的第二片略較長,羽狀或羽裂;第二至第五對羽片披針形,羽狀,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羽裂;第六或第七對羽片明顯縮短,披針形,長5厘米,深羽裂。葉干後紙質,暗棕色,光滑,羽軸下面被有相當多的黑褐色、線狀鑽形、基部棕色、闊圓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對(耳片3-5枚),俠於中脈與葉邊之間;囊群蓋棕色,近革質,脫落。

近種區別

中華複葉耳蕨近似華東複葉耳蕨(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和美觀複葉耳蕨(Arachniodes speciosa (Don) ching.),不同在於中華複葉耳蕨葉為二回羽狀或三回羽狀;而華東複葉耳蕨的葉為四回羽狀。中華複葉耳蕨有8對羽狀羽片;而美觀複葉耳蕨有約6對羽狀羽片。

產地生境

中華複葉耳蕨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和香港。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安順。生長於海拔450-16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下。

栽培技術

地栽

種苗以引種野生苗為上。引種前園地可選擇在山地的闊葉林下,也可選在苗圃中。如在苗圃內必須有遮蔭,土壤為酸性壤土,肥力要高。如在闊葉林下要除盡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地下部分。種植前須翻地,整地,土壤要求疏鬆、少石礫。種植時以開闊槽為宜,種苗入槽時,將根狀莖順着原來的延伸方向呈水平放置,覆土不宜厚,只略厚於野生狀態。可從葉柄顏色區分地上部分,露出地面的部分為棕色,土中部分色淡。覆土後,剪去有孢子囊群的葉,以及無孢子囊群較老的葉,然後略施鎮壓,使土壤與根狀莖間少留空隙,澆足水。種植後15-20天內,要根據土壤的濕潤程度少澆或多澆水。務必不能讓它因乾旱而枯萎,但又不能因過濕使土壤板結影響根狀莖的呼吸,造成窒息。引種時間可安排在秋天和春天,如管理上無困難以秋天為好,秋天引種,翌年新葉能生長正常,春天引種,如時間已接近發葉,會使第一批新葉夭折,當年生長將明顯受阻。但春天引種的長處是管理省力,春天多雨不致因缺水麗枯萎。第一批引入栽培的野生苗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除草、鬆土、及時排水等措施,一年後可以發展成苗圃,也可以在秋天選大株上盆。再集中小株加強管理成為苗圃。 =

盆栽

盆土最好選用「山泥」(腐葉土),其次是微酸性壤土摻松樹皮粉末、腐熟堆肥或風乾河泥等。因經一年時間的人工栽培,生長較穩定,所以上盆對生長的影響不大,只要保持濕潤又保持疏鬆,就能很好生長。

主要價值

中華複葉耳蕨全株可以入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瘀、止血。[1]

參考文獻